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接待客人的时候倒茶,要如何讲究礼仪?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03 23:33   点击:1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在接待客人的时候倒茶,要如何讲究礼仪?

第一、茶具一定要洁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

第二、取茶叶要用专用的器皿----竹制或木制的茶勺,也可用不锈钢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要用手抓。

第三、要用双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边。敬茶时要用茶托盘,如果没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着小茶碟底部,一手扶着茶杯,双手捧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给来宾中的年长者,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第五、浅茶满酒。说的是给客人斟酒要倒满,敬茶只需七八分满。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备茶品饮之道,茶道是核心、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有条件时用泉水。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友谊的纽带,一手托着小茶碟底部,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

(三)讲求水沸适度。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 

二、茶道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茶道叩手礼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叩手仪式在清代流传下来。传说乾隆皇帝带着两个太监到一个茶馆里面,在江南的某个茶馆喝茶。乾隆皇帝想向茶馆经理学习“凤凰三点头”的倒茶方法,便把茶倒进太监的杯子里面。这时,太监本应跪之下三次感谢他,但他无法透露皇帝的身份。他把食指和之中指弯成跪姿,就用手指代替了头磕下去。因此,叩头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年轻一代向老年人致敬,下一代向之上一级致敬。敬礼者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之下,五指同时击打桌子,相当于跪在地上。通常来说,敲三之下就够了,相当于三鞠躬。但是,如果你遇到一个特别尊敬的人,你可以敲九下,相当于三鞠躬九磕头。

世代间的礼节,敬礼者、食指和中指一起敲击桌面,就相当于双手合十的拳头鞠躬,敲三下以示尊重。

长辈对长辈的礼节,上级对下级的礼节。敬礼者用食指或之中指轻拍桌子,相当于点头。通常来说,你只需要敲一次就可以代表点一次头。如果你特别欣赏和喜欢对方,你可以敲三下。此后,这种叩头茶道逐渐在茶馆流行起来,后来成为广东茶道。现在这种风俗在岭南和东南亚的华侨之中仍然很流行。最开始的打击乐手指更为精美。有适当弯曲手指,握紧空拳头,敲击指节。后来逐渐变为只用中指和食指一起敲击指尖。曹鹏在《功夫茶话》之中写道,有人给你倒茶,屈指敲桌面,这不仅意味着注意到热茶倒进了杯子,还意味着感谢,这相当于说“这间屋子里面有礼节到位”。同时,客人和主人可以依然地谈笑风生,继续谈论自己应该说的话,而不会因为倒茶的事情而打断话题。

喝茶是养生,是文化的传承,而叩手就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别人给自己倒茶,叩一下手,就很有礼貌,同时也是一种感谢对方的做法。

茶道的扣手礼显示了中国人的礼仪之邦的风范。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达感谢之意,就用中指和食指弯曲轻轻的在桌子上敲击一下,如果特别感激可以敲三下。

茶道喝的是茶,但修的是心。茶道的叩手礼就是一种礼仪修养,在对待长辈平辈和晚辈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叩指方式。

三、“叩指礼”在茶道文化中是什么样的?

生活处处需要点仪式感,这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茶道文化无疑是仪式感的最佳检测方式。

从他坐在茶案旁边的那一刻起,仪式感就已经开始了。

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代,茶圣陆羽(唐)在《茶经》中写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那个时候的茶不叫茶,而叫做“荼”,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时不小心中毒,生命危在旦夕,意外食之一种名为“荼”的植物,没想到竟治好自己。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来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来明确介绍其药用价值,再后来演变成一种宫廷饮料,便又更名为“茶”。

“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华夏先民还注重一个“品”字,凡客人来访,沏茶,敬茶的礼仪都必不可少。到了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必备饮品,大街小巷上各处可见茶楼酒肆,那饮茶这一风俗究竟起源于何方呢?

明代理学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做了明确记载:

“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

蜀是哪儿呢?自然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川省了,但是因为四川蜀道险阻,茶的种植,饮食始终局限于此,后来随着地质变迁,人口迁徙,茶树种植才向全国普及,也使得中国茶叶踏上了迈向世界的步伐。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作品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

“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茶叶能够被大众所认同,当然其中也少不了陆羽《茶经》的帮助,《茶经》是个里程碑,它的出现才使得茶开始大行其道。

茶的普及也是导致了涠嗟溆锏某鱿郑纭熬又坏缢保栉幕唤錾附颐堑纳睿币采附颐堑奈幕小

茶也影响到了一些礼仪的转变,比如经典的叩头礼在茶文化中就演变成了“曲指代跪”。

什么是“曲指代跪”?就是别人给你倒茶的时候,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然后用指关节轻击桌面,后人根据这个姿势,给了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叩指礼”。

那叩指礼是怎么来的呢?

“叩指礼”相传来源于乾隆皇帝,但是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举出其中两个版本一起了解一下。

第一个版本:

乾隆皇帝出来微服私访,走到一家茶楼突然想喝茶了,不知如何被当地知府获悉。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呀,万一表现得不错,被皇帝提拔升官完全不是不可能。

于是一路快马加鞭,到了茶楼之后,就在皇帝对面的位子坐下。皇帝自然也是明白知府为何而来,他也不去拆穿,还表现出一副老相识的模样,茶馆都是茶友,如果总是被别人上茶,肯定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察觉,于是皇帝只能借着为知府倒茶的举动掩饰自己身份,但是君是君,臣是臣。

皇帝给属下倒茶明显坏了规矩,这个时候的标准流程本该跪倒在地,大喊一声“谢主隆恩”。但是知府也知道,皇帝微服私访本身就是不愿意表露身份,怎么办呢?

突然灵光一闪,他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意即三跪),在桌面上轻叩九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不仅表达了尊卑顺序,而且也不废多少力气,事后也不怕皇帝追责,可谓是一石三鸟。

第二个版本:

故事的发生场所还是那个茶馆,只不过人物由知府换成了太监。这家店的老板斟茶功夫了得,会“凤凰三点头”这一技法――能用长壶对着茶杯连点三下头,而且保证杯内不多不少满满一杯,且杯外没有任何水迹。

乾隆很是好奇想要尝试一番,夺过老板的长壶,对着太监的茶杯就开始练“凤凰三点头”,太监一看这架势,心说这哪承受得起?吓得马上就要跪倒在地大喊三声万岁,可是转念一想,万一在这暴露身份,皇帝性命受到威胁怎么办?势必为皇上不喜。

急中生智之下,就以“手”代“首”行礼,因为二者读音相同,“叩手”便代替“叩首”,后来随着不断的演变,姿势越来越规范,后人为此起名曰“叩指礼”。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叩指礼”该怎么用呢?“叩指礼”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长辈给晚辈倒茶,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为此晚辈对长辈的叩指礼是:五指并拢成拳,轻轻敲击桌面,表示五体投地跪拜之礼,一般情况下,敲击三下即可,但是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客人尊贵的身份,就敲击九下,表示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第二种则是平辈与平辈之间行礼,只需将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三下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即可。

最后一种呢,大家可能也知道了,就是晚辈给长辈上茶,行礼者,只需将食指或中指轻轻敲击桌面,一般敲击一下即可;遇到特别欣赏的后辈,可能就会轻轻敲击三下。

虽然现在喝茶不像以前那样规矩繁琐,不讲究一招一式,但是刚开始习茶的话,还是按照大众的规矩来得比较好,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交基本礼仪素养。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是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也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流程;二是思想内涵的展示,是通过饮茶调理身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内在的思想升华到更有哲理的境界,是一种内在的情怀与修养的反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