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澜沧江生绿茶饮料(澜沧江原生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24 08:48   点击:19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澜沧江原生茶

云茶香是普饵茶。

特性:云茶香育芽力强,春芽萌发期在1月下句,开采期在2月中、下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可达199.32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水浸出物45.6%、氨基酸2.4%、茶多酚32.8%、咖啡碱3.8%。试制绿茶、普洱茶,品种优良。制绿茶,外形肥壮显芽,绿润披毫,香气嫩香,汤色绿亮,滋味鲜爽,叶底黄绿明亮:制普洱生茶,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翠绿匀嫩。抗寒、抗旱能力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栽地区:适宜云南大叶茶地区。栽培技术要点:宜以双行单株条栽种植,适时定时修剪,培养好骨干枝。适宜细嫩采,以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单片叶、对夹叶为宜。

2. 普洱茶澜沧江

2020年中茶7741普洱茶(生茶)精选云南澜沧江流域高山乔木茶菁为原料,经手工揉制,传统蒸压,低温干燥而成,饼型圆正饱满,条索紧结,纹理清晰。汤色黄明透亮,香气清香纯正高扬,茶质饱满、回甘持久,喉韵清凉甘甜。是为日常品饮、收藏之佳品。

3. 澜沧江原生茶歌

生活在普洱茶原产地的少数民族是非常喜欢喝茶的,世世代代依靠着古老的茶山繁衍生息,是他们与南下的汉族一起,通过辛勤的劳作,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茶园,让普洱茶绿遍了澜沧江两岸的山岗。在长期的茶山种植开发中,世居在普洱茶产地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普洱茶文化,抒写了中国茶史上温暖的一笔。

一、布朗族—在茶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布朗族主要聚居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商周时期,生活在元江流域和澜沧江思普地区的濮人已经开始种植茶叶。在思普地区,布朗族山区几乎都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据澜沧县芒景发现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功德碑”记载,景迈万亩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也就是公元695年,据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出土的茶山布朗族建寨的奠基碑,清楚地表明布朗族在茶山上建寨的时间是675年,也就是说,在建寨后20年,他们即在景迈茶山上开辟出了大片的茶园。在布朗族的传说中,景迈这里原先并没有茶,是布朗族的祖先哎冷带领族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辟了这片家园。哎冷性情刚强,英勇善战,在族人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不料却遭他人的谋害。哎冷死后,仍然牵挂着他的族人,因此化作神仙降落在山头,并留下遗嘱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从此以后,这里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布朗族最早是把茶叶当做佐料和清毒解热的良药使用,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茶叶的广泛用途,于是把它从野生驯化为连片种植的万亩茶山。远在一千多年以前,他们就把野生茶树逐步培植驯化,并实施规模化种植,开辟了目前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千年万亩古茶山,这不能不说是布朗族对世界茶文化的一大贡献。二、哈尼族:哈尼族是一个与普洱茶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西双版纳文献记载和习惯上称哈尼为“爱尼”,根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全国少数民族的名称,统称为哈尼,爱尼只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勐海县的南糯茶山、巴达茶山,勐腊县的易武茶山都有不少的爱尼族村庄。

居住在南糯茶山上的爱尼人(哈尼族支系)喜欢饮用土锅茶,尽管他们不是茶树的最早种植者,但在上千年漫长的时光中,他们逐渐养成了地种到哪儿,就将茶树种到哪儿的习惯。在与茶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发明了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土锅茶。在哈尼语中,土锅茶被叫做“绘图老泼”,如果你到了哈尼山寨,好客的哈尼人就会用“土锅茶”招待你。主人先将火塘的炭火吹开,用盛满山泉水的土锅架在火上,等山泉水烧开后,抓一把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放入土锅中,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汤色黄绿,清香润喉,回味无穷,是爱伲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大凡名茶,都与茶树生长的环境、人文景观、神话典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南糯茶山,当地的爱尼人也有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位勇敢而憨厚的爱尼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只危害爱尼山寨人畜的凶豹,用大锅煮好后,邀约全寨男女老少去分享,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还跳起舞,“跳啊跳”,跳了一个通宵,跳得口乾舌燥……憨厚的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里的开水,这时一阵大风吹来,许多树叶纷纷落到锅里,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清香,非常爽口,从此爱尼人就把这树叶称为“老拔”(汉语即茶叶)开始种植。虽然说这样的传说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南糯山是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之一却是不争的实事,更重要的是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甚至占了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

三、基诺族: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主要聚居在基诺山区四十三个村寨。在历史上,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闻名。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公元1729年,清政府曾在攸乐山茨通寨设置“攸乐同知”一员,统兵五百驻守山寨,征收茶捐及赋税,当时有大批的内地茶商和马帮前来收购茶叶。对于茶叶的种植,基诺族同样有自己的民族传说《女始祖尧白》:“很古很古时候,尧白造天地以后,召集各民族去分天地,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先后派汉族、傣族来请,基诺族也没有去,尧白亲自来请,基诺族还是无动于衷,尧白气得拂袖而去,走到一座山上时,想到基诺族现在不来参加分天地,以后生活会有困难,便站在山顶上,抓了一把茶籽撒在龙帕寨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地方便开始种茶,并成为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传说归传说,毋须考证,但凉拌茶食用的留传,可以作为基诺山为茶叶原产地的又一证明。

四、傣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基诺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茶文化。澜沧县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布朗族和傣族世代以种茶为生,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他们开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古茶园,被国外的学者称为“天然的茶叶博物馆”。

五、拉祜族—作为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拉祜族有着漫长的迁徙史和演变史。有专家考证,拉祜族原本应该是生活在甘肃和青海一带的“古羌人”,而有关他们南迁的秘密,藏在了诸如《新唐书·西南夷列传》、《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普洱府志》等典籍中。经过多年的研究,从那些有关西南民族研究的史籍文献中,同时也从拉祜族遗存下来的少量的口传资料里,研究者们寻找到了这个民族南迁的蛛丝马迹:大体上,他们是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和青海湖一带南下,沿横断山脉经四川西南进入云南的西北地区,之后他们继续南迁,抵达了现在的澜沧江、元江和红河下游的山林地带,甚至迁徙到了越、老、缅、泰等国家。曼迈寨是贺开山上的一个拉祜族聚居村落,曼迈寨位于贺开茶山的腹地,这里有大片的古茶园,因而尽管拉祜族不是这里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但在与茶树千百年的相守中,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的必需品。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而且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所以拉枯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每一天外出劳作之前,或者收工回家之后,拉祜族都将喝茶作为缓解繁重劳作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可一日不进餐,但不能一日不饮茶。“不得茶喝头会疼的”,与茶的朝夕相处,让拉祜族人发明了许多饮茶的方法

4. 澜沧江原生茶饮料原包装图片

临沧澜沧江的基地茶就是生长在临沧澜沧江一带的普洱茶。普洱茶的品质优劣,决定于茶树原料的品质。澜沧江原生普洱茶的原料全部来自于澜他江西岸的云县大朝山西镇、大寨、茶房、涌宝、漫湾等乡镇。其中的茫绿山古茶、娜罕古茶园、白莺山古茶园为澜沧江茶业公司管理或租赁经营。这些茶园的茶种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个性特点,业主和农户实行科学管理、合理采摘、分类加工,并以当地名冠名。这类茶品由于受茶园规模和数量限制,质高量少,仅能满足少量茶叶消费者和爱好者的饮用和收藏。

其实基地茶知识一个概念,特指一个地域内的茶。

5. 澜沧古树茶怎样

澜沧古茶”牌普洱茶获2021年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一名。这是澜沧古茶自2018年至今连续四年荣誉登榜。云南省“10大名茶”的认定,体现了品牌在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品质和品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均得到了相关部门及消费者的认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