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侗族油茶是什么茶叶(侗族油茶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1 01:08   点击:18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侗族油茶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油茶以及打油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侗族姑娘父母早年双亡,到姑妈家生活,纺纱织布,其乐融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邻村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那里不但学到唱侗歌大歌,而且学到油茶的制作工艺。

2. 油茶是瑶族的吗

敬油茶就像是敬酒,油茶是瑶族人的一个家乡味道

3. 侗族油茶的意义

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食俗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节庆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4. 侗族打油茶的背景历史

据史料记载,油茶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吴桂贞介绍,三江县的侗族油茶文化,是侗族款词文化的一个部分。“款”是侗族早先为对付外敌入侵而成立的自治组织,对内负责处理民众事务,对外抵御外侮。“款”负责制定“款约”(原为一种乡规民约,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朗诵词,叫“款词”。)“款约”是侗人的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作用。

制作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各有风味。在三江一带,喝油茶的过程非常讲究。第一步是要将黄豆、糍粑、青菜、葱花放到碗里,冲入茶水,然后再加米花、炸花生,每次只放一点,可以随意搭配。每次加入碗中的茶料加茶水在内,一共只有小半碗,需要喝的人慢慢品尝,一次一次加茶水,从最开始品到的茶叶的苦味,到最后一碗基本是糖水,因此有了“先苦后甜”的特色。

5. 侗家油茶的介绍

订婚订婚,当地侗族人民称为“烧茶”。

“烧茶”的全过程是这样的:这地方在以前,男女订婚都比较早,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请媒人带上一小包茶叶和一小包盐巴(约三、四两)到女家去。 女家老人就用这些茶叶和盐巴烧一锅油茶,请族中老人吃,说明这个姑娘许给某家做媳妇了。

吃过油茶,订婚手续就算完成。订婚后,双方正式承认为亲戚。从此,男女双方,都要坚守婚约,在此期间,不管任何一方遭受疾病或伤残另一方都不能悔约,要信守终身。 结婚报京侗族青年男女结婚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

举行婚礼的时间,每年都集中在阴历十月辛卯和癸卯两日集中举行(牯脏年例外)。有的年份,同时举行婚礼的新人,多达六、七十对。这时报京大寨,真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常,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景象。

结婚时,女家不苛求男家的财礼钱和酒肉,男家按古礼把六十二斤肉,二斗二升米(约百二十斤),六十碗酒(约二十五斤),在娶亲的前一天,送到女家去,同时去两个老年人,两个中年人,两人青少年。 两个老年人,要选有福气的,他们主要是到女家陈述婚姻礼,送舅爹钱、屎尿钱(抚养费)、谢媒钱,并在到达女家时放礼炮;两个中年人是挑米和挑酒肉;两个青年人是专扛伞的的,扛的伞是乌油伞,两把并在一起,不张开,用棕叶子捆着,一人扛两把。

其中一人的伞上要带上一小包茶叶和一小包盐巴,送给女家烧油茶用。 去时是左手拿左肩扛,不能换肩换手,不能回头后望,一直往前走,直到女家,将伞交给女家来接伞的人。接伞人将伞放在神龛上。

女家嫁女,也不花费什么东西,不置办嫁妆,不陪送东西只将男家挑去的米酒和肉用来办酒席招待亲友,将男家拿去的茶叶和盐巴煮油茶给亲友吃。接亲人是作为贵宾招待。 在酒席上,接亲的两个老人要陈述婚姻古礼。

老人们述说完古礼后,这时主家拿出两只牛角,斟满酒竖在桌上,请来陪客的两个老人,手扶牛角司发酒令:“今天的酒是喜酒,今天的酒是送亲酒,远来的客人,邻近的亲友,家有家规,酒有酒令,吃酒要讲文明……切不可借酒发狂,无事生非谁人不讲礼义,不遵乡规,罚他离席,不得异议,大家斟酌,同不同意。

”在一片“同意”的欢呼声中,人们分左右两边依次饮牛角酒。一人一牛角(约三、四两),最后若是单数,就得喝两角,成为双数。喝过牛角酒,接亲人要唱歌封赠主人,先唱六至八对,主人不回答。

八对以后主人才回答。以后就是一唱一答,边唱边喝,直到半夜。到了半夜还要换席。换席,是到邻近的房族家中去喝酒。 这时,其他亲友方才人席吃饭。饭后,接亲人又来喝酒对歌。这时,来接亲的两个老年人不再入席。

女家有一位老妇人,拿着一碗油烟墨来给接亲人打记。所谓打记,就是在每人额头上画一“十”字。快到天亮时,就给接亲人都打成黑脸,然后出门上路,要到了男家才洗去(打黑脸据说是驱神避邪,使新人一路平安)。

姑娘出门上路时,原来扛伞的两个青年人要唱歌讨伞,主人才把伞发送他俩。去时是左手拿左肩扛,回来时是右手拿右肩扛,照样不能换手换肩,直回到男家才放下。 姑娘出嫁,女家不收财礼钱,也不置办铺笼帐盖,姑娘也不要娘家送任何东西。

出嫁时只穿一身半新半旧的衣服,带上一把伞,穿上、双新草鞋随同接亲人和送亲的同伴走了。 结婚时,男家也不置办家具,一切从简。婚后,女的都是住在娘家,逢年过节,男家才来接女的到男家去,住上一两晚又回娘家来了。

这里婚后的姑娘,女住娘家没有统一规定的时间,有的长达五、六年。伴嫁歌   唱伴嫁歌也是这里的一种习俗,是嫁姑娘的一项主要活动。姑娘出嫁时,她玩得比较好的男朋友,要来伴嫁唱歌。 出嫁的姑娘要在家中摆席,接待玩得最好、感情最深而不能成婚配的男朋友来家唱歌,这种作法,又叫做开歌堂,唱伴嫁歌,女家父母兄弟是允许的,嫁姑娘有人来唱伴嫁歌是好事,若没有人来唱伴嫁歌倒是扫兴的事情。

开歌堂,一般设在叔伯家(本家要接待亲友),男方有男伴陪同,坐在席上彼此对歌。 伴嫁歌的内容,相当丰富。男方来时,女家将大门关上,男的在门外唱开门歌,要唱十二对,女方才开门;开门后,男方要唱进屋歌;进到堂屋人坐后,男方唱讨烟歌,女方取烟招待,男方又唱谢烟歌,这时男女边唱歌吃抽烟。

抽过烟,又唱讨茶歌女方倒茶(茶是侗家油茶),吃完茶,又唱谢茶歌。 这时女的也即时对唱。接着拿来一块肉,一把钝刀子,要男的去切肉,刀钝切不断,意味着双方的感情不是从此终断。

接着摆上酒席,每碗菜都用碗盖着,男的就要唱开碗歌。如: “青花碗,一路阴来一路阳,双手打开青花碗,打开花碗意情长。”碗开后,女的的提壶斟酒,酒至三巡,就唱酒歌。 从此以后,就边唱边喝酒,由酒歌转入叙情歌;叙情歌的内容丰富多彩,由叙情到感叹,由感叹到怨恨,由怨恨进入咀咒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痛骂媒人的的刁唆,唱到情感深处,真是悲痛欲绝,使得在坐人都流下同情的眼泪。

时至五更,男的就唱劝歌,劝女的出嫁,女的唱歌要男的搭救她。如:“细细蛤蚂掉下坑,千爬万爬爬不登,救生救死哥都救,为何不救难中人。 ”天快亮时,男方要回家,女的要出嫁,先由男方唱送歌,唱完送歌,男方离开女家,又唱辞别歌,女的就唱歌挽留歌,来回答男方,一唱一送,一直送到大路口,并赠送一只蓝子给男方,篮内有糯米饭,一斤肉,一元钱、一张亲手绣的帕子。

男方接过蓝子,就唱谢歌。男方走后,女方才回家收拾出嫁。 跨过“扁担桥”广西侗族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的。他们一般在春节前后几天办婚事。在办喜事这天,新娘人屋前,所有主、客人统统走开。

宽阔的木楼里只留下一位最年长的妇女。新娘进入木楼,洞房门口放一根刻有色纹的龙头扁担,新娘见到扁担,用几尺侗布捆在扁担上,然后跨过这“扁担桥”进入洞房。 随后,年长的妇女递给她一盒火柴,新娘即点燃盛满茶油的吊灯,这时主客人才能进来,闹房就开始了。

闹新房闹房时,首先来的是一批年轻人,他们故意穿着破烂的衣服,有的还画花脸,装成怪样,有的挑萝筐,有的拿酒壶,进门后有的打滚,有的吹口哨,有的跳舞挤到新娘旁要酒要肉吃,直逗得全场人大笑不止,闹新房有时直到天亮。

  唱“开路歌”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门,这时,要有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寨门的巷道口上,就被一大堆障碍挡住去路,如杉木、稻草、纺车、鸡笼、木马、干辣椒、柚子叶。

这就要唱“开路歌”,新郎由撑伞的老人领唱,要唱对拦路物中的一件,女方家就搬开一件,这样要唱几十首歌,有时要一百多首,一直唱到拦路物搬光为止,道路也畅通了。   美好的祝愿新娘回到嫁家,同样也要请客欢饮,女方家作的是一些年纪相当的后生。

这批后生一边喝酒,一边看附近有心爱的姑娘,看准后,马上离开座位,趁女方不备,用极快动抢走姑娘头上的包头巾。待客饮酒的厅堂,实际成了男女青年换信物的好机会。最后是一群小孩学猫叫,并扛来一枝杨梅 树,树枝上是孩子们用萝卜丁削成的一个个杨梅。

这表示祝愿新成家后,日子过得象熟透的杨梅那么甜蜜。这时,新娘便拿来一团团的糯米饭和一大片酸肉分给孩子吃。至此,男婚女嫁仪式才算结束。  由于是自由恋爱,又没有金钱、地位等因素的干扰,所以侗家人的爱情是极为和谐和美满的。

男女青年一旦结合,就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争吵、打架以至离婚的事是极少发生的。 不过呢。。很多侗族的习俗已经被汉化很严重了,已经不纯正了。只有少数还保留着原先的传统。

6. 苗族油茶的历史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7. 瑶族油茶的来历

桂林油茶是桂北大地上各民族生活习性上的一种茶饮文化的代名词。而恭城油茶是桂林油茶代表作和品牌,恭城油茶是恭城瑶族同胞的一种传统食品,据史料记载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承继了茶文化的精萃,还融入了恭城瑶族人的特色饮食文化。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都离不开油茶,喝油茶不仅已成为这里人们饮食休闲的一件趣事。

8. 侗族油茶的来历是什么样的

喝油茶是瑶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食物,常被用来招待客人。喝油茶又叫打油茶。

一般有五道工序——

一是做阴米:先把糯米浸胀,然后用甑蒸熟,晒干或晾干后,用碓舂扁即成。

二是做茶饼:每年春夏,把新茶芽采回家,放在开水锅里滚一下,

再舀出来浇上米汤水,然后团捏成饼状,晒干即成。

9. 侗族油茶的来历是什么故事

1、作为食物,油茶是广西北部一带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日常食用的一种茶饮,茶叶先用开水充分浸泡,然后用猪油、姜、葱、蒜炝锅,再将泡好的茶叶倒入锅中翻炒,随即用茶籽木槌将其捣烂,加水熬至出味,同时还可以加入黄豆、花生、香菜等食物。

2、作为植物,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 ;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