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三朵闲云入画,道一声来去随缘,自是悠然如梦。
寻千只野鹤乘风,书万载离合似月,几曾挥尽凭心。
――题记
手握书卷,衣髯飘逸,凭珊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缓步花径,倾听灯光照亮绿树的呓语,沐浴缓缓吹来的湖面轻风。
【月圆】
月是今夜明,光秃秃的树梢间挂着一轮圆盘,像是在荡秋千,地上斜长的树影在飘荡。
人们被小城的夜色拽着衣角,一双双一对对扯出了家门……
步入长长的街道,一株草,一棵树,一片花,一盏灯,织就了人们生命的绿洲,静静的护卫着人们浮躁的心灵。每一座建筑都有绿树环绕,每一个小区都是绿色家园,每一条街道都像绿色长廊。
栖息在绿草中、石径上,路旁的松树、桂花、兰花、月季变得轮廓分明,那个角落很少会有人打扰,灯光也被高大的树枝屏蔽。演绎古今中外动人情节。
天上的明月深情的望着愉悦的人群。闪着翡翠绿的小城之夜,是小城夜生活的一道风景,上班族休闲的散步,放逐被束缚后的情感,一切都是回归自然的安祥静谧。霓虹灯影里的的街道,商铺里亮着诱人的灯光,夜间的小吃别样地诱人,那玩皮的味道,在气流中窜来窜去,触摸着人们的味蕾,一个个一双双被拉进了排档的摊位,品味古城生活的甜蜜。
通通跌进了一轮明月里,通通跌进了西楼灯影……
天上一轮月,人间万盏灯。绵延不绝的灯点缀了月圆之夜。明月一轮,挂在蓝色的星空,不知是否是天上的灯笼挂在了西楼,还是天上也有一座西楼?
【茶香乐悠扬】
有人在弹琴,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来回跃动,飞扬起一阵风吼,浪打。星星好像沉默,消逝在一片淡淡的薄中。
红木茶几泛着含蓄而又高雅之风,紫砂壶、玉石、瓷器、字画相映成趣;声音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古琴声起,声声入耳,闭目沉浸,仿若置身云山之中,悠悠雅韵,释然静处之境;淡然沉醉,恰有芬芳之味,鲜郁高长,沁入鼻孔渐觉忘却尘世烦杂,放下杂念,奉茶待君,一梦醉醒,方知茶香……
抚琴阅卷,爱茶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自然洒脱的碧螺春,圆润贵气的普洱,品格优雅的黄芽,修身淡泊的白茶,博学开朗的红袍。说愿与她们一生伴随,联袂舞袖,共享秀丽风景,品茶悟道。
正值秋末冬初,即使有太多的迷茫,但还能够有自己的包裹,还能想象自己心爱的东西,前行着,也应该令人知足吧。
古琴悠悠,青烟袅袅,一指轻柔古韵流香,悠然天地万物容与茶香中,万化冥合,物我两忘。
【茶语凡尘】
茶。有时是淡如白开水,有时是苦涩的。不同的是喝茶人的感觉罢了。
茶浮在水,心很浮气躁,满怀一腔热血和激情,只想一鸣惊人,一冲上天,张扬个性,高调轻狂。
茶叶慢慢的缱绻,或沉或浮,渐渐有了茶味,岁月是一张巨大的筛子,掏出了沙子和真金,磨平了棱角。不再像以前那样年少轻狂,放荡不羁,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多了一份世俗和圆滑,多了一份狡黠和世故。
几乎全部沉如杯底,只想过安稳的日子,再谈壮志豪情,似乎还不肯服老,那是是自己不放过自己。或牵一条大黄狗遛街,或是西湖垂钓,斜风细雨不须归,或是流连于山川美景之间,优哉游哉,那是怎样的惬意啊!
一直所追求的,很远,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很近,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请推荐关于写夏天的,最优美的散文?
鲁彦的《听潮》,非常值得一读。
刚开始教这篇散文的时候,我没有见到过大海,但一直向往大海。
教了这篇散文后,我更加向往大海。想象中的大海,就是无风三尺浪,但在《听潮》里,感受到了大海温柔的一面,尤其是那静谧的氛围。
1985年的夏天,终于在厦门见到了大海,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我是一路奔向大海的!
关于描写夏季最优美的散文,我认为首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次则是席慕蓉的《想你,在夏日午后》。
附录一:
春天:朱自清《春》。
夏天:朱自清《荷塘月色》;席慕蓉《想你,在夏日午后》。
秋天: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
冬天:老舍《济南的冬天》。
附录二:《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