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少数民族茶叶食用图片(少数民族采茶图片)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0 13:04   点击:2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少数民族采茶图片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舞,布达拉宫

2. 少数民族姑娘采茶图

少数民族流行歌曲:

其中藏族:

01.天籁之音《天路》巴桑

02.最美女中音《那一天》降央卓玛

03《在那东山顶上》谭晶

04.《珠穆朗玛》

05.《在北京的金山上》

06.《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07.《梦回拉萨》

08.《蓝月谷》

09.《月亮升起来》

10.《故乡情》

11.《又见高原红》

12.《天籁之爱》

13.《情歌》

14.《青藏高原》

蒙古族:

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德德玛)2 草原夜色美 (德德玛)3 蒙古人( 腾格尔)4 天堂 (腾格尔)5 草原之夜 (腾格尔 )6 天路 (韩红)7 雕花的马鞍 (德德玛 )8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腾格尔 )9 我的根在草原 (德德玛)10 陪你一起看草原 (林媚 )11 鸿雁 (额尔古纳乐队)12 坐上火车去拉萨 (徐千雅)13 家园 (腾格尔 )14 彩云之南 (徐千雅)

白族歌曲:

01. 月光下的风尾竹 02. 采茶 03. 蝴蝶泉边 04. 金花花哟遍地开

苗族歌曲:

01.《我们的名字叫苗族》02. 《苗族山的人们》03. 《苗族舞曲》04. 《苗族深处我的家》05. 《我的家乡》06. 《我不是阿幼朵》 07.《姊妹花开》

3. 少数民族采茶女图片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在茶乡有“ 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清代有一首流传在江西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茶工中的茶歌: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工们白天上山采茶,晚上还要加班赶制毛茶,因此非常辛苦劳累。茶歌唱起来凄怆哀婉,令人感慨。但这仅是茶农生活的一个侧面,茶歌中大量的是反映茶业生产劳动、赞美茶山茶园茶事的作品。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致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当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4. 侗族采茶图片

56个民族的人口分布和特点

:汉族,汉族:分布全国各地,人口12.5亿以上,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庙会,舞龙

鄂温克族和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3万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雪橇

布依族和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87万以上,主要从事农业,享有“米国”称号。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屋,刺绣,雕刻面具

羌、羌: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有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强宅

纳西族、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人口32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巴舞,蜡染

毛南族和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0万以上,主要从事农业,擅长饲养菜牛和制作竹帽。有自己的语言。-端午节的舞龙

独龙族和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7000多。他们保持着“不上路,晚上不关门”的良好社会第一风尚。盗窃很少发生。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地毯,烤煎饼

朝鲜族和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83万以上,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种植水稻和有自己的语言而闻名。——跳板,长灵感

白族,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93多万,有自己的经营农业的语言。——盐杜鹃花、三茶、大理三塔

阿昌族和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擅长制作长刀而闻名。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满族和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1038万。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摔跤

高山族和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散居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00人,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钢管球,龙舟,编织

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术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仫佬族和仫佬族:分布于广西,人口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和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糯米,有自己的语言

鞑靼人和鞑靼人: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余人,主要从事商业,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279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王磐节和长谷舞

裕固族,裕固族:分布于甘肃,人口约14000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并有自己的语言

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5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汤圆和地方戏

彝族、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871多万。他们喜欢吃“脱脱肉”,喝“当干酒”。他们的舞曲很独特,有自己的语言和性格。-老虎节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9万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和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多万。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粮食、棉花和水果,并有自己的语言。-手工灵感

佤族,佤族:分布于云南,人口42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多次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特色。-剪发舞

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30多万,主要从事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太平洋舞蹈,高台会议

土家族、土家:分布在湖南、湖北,人口835多万。土家织棉以色彩鲜艳、做工精致著称,有自己的语言。-运动大厅

畲族和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除了水稻,茶树、甘蔗和其他经济作物也被广泛种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普米族和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人口4万多。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丝,弹琴唱歌,集体跳舞

怒族、怒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女宅

壮族和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692多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苗族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刺绣、桃花编织、织锦蜡染、银饰闻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脚楼

蒙古语、蒙古语: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扮演葛尔和车乐

门巴,门巴:分布于西藏,人口约1万,主要从事农业,擅长制作竹藤器皿和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珞巴族和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多人,主要以农业和狩猎为生,有自己的语言

傈僳族和傈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7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上刀杆

黎族、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多万。他们主要专注于农业,女性擅长纺织。“李进”“李旦”闻名于世,各有各的语言文字。-柴火舞

拉祜族,拉祜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4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玩耍和握手

景颇族,景颇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眼睛,大脑和歌曲,跳孔雀舞

京族、京族:分布于广西,人口2.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农业、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汀,表演独舞和踩高跷

基诺族,基诺族:分布于云南省,人口2.3万余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茶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Dita,跳跃,鼓励

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5000多,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渔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做鱼皮衣,农村的鱼,生吃鱼好

哈萨克,哈萨克: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6万。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刺绣。刺绣已出口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剪毛、玩耍和刺绣

哈尼族和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66万,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梯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8000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皮衣,篝火晚会

俄语、俄语: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15000余人,从事各种修理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拉手风琴和烤面包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温温等地,人口287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桥和亭是侗族乡镇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泡芦笙,拦路迎客

东乡族、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6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瓜果种植。有自己的语言

德昂族,德昂族:分布于云南,人口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以擅长种植茶叶而闻名,并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傣族、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6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庙塔、竹楼、竹桥展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孔雀舞,夹米,泼水节

达斡尔族达汗: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藏语、藏语: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628多万,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布朗族和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玩耍和唱歌

宝安、宝安: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以玩刀为主的“保安刀”,名气很大,有自己的语言。-羊皮大衣,安全刀

回族、回族:主要生活在宁夏、甘肃、新疆,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人口1058多万。-扔牛,炸油

5. 少数民族采茶图片高清

茶女工是处女,研制的茶叶味道不同,汉族不讲究,采茶的少数民族非常讲究这个,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茶泡在水里,散发的茶香不一样,和在嘴里那感觉更不一样。

要十八九岁的没出嫁的姑娘在胸沟缝隙挂一茶袋,采茶时是不用手的,用嘴一颗颗叼到茶袋里去的,然后让她们跑到山顶,基本大汗淋漓,沾满少女们乳香和汗水的茶带慢慢渗透到茶里,后由专人统一取下,原理和我们喝上等葡萄酒要用手掌的温度去慢慢温润一样,再说那时男女不像现在一样自由,所以处女还是有的。年轻的气息和老年的气息不同。当年红顶商人吴雪岩在朋友家吃到过这种茶,据说泡开后满渥飘香,是一种奶花香。

口唇采茶表演是一项历史悠久且唯美神秘的民间采茶工艺,

口唇贡茶采茶表演的核心。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口唇茶作为历朝历代的宫廷贡茶,都是选择处女进行茶叶的采集,由处女的口唇采集新鲜的芽叶,并存放于采茶女工的胸部,通过采茶工的体温进行茶叶的“初烘”,所以有些资料记载中也将“口唇茶”成为“乳香茶”。之所以在之前的招聘采茶女中,是为了完整的复原这一民间传说,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口唇贡茶”表演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2处女茶的由来典故,很早的盛唐时期,宫里有一个特能溜须拍马的老太医,为了取悦皇上,并给皇上带来些许另类的刺激,他突发奇想,于是向皇上禀报,说做“处女茶”来孝敬皇上,制作方法是要求刚进宫未被皇上宠幸的十名处女妃子们先净身然后在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露水还没有干的时候去采摘十枚茶叶然后藏在紧贴乳房的胸襟里面,然后要求她们跑到山顶,基本大汗淋漓,回宫后由专人统一取下,沾满少女们美乳香汗的茶叶令皇上从内心有种奇特的心理满足感,所以处女茶由此诞生。

6. 彝族采茶图片

一根竹竿容易弯(湖南)花鼓调(湖南)

“茉莉花”(东北与江苏的“茉莉花”同名异曲)阿瓦日古里(新疆)祝酒歌(内蒙古)

我的家乡多美好(赫哲族)瑶族山歌(瑶族)天乌乌(台湾)

四化像朵花(毛南族)太阳还在半坡房(侗族)我的花儿(哈萨克族)

桂花开放贵人来(布衣族)婚礼宴客歌(傣族)农夫歌(朝鲜族)

在桥下(俄罗斯族)打秋千(基诺族)多幸福,多快活(珞巴族)

催眠曲(独龙族)丰收的节日(塔塔尔族)花香随他一起来(德昂族)

保安令(保安族)北京太阳的光辉(门巴族)出海歌(京族)

小水渠(乌孜别克族)美好的前程(布朗族)听见阳雀的歌声(怒族)

青海花儿(回族)杵歌(高山族)我想到你家去作客(塔吉克族)

猎人之歌(锡伯族)造天造地(阿昌族)普米想念周总理(普米族)

忠实的心哪想念你(达斡尔族)各族人民心连心(土族)一对鸽子虚空里飞(撒拉族)

牧歌(柯尔克孜族)月亮出来亮晶晶(仡佬族)党和仫佬亲又亲(仫佬族)

肃南草原好风光(裕固族)毛主席的光辉比太阳暖(鄂温克族)越跳越欢乐(景颇族)

快来跳舞(纳西族)我把荷包送给你(拉祜族)只为盘花妹才来(水族)

莫让野鸟来采花(佤族)土家唱起丰收歌(土家族)辣辣地吃上个搅团(东乡族)

得波错(哈尼族)请到我们家乡来(傈僳族)千军万马过海洋(黎族)

阿西里西(彝族)吹起羌笛跳锅庄(羌族)姑娘生来一朵花(白族)

天上飘着彩虹(藏族)摇篮曲(满族)月亮出来亮晃晃(壮族)

猜调(云南)放马山歌(云南)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

茉莉花(河北与原产于江苏的“茉莉花”同名异曲)茉莉花的另一版本久不唱歌忘记歌(布衣族)

观灯(山西)采茶灯(福建)回娘家(山西)

在一起(彝族简谱版)挂红灯(陕西)挂红灯(山东)

康定情歌(新版,中英文对照)十送红军(江西)敬酒歌(蒙古族)

月光下的思念(傣族)心上人像达玛花(藏族简谱)槐花几时开(四川)

茉莉花(江苏)中英文对照版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赶牲灵(陕西)

走西口(山西简谱版)姑苏小唱(江苏简谱版)瑶族舞曲(瑶族)简谱版

花儿与少年(青海)龙船调(湖北)五哥放羊(山西)

新疆好(新疆)下四川(青海)川江号子(四川)

小放牛(河北)雨不洒花花不红(云南)落雨大(广州)

蜗牛和黄鹂鸟(台湾)浏阳河(湖南)采花(四川)

在那遥远的地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甘)刮地风(甘肃)

孟姜女(江苏)

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西)

卖汤圆(台湾)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挖泥鳅(湖北)

绣荷包(山西)

正月里来迎新年(陕西)

新春秧歌扭起来(陕西)

青丝鸟(浙江)

闹元宵(山西)

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

小拜年(辽宁)

青春舞曲(维吾尔族)

蓝花花(陕西)

台湾岛(台湾)

送我一朵玫瑰花(维吾尔族)

三十里铺(陕西)

柳州有个鲤鱼岩(广西)

马车夫之恋(维吾尔族)

四季歌(青海)

小河淌水(云南)

阿拉木汗(维吾尔族)

东北风调(黑龙江)

嘎达梅林(蒙古族)

康定情歌(四川)

月牙五更(辽宁)

牧歌(蒙古族)

都达尔和玛丽亚(哈萨克族)

小白菜(河北)

蒙古小夜曲(蒙古族)

在银色月光下(塔塔克族)

沂蒙山小调(山东)

小黄鹂鸟(蒙古族)

茉莉花(江苏)

凤阳花鼓(安徽)

森吉德玛(蒙古族)

交城山(山西)

一根扁担两个箩(湖南)

正月十五那一天(藏族)

落水天(广东)

跳月歌(彝族)

7. 苗族姑娘采茶图片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

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

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

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花灯戏·思南花灯戏 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思南县 (一)简介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二)历史溯源 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

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

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

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清道光年间,思南土家花灯由原来在室内演出变为院坝搭矮台演出,土家人称之为矮台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

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台戏,立即声震全县,甚至越过县界,民间不管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争相邀请戏班出戏。

新中国成立后,思南土家花灯得到长足发展,1956年,县人民政府组织花灯会演;1958年,在充实,扩大的基础上建成了花灯剧团。

思南土家唱灯从来没有女人参加。

1956年,全县花灯会演,要求妇女演旦角,土家老艺人田应喜到处动员,终于把许家坝两个15岁的女孩许朝珍、许义福请来了。

田应喜还把自古以来丑、旦角以"夫妻"相称的唱法改为"哥妹"相称。

这种"哥妹"相称的唱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1958年,出席全省文艺调演,田应喜等人创作的大型歌舞《社会主义好》博得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1995年,花灯剧《喜相逢》和花灯歌舞《龙凤花烛》参加全省花灯调演,均获优秀节目演出奖和创作奖。

(三)艺术特色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

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

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

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

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明王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人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为本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采茶”、“弋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吸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

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槐荫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

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语,同时也用布依语。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

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爷点兵》等。

花灯戏是贵州民间的一种民族戏剧舞蹈,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

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

思南土家花灯,大约起源于中国的唐朝,历史源远流长。

花灯的内容大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劝人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等。

自古以来,在祭扫神灵祖先的活动中,在歌唱耕种的活动中,思南土家族人民都是采用思南土家花灯这种说唱的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

8. 哪个民族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此外,“采茶戏”还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在灵山县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清新风格。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更广泛了。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

但不管表现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

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

解放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

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无意姻缘》在钦州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

《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2000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9. 少数民族采茶图片大全

1.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2.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3.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4.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5.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9.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0.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推荐于 2017-11-26

查看全部3个回答

淘宝民族舞蹈服装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新款佤族女装/少数民族佤族服装/民族舞蹈服装/佤族舞台演出服装

¥57 元

元旦新款秧歌服装扇子舞演出服中老年秧歌服民族舞蹈服秧歌演出服

¥55 元

新款秧歌服装古典演出服饰腰鼓扇子服舞蹈服民族舞蹈服女装广场舞

¥70 元

新款腰鼓服装秧歌服民族舞蹈表演服男女套装成人打鼓服演出服

¥130 元

十一新款民族舞蹈秧歌服装男款舞腰鼓演出服长袖中老年大码秧歌服

¥55 元

simba.taobao.com广告

结婚_婚纱摄影,定格幸福

值得一看的佤族相关信息推荐

结婚_婚宴_婚纱照_聚焦专业的品质,全力打造时尚大片风范,拍出属于你浪漫幸福。打造优质高端的婚宴,摄影服务。

本月13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请告诉我10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法律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旅游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数码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各个民族的服装_网上购物看这里_拼多多品质好物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1元也包邮,退货包运费!

广告2021-07-09

!!10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播放

10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傣族 传统节日:泼水节 生活习俗:男婚女嫁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跳“跌脚” 舞。男、女穿对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长裤,缠头。 饮食文化: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 民族:京族 传统节日:唱哈节 生活习俗: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 饮食文化: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番薯、芋头为杂粮。 民族:阿昌族 传统节日:耍白象 生活习俗: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少女喜欢穿筒裙。 饮食文化: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民族:土家族 传统节日:赶年 生活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饮食文化: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民族:锡伯族 传统节日:抹黑节 生活习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饮食文化: 锡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和饮酒的嗜好。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478赞·18,753浏览2017-09-06

有人能告诉我 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赞·120浏览

请告诉我10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请至少列举出两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一、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二、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婚恋习俗: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乱伦,违者处以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 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地彝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土司和诺合一夫多妻,一般家庭因转房或无嗣纳妾而造成的一夫多妻现象,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残余。 彝族家庭以父权为核心,在彝族家庭中,实行父子联名制和财产父系继承的原则,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只有幼子婚后与父母同住。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权,没有参与财产分配的权利,也不能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子是一家之主,拥有家产决定权和子女婚姻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变,妇女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已深入到彝族家庭。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 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他波”。最佳婚龄是17、19岁。女子如果过了17岁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年礼。 丧葬习俗: 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马都”置于室内梁下上方神位上。 神位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不许玷污。父母的“马都”一般供奉在幼子家中,逢年过节,家人都要祭献酒肉,以表示对死者的精神寄托。待父母双亡三年以后,要择日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将“马都”送至人迹罕到的山洞安放。滇、黔、桂地区的彝族受汉族葬俗影响较大,多实行土葬。 三、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婚俗: 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日常礼仪: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待客食吕讲究食多量大,真诚实惠。在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有的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吕。 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宴请客人有男女分桌之习。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与客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四、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食物禁忌: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服饰衣着: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五、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婚恋习俗: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 侗族的婚姻,一般都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北部地区还有“讨八字”的习俗。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 。 丧葬习俗: 侗族丧葬实行土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贵州从江和黎平一带过去有“停棺待葬”的习俗,人死入殓后将棺材停放在效外,等待本房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人都死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百度百科-56个民族

23赞·1,608浏览2019-10-24

快告诉我一些少数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

新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10. 少数民族采茶图片素材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