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蒙古金器的特点?
元代金银器因袭宋代秀美典雅的风格,然而某些金银器上也表现出一种纹饰繁复的趋向,如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缠枝花果金饰件,呈方形或长方形,四周有框,框内以锤和镂刻技法作出高浮雕状的缠枝花果,花果丰满富丽,枝叶缠绕,布满整个金饰件,纹饰繁复的趋势,在元末表现更为明显。
这一趋向对我国明代金银器风格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
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还削金为泥,锤旦为箔、丝等,用于丝织、漆器、木器的装饰及镀金以饰银铜之器。 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
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见诸著录或款识的金银工匠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虾杯、蟹杯等,另还铸造过昭君像、达摩像等陈设和金茶壶。
铸铜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
铜镜仍是元人梳妆的必备用器,多重实用,精美者较少。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近似,银器数量多。金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
元代大多数金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金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者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
然而,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
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器风格的转变,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元代金银器普遍有制作工匠留款识的风习,这也让我们能有机会了解当时的金银工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朱碧山、闻宣、章仲英、谢君余等。也正是他们,将元代的金银器制作艺术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元代金银器的题材也相当广泛,除了沿袭宋代的风格,选择生活化的事物为主要的创作内容外,有些戏曲题材的纹饰也逐渐并更多地加入到元代金银器制作中来,这与元代戏曲文化的空前繁荣有一定的关联。
在纹饰上,元人也延续了宋人喜用吉祥纹饰的传统,通过自己的审美,有了成功的创新。
在金银首饰和金银器的镶嵌工艺上,元代的镶嵌材料基本沿袭了宋代,在北方以绿松石、玉石、水晶、玛瑙为主;南方除了绿松石、玉石、水晶之外,还频繁利用珍珠、螺钿作为镶嵌材料。
这种镶嵌材料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到了明代中早期,金银器镶嵌工艺才逐渐多元化起来。
由于有些元代的金银器被断代为宋代,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元代的金银器制品多“光素”。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考古发现和出土记录表明,元代的很多金银器制品和宋代的金银器制品一样璀璨夺目,巧夺天工。
例如江苏张士诚母亲墓出土的银器,以及元代著名的金银制作大师朱碧山的银质仙人乘槎等,都让人叹为观止。
元代的金银器制作是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好例证,是元代艺术的缩影,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长河里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在继承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精巧细腻雅致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所特有的雄浑大气的风格,更加丰富了中国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为明代甚至清代的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元青花玉壶春为什么价格低
东西多。元代青花玉壶春瓶,山东省济宁郊区李营乡出土,喇叭口,细长颈、胆腹、圈足略作外撇,高27.5,口径8.5,底径8.2厘米。而资料显示,元青花玉壶春因为出土的款式非常多,因此导致市面上的价格就是非常便宜低的。
三、青花瓷提梁壶四年级状物作文
我家里有一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它是一个陶瓷茶壶――青花瓷提梁壶。
这个茶壶大约高14厘米,直径10厘米。茶壶上画着几条深蓝色的肥美鲤鱼,它们的头朝上,眼睛睁得圆溜溜的,还甩动着尾巴,好似在打挺。鲤鱼的鱼鳞一片一片的,清晰可见。它们的鱼鳍虽然只是用线条勾勒出来的,但却很逼真。鲤鱼的旁边有着几片扇形的水草。哦!原来是鲤鱼在水草中游动。鱼和鱼之间都隔着一块方形的印章。印章上写着“丰年有余”四个大字。
刚才给大家介绍来了茶壶的图案,我接着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茶壶的造型。这个茶壶倒有点像一只肥胖的`鹤。弯着的壶嘴像鹤的脖颈。茶壶的肚子挺大的,能装下2000毫升的茶水。茶壶的盖子有些特别,呈扁圆形,上边有两个大圆孔。壶身的上边缘有两个小耳朵,与壶嘴在一条直线上。每个小耳朵上都有两个小圆孔。茶壶的提梁就从小圆孔上穿过。
这个茶壶是爸爸的心爱之物,一直没用来盛装茶水,倒成了家里一件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