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地茶壶的质量是400克,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内盛0.6千克的开水,液面至壶底12厘米,放置在面积为1平方米
压力公式 ;固体:F=PS ,液体:F=ρghS ,水的密度1000kg/m³
1、F=ρghS=1000*10*0.12*0.004=4.8 N
2、P=F/S=(0.4+0.6)*10/0.004=2500 帕
二、一般家用茶瓶的容量是多少CC?
3升,1000cc的富光杯能装三杯。
三、茶壶照片怎么拍?
1、拍清楚是关键:尽可能用象素高一些的相机(200万以上),用三角架固定相机或把相机靠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椅子靠背、在桌子上放几本书再把相机放在上面等等。要想拍清楚离不开准确的对焦,多研究一下你的相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把焦距对准,如果有对焦锁定功能,就可以先用一张带图案的杂志在相同的距离下对焦,锁定焦距后再对准壶拍摄。把相机固定好后用自拍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抖动。
2、表现紫砂壶的质感:在家庭里拍摄不可能具备那些专用照明设备,因此尽量在白天采用室内自然光线,比如靠近窗户,在暗的一侧用白纸打一下补光(用一本大杂志打开立在旁边,杂志内放一张白纸)。如果光线太强,壶表反光厉害,还可以用一张白纸在窗户和壶之间挡一下,从白纸透过来的光线比较柔和,有白色透明的窗帘更好。需要说明的是,光线越硬表现的质感越强,但反光也越强。
尽量不用闪光灯照明,因为正面光线太平,不利于表现紫砂的质感和刻绘效果,用自然光或灯光照明时,也避免用正面光,用灯光从45度方向打过来,或直接用顶光照明的效果要比正面好得多。
3、表现正确的颜色:尽量用单一光源,不要自然光、灯光混用,在灯光下拍摄也不能日光灯、白炽灯、闪光灯一齐上。要学会和掌握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在灯光下拍摄要会用手动白平衡(相机没有这种功能的也不强求),拍摄对象周围带颜色的东西都会影响照片的颜色,比如桌子面、柜子等。
4、表现正确的壶型:学过一些摄影知识的都知道,镜头会产生光学变形,拍壶时离镜头太近或太远都容易产生变形现象,太近了会让壶肚子变大,太远了用长焦距拍摄会有压缩感,壶的立体感会减弱。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拍大些就把壶靠得很近,好在家用相机的镜头变焦范围是有限的,这种情况并不明显,但我们应该知道有这种现象。拍壶的局部特征时可以用微距功能,拍全壶的时候让相机有一个合适的距离,用变焦把它拉近些。从取景框中观察,选取你最想表现的角度。
5、学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数码相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只要拍清楚了,照片的颜色、亮度、对比度、背景、曝光不准等等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改变,建议给计算机装上Photoshop图象处理软件,买一本照片处理方面的书看看,用起来很简单的。数码相片后期处理是必修课,也有很大的乐趣在里面。如果你要把你的照片发上来让大家分享,还要对照片进行剪裁和压缩,这其中要了解一些图片文件的有关常识。
拍壶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你可以自己保存在电脑里欣赏,也可以传到网上和壶友共享,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你不要拿自己拍的照片去和网上的比较,因为别人可能是用专业设备拍的,你的照片没他的好这不是你的错。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你的相机的所有功能,最好地表现出你所喜欢的壶。快快拿起相机来,咔嚓!咔嚓!数码相机不用怕浪费胶卷,拍吧!
四、怎样鉴别是否全手工的紫砂壶?
人们购买紫砂陶器,一般是购买紫砂茶壶,最关心的一是茶壶是否能真的隔夜不馊?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壶的质量如何?
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越好越逼真,价钱就愈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
我们先从泥料说起。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
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1、安装工艺。
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
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2、手工艺。
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3、烧成。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