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末民初紫砂壶价值
很不错,冰心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间的紫砂壶。壶体颜色似瓷器中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一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龛外壁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 壶底款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为清末民初年间紫砂大师程寿珍(1858-1939年)的号。程寿珍制作的紫沙壶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的头等奖和优秀奖。
2. 清末的紫砂壶值钱吗
邵权寅制紫砂壶值钱!
邵权寅,又名邵赦大,清末时曾创立权寅陶器店。是明代紫砂名人邵文金的后人。他制作的紫砂壶常在壶底用款“权寅赦记”。他制作的花货,有其特殊的个人风格。他喜欢利用雕塑,浮雕的手法装饰壶身。此壶的壶盖更运用了镂空的技巧,镂空的手法在紫砂壶上完美成功的机率很小。他能将顶着玉兔雕塑的壶盖用如此纤细的泥圈支撑稳固且不变形,大胆的制作技艺令人折服赞叹不已!
3. 清末民国紫砂壶名家
邵全章(1912~1989年),清同治至民国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民初紫砂艺人、宜兴川埠上袁村人,为道光时名家邵大亨之后人。师承祖业,自幼随父邵云甫(又名步云)学艺,亦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导,艺成后,经常与王寅春、沈孝陆一起制壶,上过私塾及西式学堂,人极聪巧,有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年轻时丧父,分家后家境颇为窘迫,靠制壶为生,制壶较为一般。《掇球》、《仿古》为常制之品。
全章年轻时志不在制壶,至四○年代,邵全章转行为经营,牵头出资,将村上的紫砂窑改成荷缸窑(即拿烧造紫砂的龙窑改为烧造日用陶器的龙窑),结果经营失败。邵氏家道中落,由于生活所逼,邵全章再度操持旧业,以制紫砂茶壶度日,四十年代后期所制《高圈足果圆壶》为邵全章创新制品。
五○年代之后,邵全章脱离紫砂业,转行至耐火陶瓷行业,在1954年于长兴合溪光耀村和当时的一批复员军人共同建立了长兴第一个耐火厂(长兴荣军化工窑业厂),当时任厂内总工程师,可算的上是长兴耐火业的前辈,【家中现在还有当时很多的耐火资料,包括一些俄文和英文的资料,可见全章是在耐火上下了苦功的】由于工作的关系,当时全章几乎无紫砂作品,但全章并非完全脱离了紫砂壶界,长兴与宜兴丁山只相距40公里,而且全章人缘很好,又乐于助人,故丁山的许多紫砂精英与全章都保持着联系,其中包括国家级紫砂大师顾景洲,及至晚年,又重拾紫砂,做紫砂自娱。
全章所作之壶,线条简巧而沉稳,壶身挺括规正,把手端执舒适,壶嘴出水流畅,古朴大方,一派大家的作风,如其为人,豁达奔放。
邵全章(1912~1989年),民初紫砂艺人,为道光时名家邵大亨之后人。师承祖业,自幼随父邵云甫(又名步云)学艺,亦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导,艺成后,经常与王寅春、沈孝陆一起制壶,上过私塾及西式学堂,人极聪巧,有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年轻时丧父,分家后家境颇为窘迫,靠制壶为生,制壶较为一般。《掇球》、《仿古》为常制之品。
4. 清末民初紫砂名家大全名单
具体名人如下:
程寿珍、黄玉麟、邵二泉、徐秀棠、徐汉棠等。
1、程寿珍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
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
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该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当时名重一时。
2、黄玉麟
黄玉麟,生于清末(1842-1914),继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
作品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
3、邵二泉
邵二泉(约1803-1860年),擅长镌壶铭。作品二泉铭壶,这把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
4、徐秀棠
徐秀棠,1937年1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获奖作品有《坐八怪》、《雪舟学画》等。
5、徐汉棠
徐汉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
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第一弟子。 1972年,徐汉棠与胞弟徐秀棠设计了一套“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由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
5. 清代民国紫砂壶
“盛记”紫砂壶产于宜兴,是紫砂“金鼎商标”出品,胡德盛创办,1911年左右注册“金鼎商标”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渐渐衰落!底款“盛记”如果是真迹,年代应该在1911~1937年代的紫砂。 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6. 清朝民国时期的紫砂壶的价格
1、半月壶
紫砂半月壶乃曼生所设计,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曼生制此半月壶,警示世人: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无为而为,反倒有益,退一步海阔天空,曲则全,枉则直。
2、潘壶
潘仕成,字德畬,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所有正宗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高潘、矮潘、中潘。
3、西施壶
西施壶的首创者为徐友泉,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4、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5、仿古壶
紫砂仿古壶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
6、井栏壶
井栏壶的造型源于井栏,一般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人们知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只有不断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7、掇球壶
掇球壶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8、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
9、掇只壶
紫砂掇只壶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10、茄段壶
紫砂茄段壶的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壶面充分表现出紫砂的种种优越属性,色泽暗淡沉朴,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