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东坡要茶叶(苏东坡偏爱哪里的茶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0 14:20   点击:14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苏东坡偏爱哪里的茶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惯,从唐朝开始,茶文化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还成为一种时尚,有不少的文人墨客,掩饰不了自己的对于茶的喜爱,开始追求茶的高层次享受,对于饮茶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茶文化在唐朝时期的辉煌,造就了之后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者,我们在这里一定会提到大诗人苏轼,他是名副其实的茶文化的推广者与实践者。

一、苏轼酷爱喝茶,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人,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苏轼经常独自一人饮茶,一边饮茶一边吟诗,对于苏轼来说,这才是真正安逸的生活。他自称是“身行万里半天下”,是一个走遍万千山水的有见识之人,对于茶的要求,自然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当时苏轼喜欢喝建溪茶,建溪茶的品种质量较高,产出的过程精细讲究,因此收获了大批的狂热追捧者,一度成为当时的明星茶品种。

2. 苏轼最爱的茶

1. 北宋·苏轼 《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2.北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3.唐·温庭筠《春愁曲》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远翠愁山入卧屏, 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 柳拂赤栏纤草长。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4.唐·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5.唐·白居易《酬令狐留守尚书见赠十韵》

长庆清风在,夔龙燮理余。太和膏雨降,周邵保厘初。

嵩少当宫署,伊瀍入禁渠。晓关开玉兔,夕钥纳银鱼。

旧眷怜移疾,新吟念索居。离声双白鹂,行色一篮舆。

罢免无余俸,休闲有敝庐。慵于嵇叔夜,渴似马相如。

酒每蒙酤我,诗尝许起予。洛中归计定,一半为尚书。

3. 苏东坡的茶诗

苏轼的著名的写茶诗《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4. 苏东坡偏爱什么茶叶

1. 《龙井试茶》明朝·童汉臣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

2.《饮龙井》明朝·孙一元

眼底闲云乱不收,偶随麋鹿入云来。

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3.《试茶》 明朝·陈眉公

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

4、《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北宋·林和靖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5、《谢龙井僧献秉中寄茶》 明朝·刘邦彦

春茗初收谷雨前,老僧分惠意勤虔,

也知顾渚无双品,须试吴山第一泉。

6、《谢璘上人惠桂花茶》 明朝·刘士亨

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

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

7、《游龙井寺》 明朝·屠隆

藕花菱叶傍轻鸥,路入南山景更幽。

赤日未消团扇暑,青萝先到寺门秋。

8、《龙井茶歌》 明朝·屠隆

摘来片片通灵窍,啜处冷冷馨齿牙;玉川何妨尽七盌,赵州借此演三车。

采取龙井茶,还念龙井水;文武每将火候传,调停暗合金丹理;

9、《以龙井叶馈云生有诗报谢次来韵》 清朝·樊增祥

养生常毁茶,饮多苦脾冷。客来自浙西,贻我以龙井。

清诗由此出,雅耆岂能屏。点入白定瓯,绿光照衣领。

10、《圣几饷龙井新茗一器》 清朝·厉鹗

松风出竹炉,梦成水火战;新芽适开封,昏睡不待遣;

为子手瀹尝,三嗅复三咽;中有参寥禅,风味得正见

大文豪苏东坡的《白云茶》赞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5. 苏东坡与茶有关的诗词

  苏东坡爱喝海青茶。  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奉旨到密州任职之前,就已经嗜茶如命了。当他来到海青巡查时,发现了这里到处都是茶树,流连忘返,兴奋不已,“漫山茶树,翠色欲滴,捧来食之,明目升华”的景象使他如入仙境,每日必饮这海青茶,并记下了茶非我我非茶的名句名言。据说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所把盏的并不是酒,而是一杯海青茶。  海青茶(haiqingtea),属江北绿茶,与其它绿茶相比,特点是:叶厚汁浓,耐冲泡,色黄亮,味醇和,回味甘甜,豌豆香清香四溢,是茶中极品。海青茶原来因为产于青岛海青镇而得名。‘海青茶’也可以说‘海情茶’,这个名字既有青岛的特点——海纳百川的胸怀,又有情深似海的真情寓意,是不可多得的茶叶名字,现已成为高档礼品茶的代名词,海青镇是国家“北方万亩茶园基地”,被誉为“青岛茶叶之乡” ,种植海青茶,炒制海青茶成了数万胶南农民的小康之路。

6. 苏东坡爱喝什么茶

  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东坡的玩笑说:“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也有段关於蔡襄品茶识茶功夫的记载如下: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制了八个茶饼,还起了个雅号叫“石喦白”,送四个给蔡襄,另四个送给京城的翰林学士王禹玉,一年后蔡襄从福建返京城访禹玉,王以最好的茶待客,蔡襄尝了一口说:“此绝似能仁石喦白,公何以得之?”蔡襄真不愧此道行家。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是嬗变显现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宋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而宋代的文人在这嬗变过程中,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其中尤以苏轼(苏东坡)功勋卓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政治上,苏东坡一生不得志,最初跟从司马光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官“流放”到许多地方任地方官。司马光执政后,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提出不可尽废之,又为“旧党”所恶而继续被贬谪“流放”,远至天涯海角。  苏轼一生不得志,但却一生嗜茶。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将有研究。  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苏轼因为既爱饮茶,又擅书法,所以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说:“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件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司马光问得有道理(他敏锐细致地观察到了两者截然不同之处),同时也问得没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与人的好恶毫无必然联系)。但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有意的“刁难”所难住,只见他淡淡一笑说:  “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  在苏轼眼里,茶和墨(及书法)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事茶与事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对此,屠隆曾这样评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快论!

7. 茶 苏东坡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解析:苏轼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8. 东坡茶叶怎么样

碧螺春产地主要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洞庭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与茶树间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好坏鉴别方法

  1、观外形:优质的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如蜜蜂腿,像铜丝条,呈螺形,色泽银绿隐翠,满身披毫,银芽显露,一芽一叶,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且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2、看毫毛:满身白毫是碧螺春的特点之一,碧螺春的成品茶白毫遮掩,茸毛紧贴茶叶。按照遮掩程度,也就是茸毛密布的程度,可区分碧螺春茶的优次好坏。

  3、闻香气:优质碧螺春的香气特别,在清清的茶香之中,透着浓郁且强烈的芳香,闻起来像花果的香味,使人陶醉和迷恋。

碧螺春产地分布简述

  4、看冲泡:由于碧螺春的条索细紧重实,冲泡时会迅速下沉,而不会浮在水面,反之则为假。碧螺春沉于杯底之后,幼芽慢慢展开,芽大叶小,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香气清新浓郁,滋味鲜醇、回味甘厚。

  5、品味道:碧螺春冲泡之后,头道鲜爽,二道甘醇,三道微甜。其鲜爽的茶味之中,还蕴含甜蜜的花果香气,使人百饮不厌、回味无穷。

  6、看颜色:正宗碧螺春的色泽柔和鲜艳,染色的碧螺春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正宗碧螺春的茸毛为白色,染色的碧螺春茸毛呈绿色。正宗碧螺春冲泡后,茶汤柔亮鲜艳,而染色的则黄暗,像陈茶的颜色。

碧螺春栽培和制作成本

茶树的栽培种植是碧螺春茶叶的一项主要成本,将施肥、打农药、修剪以及日常看护等各项工作成本统计起来换算一下大概是在100元/斤左右。而到了茶叶的采摘季节,采摘人工的工资也是一项不小的成本,如今即便是一个成熟的采茶工人一天采集的原叶最终制成合格的茶叶也顶多在一斤左右,而工人的工资则差不多是150元/天,成本换算一下大概也是在150元/斤左右。最后是制作成本,请炒制师傅炒茶的成本大致是25元/锅,炒制三到四锅差不多能够制成一斤碧螺春茶,加上炒制师傅伙食费等一些费用,茶叶炒制的成本也应该在100元/斤以上。

9. 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

叶嘉:这是苏轼为茶取的昵称与专名。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人们常常利用茶的叶片,所以取茶别名为“叶嘉”。《苏轼文集》载此文,并作《叶嘉传》,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

  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此传中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这也是茶别名中的最佳名号。

10. 苏东坡与茶

取自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