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抹茶水怎么做?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01 14:33   点击:6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抹茶水怎么做?

一、日式抹茶:先将碗或玻璃杯洗净,再将一平匙抹茶倒入,冲进150毫升左右温水(60度即可),用抹茶刷将抹茶捣开后,即可品味一下原味的日本抹茶道。

二、蜂语抹茶: 先将一平匙抹茶倒入碗或玻璃杯,冲入150ml温水,用茶筅将抹茶刷开后,再根据自己的甜度倒入少许蜂蜜,搅拌一下,即成一杯茗香加蜂蜜味的“蜂语抹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冰块,制成冷饮的冰“蜂语抹茶”!

三、抹茶冰果:先将一平匙抹茶倒入碗,冲入鲜榨的苹果汁(超市购买代替亦可),用茶筅将抹茶刷开后,倒入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即成一杯天然翠绿色、茗香加果香、带着日本风味的“抹茶冰果”!

四、冰抹茶:先将一平匙抹茶倒入碗或玻璃杯,再倒入白糖,冲入少许(约20ml)热水,用抹茶刷将抹茶捣开后,加入150ml左右冷水,加入冰块,搅拌一下,即成一杯婉约甜蜜,冰含茗香的“抹茶冰水”!

抹茶的历史??

抹茶(英文 Matcha,日文抹茶(まっちゃ))的英文单词源于“抹茶”的日语发音。什么是抹茶?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蒸青绿茶。抹茶源于中国,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 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 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 谓之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法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抹茶饮用法DD点茶奈良时代(710~790年)|(中国隋朝)

748年,日本的名僧行基把中国的茶树带入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茶的栽培。

平安时代(794~1186年)|(中国隋唐朝)

805年,传教大师最澄也弘从中国带回茶种,栽种在近江阪本的日吉神社(现在的滋贺县)。当天皇游幸日吉神社时,接受了僧人永忠的献茶。

镰仓时代(1186年-1333年)|(中国宋朝)

荣西禅师(1141-1215)不但带回了中国的茶树种,同时将中国的碾茶制造法以及寺院的抹茶仪式DD抹茶道传入日本。被尊为日本抹茶的开山鼻祖。

荣西禅师在著书《吃茶养生记》里详细介绍了茶的功效。他在序中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曾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荣西禅师将茶种赠送给高山寺的明惠上人,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便在全国各地找寻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最后明惠上人看中了山清水秀的京都宇治。从那时候起,宇治成为日本的种茶的圣地。现存日本最古老的茶铺创业于平安时代末永历元年(1160年) 。

室町时代(1393~1594年),宇治的茶农发明了覆盖培育法,在茶叶采摘前,对茶树进行覆盖遮阳,使得抹茶翠绿香甜,苦涩味大减,京都的宇治抹茶也成为 天下第一茶。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535),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叶子酷似人的眼皮。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熬汤饮用,竟能驱除困倦,保持禅坐的清醒。这即是禅茶的来源。

这当然是一则美丽的传说,然而茶道确实和禅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有关这点,程光裕《茶与唐宋思想界与政治社会关系》、方豪《宋代僧侣对栽茶之贡献》、吴智和《和尚烘出名的松萝茶》、中村乔《泡茶法的兴盛与宜兴茗壶》,以及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中国茶文化》,朱自振、沉汉《中国茶酒文化史》等书的某些章节,乃至荷斯特・汉弥恪(Horst Hammitzsch)《茶艺中的禅》一书,都有相当详尽的说明。

中国的茶道,也许应该从宋朝禅僧长芦宗颐所撰写的《禅苑清规》开始,在题为《赴茶汤》的清规中,详述了受邀喝茶的禅僧所应遵循的礼仪: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皇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常以偏衫覆衣袖。及不得露腕。热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内。仍以右大指压左衫袖。左第二指压右衫袖。侍者问询烧香。所以代住持人法事,常宜恭谨待之。安祥取盏,两手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样齐等则为大妙。当须特为之人专看。主人顾揖然后揖上下间。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放盏床,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右手请茶鹚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详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特为之人须当略进前一两i问讯主人。以表谢茶之礼。 禅门茶道重视的是内在的禅修,亦即“心”的追寻,而非茶叶优劣或水质的好坏,乃至茶壶,风炉的品质上下等等外表的东西。[唐]玄觉(665~713)《永嘉证道歌》,曾说:“行亦是禅,坐亦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刃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闻闻。”吃茶只是禅门行、坐、语默、动、静当中,众多“借假修真”的媒介之一而已。这是中国宋朝禅门茶道的特色。 中国抹茶道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却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中国抹茶道遂告失传,形成历史断代。

1、历史:

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自明代以来,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

2、简介: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3、中国抹茶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朦胧起源阶段,作为药用材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被誉为“抹茶鼻祖”

(2)缓慢发展阶段,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

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 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 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3)加速上升阶段,伴随茶叶种植、遮荫技术、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抹茶提供了更好的原材料; 蒸青设备的进步,又促使抹茶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超微粉研磨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了成本。使抹茶这种古代奢侈品走向普通大众。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公众对营养健康地诉求越来越多,促使抹茶等天然营养健康产品,得到迅猛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