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哪?如何推进落实?
5大支柱,万亿实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动疫后经济重振、加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湖北制造向质量效率型、高端引领型转变。
为此,我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及转型方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确定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且到2025年,5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均要突破1万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上,我省在保障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运营稳定的同时,将招引上下游企业做好配套,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领域融合应用,拓展应用场景,打造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等核心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上,我省将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强化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和创新能力,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打造万亿汉江汽车产业走廊,建成全国重要的专用汽车基地及示范区、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研发生产示范区。
现代化工及能源方面,我省将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瞄准“双碳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及循环经济战略。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化工及能源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大健康产业上,我省将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关键,围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药、高端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科学引导大健康产业国际化创新、全产业链布局、集群化配套生长、内涵式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产品加工上,我省将重点推进粮油加工业、酿酒及饮料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果蔬加工及精制茶叶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满足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食品消费需求。
千亿产业,组“梯队”
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是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配套与支撑,包括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纺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商务服务。
在高端装备领域,我省将按照“关键突破、集成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产业化瓶颈,扩大智能制造模式普及推广,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
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成型装备被摆在重要位置。我省将依托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重、华中数控等,加快筹建数控工控创新中心,巩固重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中高端数控系统等优势。依托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大力发展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成套设备、激光应用系统等,形成较为完善的激光产业链。
先进材料上,我省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型生态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增强先进材料对湖北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北斗及应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电、安全应急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信息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数字创意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 四川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茶文化
来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者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们的“坝坝茶文化”。
四川人爱喝茶,在公园里喝盖碗茶、住酒店,房间里也要泡个功夫茶,还有哪儿比四川人更爱茶?
2.火锅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3.熊猫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4.麻将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5.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江映蓉、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咱川籍艺人们向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6. 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成都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道教文化景观~青城山和青羊宫,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7.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坊间数百年来酒坊与技艺流传并存至今,是活着的文物,被誉为“中国白酒的一部无字史书”。
8.三国文化
要说在中国什么文化传播覆盖了全世界,让外国人也津津乐道的话。三国文化那是当仁不让的。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那也是众多的粉丝追捧的文化之一。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剑门关、武侯祠、张飞庙、蜀门栈道...三国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国,了解四川。
9.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10.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最著名的当属“变脸”,变脸绝技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义盗贝戎劫富济贫,遭到官兵追捕,以变脸巧妙脱身。最初,演员脸罩用纸壳面具,后来改用草纸绘制脸谱,依次粘贴脸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
3. 茶叶产业的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茶产业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建设、文化活动及其相关扶持与服务。
本条例所称茶叶是指用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产品。
第三条茶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质量保障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茶产业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促进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茶产业发展工作。
发展和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活动的指导、服务、监督,落实茶叶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鼓励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村规民约。
第六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组织、实施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工作,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产业宣传,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鼓励广播电视、网站、报刊、融媒体等加强茶产业宣传。
第八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参与茶产业发展。
第九条支持培育发展茶行业社会组织。茶行业社会组织应当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引导茶叶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第十条对在茶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茶树种植
第十一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推动茶树种植基地建设。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茶树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茶树种植应当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性,按照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化种植。
第十三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茶树种植基地建设工作:
(一)鼓励茶树种植基地依法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树品种优选优育,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扩大高标准茶树种植基地;
(三)实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生物、物理、生态协调等综合防控及统防统治先进技术;
(四)支持开展茶树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等认证;
(五)建立500亩以上连片茶树种植基地环境监测、气象信息系统;
(六)推广使用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七)推广茶树鲜叶采摘机械化;
(八)支持建设品牌茶叶、特色茶叶、出口茶叶专用基地;
(九)加强茶树种植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四条 茶树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树种植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企业、来源、数量、使用地点、用法和使用日期;
(二)茶树种植基地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三)茶树鲜叶的采摘日期、产量。
茶树种植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茶树种植生产记录。
第十五条茶树种植基地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剧毒、高毒、禁用的农药;
(二)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三)未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四)使用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肥料;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茶树种植基地,可以划定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实行产地保护:
(一)具有适宜茶树生态种植的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海拔600米以上,远离主要公路500米以外;
(二)相对连片种植500亩以上;
(三)已经形成科学的种植方法、良好的质量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资源、技术和效益等优势;
(四)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产品市场销售稳定;
(五)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种质资源特定地区,可以划定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
第十七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等对划定的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进行论证,并听取茶树种植基地权利人和所在地村民的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确定责任主体。
第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建设。
第十九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个体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企业等应当按照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管理茶园。
鼓励、支持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个体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企业等按照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栽培茶树。
第二十一条 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除执行第十五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毁坏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地;
(二)擅自砍伐或者损毁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林木;
(三)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堆放固体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四)毁坏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保护标志;
(五)非生产用机动车进入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
(六)开展餐饮、烧烤、露营等损害茶树生态种植环境的旅游活动;
(七)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影响茶树生态种植和破坏生产环境的建设项目;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茶叶加工
第二十二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叶加工指导、服务和监管。
企业应当采用标准化、清洁化方式生产加工茶叶。
第二十三条产茶地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茶叶加工地方标准。鼓励茶行业社会组织、茶叶企业制定和使用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四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二)鼓励、支持申请国家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
(三)支持建设茶叶初制、精制、深加工、机械化生产线;
(四)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设冷链设施;
(五)支持建立完善产地茶树鲜叶交易市场。
第二十五条茶树种植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应当建立茶树鲜叶质量安全自检制度,定期对茶叶加工生产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建立茶叶加工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茶树鲜叶的品种、等级、数量、进场(厂)时间,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二)生产的茶种类、等级、数量、入库时间、出库时间、贮存条件等。
茶叶加工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茶产品保质期满后一年。禁止伪造茶叶加工记录。
第二十六条鼓励和支持以茶树鲜叶、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产品为原料,开发加工食品、饮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茶叶衍生品。
茶叶衍生品的加工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定。
第二十七条除茶叶衍生品的生产加工外,禁止在茶叶加工中添加糖分、甜味剂、色素、香精等外源物质。
禁止在茶叶生产经营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章 品牌建设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指导、诚信为本、质量优良、企业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茶叶品牌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围绕重点发展贵州绿茶、贵州红茶、贵州抹茶、贵州黑茶等茶叶公用品牌,着力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扶持企业产品品牌。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茶叶公用品牌和知名子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品质、包装标识等内容。
第三十条鼓励使用茶叶公用品牌,支持做大做强知名子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
第三十一条茶叶公用品牌持有者应当制定管理规定,实行统一管理。管理规定应当包含质量可追溯、监督检查等内容。
茶叶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者应当执行品牌管理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茶叶公用品牌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监督、举报。
第三十二条 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护获得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国家气候标志等名优产品的茶叶商标或标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举办品牌茶叶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各类涉茶展销会。
支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推广销售品牌茶叶。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在主要交通干线、公共场所推广公用品牌,开设品牌茶叶专卖店,开展品牌茶叶宣传推介活动等。
第三十五条鼓励茶叶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牌茶系列产品,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建设品牌忠诚消费群体。
第三十六条支持茶行业社会组织、茶叶企业到境内外建立贵州茶品牌推广中心。
鼓励本省品牌茶产品进入省内机场、铁路、酒店、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连锁超市、省内外电商平台等推广、销售。
第三十七条 鼓励深入挖掘茶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价值,促进茶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老工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的茶产业品牌。
鼓励通过品牌价值评估、品牌评比及发布等活动,扩大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发展茶叶产业
让茶走的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茶的味道,让茶文化发扬光大
5. 十四五关于茶发展思路
2021年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举全市之力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落实东融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快东融通道建设,聚焦“3+6”产业大招商、招大商,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二是全力以赴抓产业发展。坚持产业优先战略,坚定不移抓产业、抓投资。启动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推动“3+6”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钢铁、碳酸钙、电力、花岗岩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服务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文旅和大健康产业,重点加快“粤桂画廊”规划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果蔬、茶叶、生猪、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
三是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繁荣消费市场,推动生活服务业提质扩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农村风貌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等乡村建设工作。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
五是全面推进改革工作和优化营商环境。积极用改革破解机制体制障碍,向改革要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拼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六是推动美丽贺州建设。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山水园林长寿城”。加快县域发展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八是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反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抓好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等工作。继续深化社会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会议强调,要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优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奋力赶超跨越、开创新局。
会议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干一年、看三年、想五年,既要计划一年的工作重点,又要谋划三年的行动方案,还要规划五年的奋斗目标。具体要做到“七个充分,七个全面”。
一要充分吸收“十三五”期间各地务实管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转化到“十四五”贺州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工作中。科学编制好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聚焦“四批四统”上项目扩投资,实施“四上四新”培育壮大三年行动、服务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制造业攻坚突破三年行动和设施农业推广应用三年行动,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二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与优质资源红利,全面突破加快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肠梗阻”与“玻璃门”。推动东融政策落地见效,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深化精准有效招商,优化营商环境,抓好金融东融。
三要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成果与农村改革成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强弱项、求突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乡村主导产业“强弱项”行动计划和乡村关键环节改革“求突破”行动计划。
四要充分把脉国家产业新政策与湾区产业外溢新趋势,全面布局“3+6”产业集群的“特色园”“集聚区”“综合体”。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布局制造业特色园;扎实推进服务业提质发展,布局服务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布局现代农业综合体;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五要充分调动县(区)园区国企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贺州市主要经济体改革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六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长寿品牌优势,全面启动山水园林“长寿城”各项工程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七要充分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全面梳理民生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和“大小取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建设公共卫生项目,持续增强社会基础保障,积极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6.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解读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云发〔202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部署,指导今年及“十四五”时期全省的“三农”工作。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
“十三五”我省脱贫攻坚实现决战完胜,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开启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做好“十四五”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我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对今年以及“十四五”时期的“三农”工作目标任务、总体要求、重要举措、落实措施等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安排。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5部分29条。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我省做好今年以及“十四五”时期云南“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2021年以及到2025年的云南“三农”发展目标任务。
第二部分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仍然是全省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头等大事。《实施意见》提出4条政策措施。一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实施脱贫村提升行动。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选派驻村干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第三部分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为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目标,《实施意见》提出9条政策措施。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三是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六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七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八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力争3年内全省茶叶、花卉、水果、蔬菜、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绿色化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十四五”时期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率先实现全面农业绿色有机化。九是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培育100家重点龙头企业。
第四部分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实施意见》提出10条政策措施。一是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二是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到2023年实现重点区域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三是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四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到2025年农村卫生户厕基本普及,规模较大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五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六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七是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八是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九是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十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第五部分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实施意见》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提出6条政策措施。一是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县委书记抓“三农”主体责任。三是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四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五是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六是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
三、突出特点
概括来看,《实施意见》主要有5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谋划“三农”,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等进行重点部署,坚决扛牢“三农”政治责任,坚决守好“三农”工作底线。
二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加快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强化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切实加强“三农”发展保障。
三是注重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在充分把握省情、农情和全国同类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找出、找准主导产业和发展短板,部署实施“一二三”行动,促进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全产业链发展,持之以恒推动“绿色食品牌”走深、走精、走长。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就是全省所有县都要明确最具优势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并制定推进具体方案。聚焦种子、电商两端,就是要解决好农业发展的“卡脖子”突出问题。推广农业生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主要指农业的生产过程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乡村建设。部署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迸发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形成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干在实处、行稳致远的良好局面。在全省规划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省级高标准创建10个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示范推动全省乡村建设。
五是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对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县委书记抓“三农”主体责任、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对乡村振兴考核、督查、常态化约谈等作出部署安排。
7. 十四五规划茶叶
酒和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还各自形成了相应的文化,这让酒和茶都非常得意,谁也不服谁。
有一天,这二个终于遇到一起了,于是就有人就怂恿他们说:我说你们的历史也很悠久了,却一直也没什么人重视你们,你看人家神农尝个百草,从此就有五谷之分了;轩辕制成了衣服,流传后教化了后人;仓颉造字,千古美名;孔丘劝人向善,建立了儒家学说,像这样伟大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说都说不完。唯独你们,虽有历史,却少有人给你们立传写书,记录你们的功德,你们今天就各自说说你们有什么贡献,也好分个高下,赢的也就可以光宗耀祖了。
茶听了后,颇为不屑的说:你们不懂就别瞎嚷嚷,让我来跟你们说说,茶本是草木之英,贵的摘蕊,重的采芽,虽是草木,却号称为茶,奉给王侯之府,贡进帝王之家。按时节采造,趁新鲜献入王府皇宫,得到他们的喜爱,享尽一世的荣华,这样的尊贵,还用和你们比个高下?
酒听后笑了:太可笑了,从古到今,谁不知道茶贱酒贵?单醪投河的故事你没听说过吗?君王饮了酒,被称呼万岁;大臣饮了酒,报国不畏生死;可见有多让人喜爱,况且酒对于人,本来就没什么坏处,喝酒有酒令,讲究的是仁义礼智,自然当称尊贵,还要和你茶比什么呀。
茶对酒说:难道你不知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就算是蜀川的绝顶,也有人翻山越岭找来。不管是舒城太湖的富豪,还是越地余杭的富贵人家,都为茶而倾倒,称茶为“素紫天子”,这样的尊荣只怕世间都少,来买茶的商人,舟车都塞满了道路码头,这么多理由,你比比谁大谁小。
酒也不甘示弱:难道你不知道,乾和酒的名声?蒲桃九酝的美酒,能润泽身心,这样的玉酒琼浆,那是仙人杯中的酒。菊花竹叶,君王交接。中山赵母,甘甜美苦,这样的滋味,令人一醉三年,传成千古美谈。饮了之后,乡邻和睦,军府调和。就你那点头脑,好好的努力吧。
茶有些不服了,说:我虽是茗草,却是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喝了茶之后头脑清醒,精神倍增,还将我供养在弥勒像前,奉献给观音菩萨。千劫万劫,诸佛相钦。哪像酒,让人家破家散宅,酒还是色之媒,喝了之后,做出许多淫邪的事情来。三杯二盏之后,就不知天高地厚,凭空生出许多罪业。
酒也有些恼了:就你茶,三文钱一缸,何年才能富有?哪像酒都是和贵人一起的,连将相公卿都要慕名而饮。我能让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你见过谁喝茶喝的载歌载舞的?茶吃多了只是腰疼,吃多了还要闹肚子。一天喝个十杯,肚子胀得像衙门前的鼓一样了,要是喝个三年,养蛤蟆都可以了。
茶也急了: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爱茶人翻山过海,带着金子来到农家,把茶运到市场,还没报上货架,就有客人来买,钱财滚滚进来。茶越喝越清醒,做出正确的决定,当下就把钱给赚回来了,那还要等到明天后天。酒只能越喝越昏乱,喝多了瞎吹牛。糊里糊涂的还能干个什么好事?
酒听到这里,坐不住了:岂不见古人才子,写诗赞美酒:渴来一盏,能养性命?又有人说:酒是消愁药。还说:酒能养贤。酒要都跟你说的那么糟,怎么到今天还在流传?说茶贱,三文钱可以买五碗。酒就算再贱,半盅也要卖七文。喝酒时致酒谢坐,互相礼让,国家音乐,本为酒泉。整天吃你的茶水,你敢动些些管弦?
茶于是反唇相讥:你没听见说: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猩猩鸟,为酒丧其身!谁说的吃茶发病,吃酒养贤?那怎么只见有酒黄酒病,不见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杀父害母,刘伶为酒一死三年,酒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就算是诉状上也只说粗豪酒醉,没见过有说茶醉闹事的。到那时坐牢挨板子,按律赔钱。大枷榼项,背上抛椽。便即再来烧香戒酒,念佛求天,发誓终生不吃,也已经晚了。
水在旁边淡淡的对茶和酒说:你们两个,嚷嚷什么?至于这么大动肝火吗?你看看你们,各自争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的。天地有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要是干吃,肠胃不损坏才怪;茶片干吃,只怕也要砺破喉咙。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的根源,上通天象,下顺吉凶。江河湖海,有水才通。水能飘荡天地,亦能涸死鱼龙,尧时九年灾害,都是因为我在其中。让天下无不谈我色变,最后不得不顺从我的脾性,加以疏导,才得以风调雨顺。我能左右万物,尚且不敢说自己能有多大能耐。你们两个还争什么功?
《茶酒论》以对话的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已长,攻击彼短,意在承功,压倒对方。《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趣。
8. 十四五规划与茶产业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帮助中国茶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现将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介绍如下:
种 植 生 产
(一)数据指标
1.茶园面积增速趋缓。据统计,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同比增加149.82万亩,增长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积4152.18万亩,同比增加461.41万亩,增长率12.50%。
2.茶叶产量增势不变。2020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98.60万吨,比上年增加19.26万吨,增幅6.9%。
3.农业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为2626.58亿元,比增230.58亿元,增幅9.62%。
4.茶类结构有所调整。2020年,六大茶类中,绿茶、乌龙茶产量继续稳增,但总产量占比继续向下微调;红茶、白茶、黄茶产量激增,总产量占比出现攀升;黑茶略有减产,总产量中占比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绿茶产量184.27万吨,占总产量的61.70%,比增6.99万吨,增幅3.94%;红茶产量40.43万吨,占比13.54%,比增9.71万吨,增幅31.59%;黑茶产量37.33万吨,占比12.50%,比减0.48万吨,减幅1.28%;乌龙茶产量27.78万吨,占比9.30%,比增0.20万吨,增幅0.73%;白茶产量7.35万吨,占比2.46%,比增2.39万吨,增幅48.05%;黄茶产量1.45万吨,占比0.49%,比增0.48万吨,增幅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