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乡生态旅游
安吉茶乡有中南百草园,东方大竹海,浙西大峡谷等
2. 茶文化生态旅游
营业的,古楼茶文化生态园位于邵阳市洞口县古楼乡,地处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的环境之间,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空气质量等级为一级,被誉为天然氧吧,政府重新整合当地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民俗资源以及新增种类丰富的游玩设施,倾力打造的茶文化生态休闲游玩园区,
3. 茶园生态旅游
一、显著的区位优势 茶园新区是重庆规划的城市副中心,在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内,接轨重庆全城,一圈两翼发展带动产业全面升级: 十五分钟车程直抵重庆铁路物流园,最强大的物流保障,是园区企业的经济大动脉; 三十分钟车程,就可以到达茶园新区自建的世界级物流港口―东港物流港,是园区企业低成本运输的黄金通道,势运两江,财通四海; 四十五分钟之内,直达江北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园,是园区外向型企业穿越时空,与国际接轨的快速通道,让世界变得不在遥远! 陆路交通网四通八达,西临西南唯一陆路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由此通往云贵两广,到达广东湛江海港仅11小时;新区内部的“三纵三横”的道路,通过重庆一环、二环高速公路与成渝、沪渝、兰渝、渝遂、渝湘等多条高速公路干线联接。交通优势占尽天时,成本核算得尽地利,让厂家利润最大化,使工业生产规模化,产业集群化。 随着轻轨六号线的建设和轻轨八号线的布局,新区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此外,新区通过真武山隧道和待建的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与市中心相连,特别是南山隧道,建成后与东水门大桥连接,直接通往解放碑,到那时的茶园新区这个城市副中心将与主城中心融为一体,成为主城中心的一片仰望的高地。 二、生态环境优势 茶园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恰似一个天然的聚宝盆;新区内植被繁茂,周围有10万余亩的天然森林覆盖,是重庆主城区森林覆盖率最高,含氧量最富有的区域,内有河流和湖泊,其中苦溪河蜿蜒清澈,潺潺流经新城区后汇入长江。整个城区依山傍水,山水相连,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居住。 三、产业集聚优势 茶园新区在2012年将建成千亿级园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重庆大部分手机制造业布局在茶园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目前最先进的3G制造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分院、国虹科技、重邮信科等电子信息公司也把进入茶园新区纳入了日程。新区将重点围绕打造以3G产业为主的电子通讯产业,着力培育TD-CDMA为核心的电子通讯产业链,最终形成大规模高效益的消费类电子为龙头的新型电子产业集群。以通用机电装备,汽摩及配件制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大唐新数码、重庆索伦等重点企业已经实现投产。 四、功能配套优势 茶园新区以第二产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建成集科、工、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新区,打造一座融自然、经济、人文为一体的多维生态城市。 为了更好的做好招商引资和入驻企业服务工作,还建立了“南岸区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报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了重庆市园区中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在人才、智力、资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 十年磨一剑,茶园新区经济社会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三区合一”后的茶园新区将再一次提速。 2009年新区已入驻企业达230余家,投产企业近1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为2012年实现“千亿级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顺大势,做大事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势运势,才能做大事; 顺西部大开发之大势,做产业西进之大事,顺大势者,成大事; “中国看西部,西部看重庆”, 重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茶园新区,重庆经济的增长极; 茶园新区,一座气势恢弘的产业新城正喷薄而出,它不仅承载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期许,也装满了南岸人多年的期盼和梦想;茶园新区正以胸怀未来的气度,凸显的优势,卓越的服务;向世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茶园新区,一座希望之城; 茶园新区,一座未来之城; 茶园新区,一座仰望之城;
4. 茶农业生态旅游
茶叶属于生态农业范畴,源于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的综合农业体系。
5. 乡村振兴 茶叶产业 旅游
2021年12月11日上午,2021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在长沙开幕,我市6个茶产品荣获名优茶金奖。
本届茶博会以“乡村振兴 五彩茶香”“三湘四水 五彩湘茶”为核心,以推介茶品牌、茶文化、茶知识的系列活动为依托,全力打造一场湖南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主题盛宴。
株洲主展区分为茶展厅和茶瓷展厅,分别以“相约茶祖地 共品茶祖红”和“神农福地 茶祖故里”为主题,打造“茶陵茶祖红”和“炎陵神农福”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展现我市茶品牌建设、茶产业发展成就。我市参展茶企共有20家,茶瓷企业1家,参展茶瓷产品超过80个。开幕式上,茶陵县荣获2021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县(市)”,茶陵县茶祖印象茶叶有限公司荣获2021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军企业”。“云阳山牌绿茶”“皇雩仙茗牌绿茶”2个绿茶产品,“云阳山牌红茶”“茶祖茶陵红牌红茶”“茶祖源牌红茶”3个红茶产品以及“云阳山牌乌龙茶”荣获“茶祖神农杯”名优茶金奖
6. 茶叶生态旅游
山涧茶叶是金骏眉红茶 。
茗山生态茶是中国品牌。茗山生态茶福建茗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于九十年代初,其创办者是有着“生态茶之父”美誉的陈文山先生。现已发展成一家集生态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于2005年研制。它是福建高端红茶的代表,现已成为中国红茶中最为昂贵的品种之一,主产区与正山小种同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桐木关。金骏眉茶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7. 茶乡生态旅游线路
江西省婺源县地处福建安徽三省交界处,好山好水出好茶。安徽黄山市的毛尖茶非常著名,福建武夷山地区的绿茶也相当出名。婺源县紧临黄山市和武夷山区,气候水土相同,婺源县出产许多著名的优质茶叶,如高山云雾毛尖茶,碧罗春茶,婺源绿茶、岩茶等等。。。婺源优质茶叶畅销国内外,因品种齐全,质地优良,价格合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婺源茶从每市斤50元到上千元不等,在婺源县城当然是高档有机茶叶专卖零售批发店的茶叶最好,茶叶凭望、闻、品、色,就知道是不是好茶了。
8. 茶乡生态旅游必须具备的条件
门票50元。
套票98元,包括门票与5选3项目。
安化县茶乡花海生态文化体验园,座落在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安化黑茶发源地湖南省安化县。园区距县城东郊12公里,她以青山绿水为背景,以安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为依托,建设而成的一个茶旅文生态文化产业园。
9. 茶产业旅游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今天以安徽宣城市旌德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以此借鉴和思考中国县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旌德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旌德又是徽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旌德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1.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旌德地处黄山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徽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皖南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徽州粮仓”之称,灵芝、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京福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黄山连接线、徐福高速公路已列入“十二五”规划。205国道旌德段改造完工,梅岭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内,旌德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杭黄高铁的开工建设,旌德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黄山、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黄山圈,打响灵芝牌,做好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旌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旌德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旌德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徽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旌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旌德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灵芝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灵芝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旌德为中心,辐射皖南、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黄山旅游的中心区”打造黄山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安徽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旌德被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旌德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旌德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3.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旌德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旌德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依托祥云生态风景区、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丁家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灵芝产业园、梓山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旌德农民暴动旧址、黄华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旌德文庙为代表的徽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旌德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灵芝、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旌德县先后荣获“中国灵芝之乡”、“中国灵芝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旌德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旌德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旌德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