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底槽清紫砂壶图片鉴赏
区别在于所清理的位置不同。中槽清是指清理中部槽的泥料。底槽清是清理底部槽的泥料。
从外观判断,底槽清的石英、云母、赤铁矿等矿物含量较中槽清丰富许多,而且这些白色淡黄色颗粒比中槽清的大。另外借助60倍以上的文玩放大镜下观察底槽清成品颗粒组成较中槽清成品粗,全手工制法下底槽清圆器紫砂壶泥门较中槽清明显。 用中槽清泡茶,茶汤韵味悠扬,泡养变化很快,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茶汤韵味悠扬,越显光朴素雅。底槽青矿料中有青绿色类似鸡蛋。
2. 底槽清泥料的紫砂壶
可以泡凤凰单丛。底槽青壶可以冲泡铁观音, 凤凰单枞 ,水仙, 肉桂, 白鸡冠等乌龙茶。或者生熟普洱 白茶等!
紫砂壶通气性比较好,建议一类茶养一把壶,或者想短时间内养多把壶的话,一把壶泡茶,也可以一把壶做公道杯!这样的话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养出来两把壶!
3. 紫砂 底槽清
底槽清,是属于紫砂泥的矿料名称,因为在底槽清中个,带有些许的浅青绿色鸡眼,因此使用底槽清为原料烧制而成的茶壶,鸡眼的分布也是非常均匀的,鸡眼是一款底槽清茶壶独有的特点
无论是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都非常适合食用底槽清紫砂壶来冲泡,因为底槽清紫砂壶的结构紧致绵密,适合很好地锁住普洱茶高调持久的香气,让饮用普洱茶的时候,口感更加醇厚浓郁,韵味持久绵远。
4. 中槽清紫砂壶
紫砂从明朝开始至今,经历了数百年,这期间做出了无数的紫砂品,所用的土是一山之矿层开采尽了,又转他山之矿层开采。矿山不同,自然土质就会有不同之处,加上入窑配火,火候控制的效果,使我们在赏鉴紫砂时,有了可供评判的依据,时代的特色完整且清晰的展现在紫砂品的胎土上。
1、 明末清初
约公元一五○六年--一七九五年。这一段时间中,尤其以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最为兴盛,名家辈出,如︰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等,开创出紫砂艺术中辉煌的一页。在这段时间中,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所以制成的紫砂品,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可看见其中颗粒组合的结构,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之颗粒,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呈偏红之浓紫色,底槽泥成分者,呈淡墨之黑紫色,本山绿泥多者,呈偏黄之古金色。若是掺钢砂之成品,底泥之特色仍在。现在常见一些粗砂之壶,被认为是明代之壶,造成明代之紫砂就是带有粗砂之紫砂的错误观念,这是一个大笑话。这种外表砂质突出之壶,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粗砂之土坯在未入窑烧制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突显粗砂之表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并非是明代之紫砂壶。事实上明代之紫砂,由于矿土质优,窑火克谐,烧制时表面砂质熔化,故能在出窑后,表现出胎骨泥质细致莹洁之感。
传世之明代壶,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其它如红泥、白泥、黄泥,书上记载是有,但是传世至今者,尚未见过,故不能定论。
陈鸣远相传为康雍时之人,在紫砂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出土一件落款为陈鸣远的朱泥残壶上,仍可清楚的看出此壶的胎骨坚硬。透明光和不炫之质感,壶上纪年为雍正四年,由此可见清初之紫砂盛世,应为康雍之时,做法仍承接明时之风。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无光泽,一旦以茶养之,必然变化迅速,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2、清中
约公元一七九六年--一八六一年,雍干之时,由于窑火已逊,故胎骨虽硬,温润透明之感已较明末清初时逊色,正因时质粗、色枯不润泽,常上釉于表面加以装饰,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颗粒组合结构已略作改变,其中含有的黄色及草绿色颗粒较明末少,红褐色颗粒较粗。干隆时期的紫砂,表面均含有黄色之光,早期砂质较粗,晚期土质逐渐转为细腻,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故养成不易,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
嘉道之时之紫砂,色泽调配较多,无论泥色为黄、褐、紫,其中均夹杂大量之黄颗粒,故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和透明感略逊明末之紫砂。
3、清末
约公元一八六二--一九一一年。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更趋向多元化,紫泥加上氧化锰,调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时才开始有的,初期的黑泥色墨黑,常有似铁锈之结晶。白泥之传世品,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时稀有之物。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时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时差。
5. 底槽清紫砂杯多少钱
视触本泥之成品,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实堪名列极品级名朱泥而无愧!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时间之掌控要求较高,乃茶艺高手不二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