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在明朝最大的变革
六大茶类基本形成于唐宋时期,齐全于清朝。
中国六大茶类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乌龙茶,亦称青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2. 明代制茶方式的变革
明代以前的制茶法以蒸青为主流,明末清初之后,乌龙茶、红茶出现,各茶类增多,炒青烘青成为主流。
炒青茶的异数
不要以为但凡唐宋就一定是蒸青茶。早在唐代,刘禹锡就在诗中描绘了制茶过程: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诗人到西山的寺中拜会僧人,山居方便,庙后就有茶树,僧人亲自采茶制茶,诗中提到“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很清晰的炒茶工艺了。
3. 明清时期茶的革命性变化
明清茶文化,特指中国明代和清代时期的茶文化。这一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
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茶叶在明朝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纵观整个明代时期,茶叶存储多用瓷陶材质的罐子,以及木盒、竹盒一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锡罐用于存茶有着悠久历史,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与锡罐的独特材质紧密相关。清代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就明确记载:“贮茗之瓶,止于用锡”。
可见,茶叶贮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但不论什么时代,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贮存方法,我们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们对于茶叶的一腔热爱。
5. 明朝饮用茶叶主要是
喝得起。
一般的绿茶、花茶,也有可能是野树叶茶。
当然是泡着喝。
6. 茶叶在明朝最大的变革是
明朝以前,不论是唐时期的煎茶还是宋代的点茶,茶叶的形状都是饼茶和团茶。到明朝,朱元璋认为团茶耗工费时,于国不利,下令废团改散,从此团茶饼茶逐渐被散茶代替。
“罢龙团凤饼,惟采芽茶以供”,取消 了劳民伤财的龙团凤饼,因而蒸青散茶成为明朝时期茶叶的主要形态。茶叶采制逐渐由饼茶转为以散茶为 主,并开始注意成茶的外形,多把成茶揉搓成条索 状,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7. 明代以后茶类进一步丰富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8. 明朝茶叶的发展
分别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舒城兰花、敬亭绿雪、霍山黄芽、老竹大方、九华毛峰、涌溪火青。安徽茶区主要分布在黄山、九华山、大别山等山区。安徽在历史上就盛产名茶,《徽州府志》中就有黄山产茶始于宋朝,兴于明朝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