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巡茶的绿钻奇异果小杯是多少毫升的
360毫升。
一般来讲,小杯的奶茶容量大概在350-400毫升之间,中杯的奶茶一般为500毫升,大杯奶茶一般为700毫升。巡茶的绿钻奇异果小杯是360毫升,和市面上大部分奶茶杯的规格差不多。
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大中华地区,中亚国家,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奶茶起源一般都认为是起源于蒙古高原,但是蒙古高原的奶茶一般是指咸奶茶,而如今流行的奶茶其实一般来说是指港式奶茶。
二、奶茶成本大概多少一杯
一杯奶茶中奶精的成本约为0.18元。店里的奶茶杯单价是8到20美分一个。
其他费用如下:
成品黑珍珠是打包卖的,一杯平均消费4毛钱左右。
炼乳(奶精),平均一杯10分左右。
其他的,比如甜蜜素、香精,成本可以很少。
一袋1kg重的珍珠粉球,进口8元,可冲泡20杯泡泡茶。每杯泡泡茶的珍珠粉球成本为0.4元。
一袋600克的红茶18元,可以煮24000毫升的红茶水。如果一杯泡泡茶需要240ml红茶水,每杯成本只要0.18元。
一袋奶油重量22kg,进价390元。一公斤奶精大概17.7元,可以勾兑出100杯奶茶。这样算下来,每杯奶茶的奶精成本约为0.18元。
三、哪些奶茶最好喝?
1、一点点
一点点奶茶现在是真的火,每个城市都能看到这家店,而且要排队。
推荐口味:
红茶玛奇朵+波霸+五分甜(甜度)+冰=13元
四季奶青+奶盖+波霸+五分甜(甜度)+冰=13元
常规波霸奶茶=10元
2、COCO都可
COCO奶茶记不起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了,这家的珍珠奶茶最有特色。均价13,想喝一杯很过瘾的珍珠奶茶,预计费用在15元左右!
推荐:
coco双拼奶茶和奶茶三兄弟:珍珠好评,份量足,有时候周末打折大杯才10块,打折活动比较多。
3、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的价位是最亲民的了,相对其他家的奶茶口味会差一些。
推荐:
蜂蜜柚子茶:3块,很解渴又不腻!
西米奶茶:喜欢珍珠的女生可以试试这款,价格便宜还过瘾!
4、星巴克
星巴克的奶茶款式比较少,可以尝试招牌上的几款,喝的人还是挺多的。
买给女生的话,推荐:抹茶星冰乐,30元左右一杯。
5、茶确幸
类似喜茶,喝喜茶的饮品口味没啥区别,但是性价比很高哇。
推荐:
岩烤biubiu茶:冷热都可以,14元,这个奶盖最棒了。
芝芝莓莓:这款只有冷的,24元,纯真果茶,好喝不腻。
香飘飘奶茶:
创新性的用椰果包代替了传统的珍珠,在口感和热量控制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奶茶杯子相
对竞品的杯子相对要高大-些,显得量足,实惠。纸杯用纸考究,外观精美,有档次感。每
个系列里面又分很多种不同的口味,多种多样的味道。
优乐美奶茶:
奶茶以原味,香草,麦香,咖啡,巧克力,草莓,香芋和红豆八种面孔全新登场。选用纯正
锡兰红茶粉和香浓牛奶精制成奶茶粉包,再搭配晶莹剔透的果冻状椰果粒,热水-冲即可享
用。香醇丝滑的奶茶加上弹力十足的椰果,倍添生活乐趣。
蜜萄奶茶:
口味纯正,健康时尚,保有传统古法冲泡的茶色,茶味与茶香。产品结构多样化,单-产品
所具有的价格优势,蜜万奶茶产品结构多样化,从多个层面给消费者美好体验,钚断的提
升服务方面的优势,从口感到消费经验给客户带来更多惊喜。
感觉外面卖的,跟自己买冲剂冲的,差不多一样。
四、冲杯奶茶到底该用哪个杯子
按材料来分:常规的来说分为PP杯(这是最大众化的),PET杯(这是偏高档的)。PP杯是奶茶店里最常用的规格,PP奶茶杯适合了绝大部分的手感以及对品质的要求,奶茶温度、卫生等等这些要求都可以满足了。
PET杯比较适合高档场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PET杯不论从硬度、厚度、质感、手感、通透度都略高于PP杯,但成本价格却高很多,所以对于高档的饮品店,均价每杯在8-10元以上,甚至12、15元店铺适用。
按型号来分:可以分为360cc、420cc、500cc、600cc、700cc、1000cc这几种规格 ,但最为常见的型号为500CC,这是标准的型号,潘多拉魔杯一般把他称为中杯,360CC的把他称为小杯,700CC的称为大杯,1000CC的称为巨杯。420和600还有其他几款型号比较冷门,这里就不讲了。
奶茶杯需要专门设计,有设计感的杯子能体现一定档位。
注塑杯,看起来会很上档次。
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透露出当代人怎样畸形的爱情价值观?
我的朋友圈,之前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刷屏了。
这个梗是什么意思呢?
具体的解释是这样的:指的是在这个寒冷的秋天,有一杯热乎的奶茶就是心里特别温暖在意你的人,看到你发的消息,或者主动发你52元的奶茶钱,让你能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肯定不是喝奶茶,毕竟一杯奶茶还真的要不了52块钱,甚至我朋友圈还有发520的。
我认为,或者也可以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为狗粮的一千零一种喂法。
有的人,是真爱喝奶茶,有的人肯定就是跟个风。
纵观朋友圈里的人,多数都是女生叫老公,或者是男友给自己发的红包,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闺蜜好友发的。
原本我看到这个梗,只是轻轻一笑,也乐于吃这碗狗粮,认为这是恋人之间的小情趣。两个人在一起,偶尔发发红包,送送礼物,原本是一件增进感情的事。
朋友闺蜜之间互发,也是一种小开心,就是有一种自己被人惦记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次,也是有一个类似的梗,我一个发小给我发了个小红包,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问了后就很惊喜,认为自己被惦记着。
这种事,只要不过分,都无伤大雅。
况且,52块钱,也的确不是什么大钱。
直到我晚上的时候,听到一个男生吐槽这样一件事。
他因为这个梗,和女友吵架了。他的女友给他表达了想要他发红包的意思,52块,不过他没有照做,因为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在他看来,今天不是节日也不是生日,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发这份礼物?
然后,他的女友生气了,说他是不爱自己,才会舍不得这52块钱。
他说不是舍不得这52块,只是他把这看作是一种原则问题,认为如果是节日的话,他有所表示是应该的。
他说,今天是秋天的奶茶,明天会是什么呢?冬天的棉衣?这次是52块,下次是不是就是520块,只要自己有一次不发,就注定是这样的结果?
他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不能惯。一旦惯了,就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所以,他后来也因为女友的坚持而生了气,认为她完全是在无理取闹,从而说了句:怎么你不给我发买杯奶茶的钱呢?
过了一会儿,他就发现女友把自己拉黑了。
他认为,这不是秀恩爱,是作死。
然后,去微博上逛了一圈,我发现不少男生好像对此都蛮有意见。
他们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从女生的角度而言,想要老公或者是男朋友给自己发这样一杯奶茶钱,重要的都不是这钱,而是享受自己被对方关心和宠着的感觉,更像是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是很多女生在恋爱中特别强调和追求的东西。
但是,从男生的角度而言,是怎样的呢?
我发现,冷嘲热讽的人还真不少。
有部分男生认为,这个梗体现出的是当代人畸形的爱情价值观。
女生嘴里说着男女平等,但是实际行动上,却借着各种由头妄图占便宜,一味在驱使对方的付出。
甚至有的男生认为,这就是女生找个由头在找男友要钱而已,这是歪风邪气。
我认为,关于梗,也不用去过分解读,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凑凑热闹,想给无聊的生活增加一些乐趣而已。
我也看有女生给自己的男友发的啊,感觉像是一种“我爱你”的宣言。
比如,我还看到有好几个女生一起点了奶茶,就是彼此作为好朋友,借着这秋天的风,在一起叙叙旧而已。
但是,如果因为这个梗,从而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可就得不偿失了。
或者说,用这去定义两个人爱情的话,那就更加显得愚蠢了。
可能有的女生认为,他要是爱我,怎么会连这52块钱都舍不得?
真的,感情,不是这么论的,他对你好不好,平时的生活中最能够体现出来,一杯奶茶或者是52块的红包真的不能说明什么。
我就见过这样的男生,他很宠自己的女朋友,绝对是一个人品过关的男生,现在两个人结婚后也证明这点,他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但是,他就是很反感这种借着各种由头,找自己要钱的女生。
当初,他和女友还因为这个闹过矛盾。
他的女友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和他在一起这么两年了,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子,你还不知道吗?难道你要用一个红包来定义。”
她想了想说:“他很好,他以前就给我说过,他不喜欢这种要钱的行为。”
我说:“既然你知道,那你就应该尊重他呀。”
现在,他们结婚了,他反倒有时还主动给老婆发红包。
因为她很爱他,经常先给他准备惊喜,有时在各种节日先给他发。他收到的时候还是蛮开心,后来也渐渐体会这种感受,开始主动了。
很多人,反感的并不是恋爱中的仪式感,而是一直单方面地被付出,甚至对方借着爱的名义来绑架,说要是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我之类的话。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非得去强求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会起到如愿的效果。
爱,不是在朋友圈炫耀出来的,两个人平时的小日子过得好,才是真正的幸福。
爱,不光是男生向女生表达,女生也可以先向男生表达呀,这是相互的。
还有的女生,借着这种名义硬生生把自己变成网络乞丐,去找异性要钱,然后还发朋友圈炫耀。
这种做法,肯定无法被赞同。
我认为这样,真的有点丢了个人面子和尊严。同那点钱比起来话,可谓是因小失大,不值得。
所以,这种时刻摆正自己的心态最重要,不要盲目跟风,个人情况有所不同,自己一定要理智对待,才是上策。
说明现当代人的爱情价值观更注重的是一种形式。这种跟风行为确实不可取,难道给你买“秋天第一杯奶茶”的人就是真正爱你的人吗,不请你喝的就不爱吗?现在很多人都注重这种形式,各种节日的仪式感,这种爱情观真是越来越扭曲了。
透露出了当代人总是盲目跟风,而且如果男人不为女人花钱,那就说明男人不爱女人,是标准的女权主义。
应该就是透露出当代人觉得男生就应该要为女生付出,而且也体现出了女权思想。
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渴望来自别人的关怀与呵护,却不懂得付出,而且也不理解别人是否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