一、为何管三峡叫 巴东三峡 ?
巴蜀是四川的另外一个意思,
简称“巴”。
而三峡位于四川的东面,
所以也就有了巴东这个称呼。
而三峡我相信你也应该知道啦。
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就是这样啦,
希望能帮到你。
因为三峡在巴蜀的东边吧..
大概就是这样子的。.
因为 三峡位于巴东附近,且巴东热你有而湖南有热情,所以 叫巴山三峡1
巫峡在巴东和巫山交界处,但巴东境内居多,那句的意思是指巴东境内的巫峡悠长险要,有山峡回荡之气,孤远寂怨!
因为三峡在巴蜀的东边
二、茶道源于哪国?
茶道源于中国,后传于日本。现在全世界都盛行茶艺即茶道表演。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F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F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6�1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三、宋元时期――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现代――茶文化再辉煌1.上海茶界前辈为茶文化的兴盛奋发开拓2.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连续举办3.少儿茶艺的成功推广4.各种茶会、研讨会频繁举行5.茶馆(茶艺饮、茶坊)大量涌现6.人均茶叶消费量逐年提高
三、《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御,疾的意思。
“御”的意思是:驾着,驾驶;“疾”的意思是:快。
出自:南北朝 郦道元《三峡》
原文选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释义: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襄: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或:有的时候。宣:宣布,传达。
扩展资料
主旨:
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作者成就影响:
郦道元是北魏朝官员,官位还不低。他自幼出生在北魏朝的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是北魏朝著名大臣,为官四十余年,历经北魏四代帝王。早先之时还只是东宫的一个小官,后来被文成帝封为永宁侯,加授宁远将军。
《水经》原文1.5万字,郦道元的《水经注》约30万字,作了20倍的补充和发展。《水经》记述水道137条,《水经注》记述水道1252条,大至江河,小至溪流,比《水经》增加8倍多。
《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所经地区的山岳、丘陵、关塞亭障、城邑兴废沿革,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兼及历史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甚至古老传说,可称是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四、《三峡》中的重点虚词
虚词实词有些混,自己审度下吧~~
1.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2.略无阙处 (略:完全)(阙:同“缺”,空缺)
3.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隐天蔽日 (隐,蔽:遮盖)
5.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不见曦月 (太阳)
7.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襄:上)(陵:山陵)
8.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宣:宣布,传达)
10.有时朝发白帝 (早晨)
11.暮到江陵 (傍晚)
12.其间千二百里 (这)
13.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
14.不以疾也 (不以:不如)(疾:快)
15.春冬之时 (季节)
16.则素湍绿潭 (则:表轻微转折,可不译)(湍:急流)
17.回清倒影 (回旋)
18.绝巘多生怪柏 (绝:极)(巘:山峰)
19.飞漱其间 (漱:冲荡)(其:指代怪柏)
20.清荣峻茂 (草木茂盛)
21.良多趣味 (的确,实在)
22.每至晴初霜旦 (至:到)(霜:降霜)(旦:早晨)
23.林寒涧肃 (寂静)
24.属引凄异 (属:连续)(引:延长)
25.空谷传响 (回声)
26.哀转久绝 (转:同“啭”,婉转)(绝:消失)
27.故渔者歌曰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