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茶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怎么看?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2-02 01:59   点击:176  编辑:傅启   手机版

对于朱自清,大家都比较熟悉。对于余光中,可能陌生一点,但余光中的《乡愁》在我国流行非常广。对于这两个人的文学作品,今天来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01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1977年发表《论朱自清的散文》,对朱自清的散文进行了猛烈地批评。下面且把这篇文章中对《荷塘月色》的主要批评之处贴出来。方便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90年代初,《名作欣赏》杂志开辟一个专栏《名作求疵》。开栏第一期就是转发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当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有赞同有质疑。而质疑者也多是认为批评力度过大。普遍认为《荷塘月色》的瑕疵是存在的,但仍然是一篇佳作。

02 朱自清与余光中的大致经历朱自清在小学课本的《春天》里就认识了。余光中是在读高中时才知道。那时看到某杂志的一篇文章,评论余光中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于是买了一本余光中的散文集《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1928年10月出生于南京。适逢战乱,辗转漂泊。1949年内战期间逃往上海,然后转到厦门再转到香港。于1950年到达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开始创作诗歌,组建蓝星诗社。1958年赴美进修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之后在台湾、美国、香港之间往返讲学。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多次回大陆访问。2017年12月14日逝世于台湾高雄,享年90岁。

余光中的父亲上国民党上将余超英,余光中是亲国民党派。在70年代,余光中曾多次发文,从政治上打压台湾乡土文学,诬陷乡土文学作家“联共”。李敖曾多次骂余光中无耻。

朱自清1898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大哲学系,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2年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任教,与俞伯平等一起创办《诗》月刊。1924年任清华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31年留学英国,并游历欧洲。抗1937年战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到长沙。当选为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10月,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这就是著名的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8月12日,因患严重胃病逝世。终年50岁。

从政治人品上来看,朱自清正气凛然,而余光中则显得卑鄙。这也是我国许多人喜欢朱自清而不喜欢余光中的原因。我也不喜欢余光中的人品。

下面暂且抛开人品问题,仅从文学性角度来比较朱自清与余光中的作品。

03 诗歌比较朱自清仅早年写过诗歌,数量不多,很多人不熟悉。1925年任清华教授后就转为散文创作了。朱自清诗歌代表作是1923年创作的抒情长诗《毁灭》。他的诗风格都差不多,质朴、口语化。这里选一首1919年创作的短诗《光明》。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底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余光中的诗,流传最广的就是《乡愁》了。《乡愁》创作于1971年,是浅显直白的民歌风格。以简洁的意象直抵人心。这里选的是另一首1966年写的《当我死时》,也是一首乡愁诗。

当我死时,葬我 /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想必,不需要我作出评价,大家把两人的诗歌读一遍,就可以分出高下。

04 散文比较《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朱自清善于应用古典诗歌意象写景抒情,使散文中流动着一种婉约典雅的气韵。多用拟人化手法增强景物的生动鲜活,用叠字和排比渲染氛围,产生音乐的韵律美。下面是《荷塘月色》的片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余光中最初以诗出名,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之后开始散文创作,后来在散文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诗歌。自称“左手为文,右手为诗”。同时余光中也是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是1974年写的《听听那冷雨》,下面是该文第一段。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余光中在散文创作中能将古典诗词不着痕迹地化入笔下,增加了文章抒情的厚重感和深邃感。也善于应用重词叠句来增强语言的节奏韵律与音乐意味。但在遣词造句上不落窠臼,清新而奇特,没有斧凿痕迹,且带有浓重的情绪性,给人一种如同身临其境的电影画面感。

比较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我们会发现,朱自清的散文似小家碧玉,是一种伤春的小情绪。而余光中的散文则似一个名门侠士,有一种大气深沉的底蕴。从文学性的角度看,朱自清的诗歌和散文的确是算不得大家的,不如余光中。站在余光中的水平来看朱自清的文章,这些瑕疵也是事实。当然,也有时代的背景。朱自清是第一代白话文实践者,余光中开始就是学西方文学的。各自的对文学的认知观点就不一样。

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

05 前辈学者的评价实际上,对于两人的评价,学者大家也有自己的观点。

李素伯评价《背影》散文集给人以“芳香的迷醉”。叶圣陶评价《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散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旅美学者夏志清评价《荷塘月色》“‘美’得化不开……读了实在令人肉麻”。

早年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去世后,龙应台评价说“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朱自清已不在了,一会儿批他的《背影》,一会儿批《荷塘月色》,有意思吗?撒泡尿照照自己,再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