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15 18:17   点击:22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生活中进行一些禅修,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结合生活美学的培养,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某茶亭所书

就商品学角度红楼梦中的饮茶方法对我们有何启迪?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与商品学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也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十八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因此,今天我们不论从文化学角度,还是从纯文学艺术的角度,或从茶文化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一下《红楼梦》中所反映的茶文化,都是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商品学有价值、有意义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茶具有着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不但具有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红楼梦》一书中提及“茶”之处达206处,饮茶方法达几十种。饮茶的方法大概可分为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四大类。这对我们学习、研究商品有着深刻的启迪。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对消费者的有用性和效用。具体的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也就是商品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性。《红楼梦》中之所以多次提到茶,正是因为茶具有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茶的这些有用性满足了人和社会的需要。

商品具有多少种自然属性,就可能有多少种使用价值。《红楼梦》中茶的饮用方法十种。正是因为茶具有多种自然属性,才会有不同的饮用方法,才能够发挥茶的不同的使用价值。

《红楼梦》中饮茶的方法之多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着不同的要求。平常百姓之家对茶也的要求也不过是能饮用即可。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于社会的地位和势力对茶的使用价值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单纯是饮用,还要求茶的名气、药用等功能。甚至要区分进餐茶、用餐之后的淑口茶。

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要研究商品的自然属性,还要研究商品的社会属性。《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以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种类上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我们单从茶的分类来讲,茶叶共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一般说来,长江以南的人多喜欢饮绿茶,而北方大多数人则喜欢饮红茶和花茶(俗称香片),广东、福建一带喜欢饮乌龙茶,西南一带又喜欢饮普洱茶。这些不同的饮茶习惯,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加之受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人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表现在饮茶习俗上也不尽相同。就是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的饮茶习惯也不同,例如贾母不喜吃“六安茶”、妙玉特备“老君眉”、怡红院里常备“普洱茶”(“女儿茶”)、黛玉房中则是“龙井茶”。

《红楼梦》中茶文化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商品自然属性的相对稳定性和商品社会经济属性的相对变化性,决定我们的生产、经营者要不断地调整商品结构,一切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注意适销对路,使企业主观上求利润和客观上生产、经营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