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白泥调砂紫砂壶(白泥 紫砂)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01 22:56   点击:12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白泥 紫砂

紫砂泥料的详细分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谈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秒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腠理,陶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

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2. 紫砂白泥稀有吗

定窑白,说的是紫砂白泥,此白泥珍稀少有,所制砂壶烧成后成白色,有的如和田白玉、有的如雪、有的如象牙白,又称为“雪玉金砂”。此泥砂性强,成形难度大。在放大镜下观之,其白色颗粒如玉质般细腻温润,晶莹纯净。

白泥属单纯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岩。主要产于丁蜀镇濮东大潮山、白泥山和南山一带,黄龙山等地也有少量产出。矿料外观呈淡青白、灰白色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部分矿料有受夹层大红泥影响形成的浅红色状。

3. 白泥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天青泥紫砂壶为什么是蓝的,因为采用段泥加白泥,最后再添加氧化钴炼制而成。

天青泥的矿料,质地比较细腻,白云母含量极少。所以成泥以后,韧性较高,非常适合制作紫砂壶。成壶以后,砂感丰富,泥色漂亮。略微泡养,光泽油润,质感极佳。

4. 紫砂白泥泡什么茶

红皮龙紫砂加入铁红粉,因为“红皮龙”矿料十分稀少,呈红色的泥料,基本上都是用铁红粉和青泥、白泥(夹泥的一种)制作的假冒红泥。

由矿源分布状态而命名的还有“皮龙”系列(埋藏状为表面一层),如红皮龙、紫皮龙、白皮龙;由矿源发现地命名的还有“宝山矿”、“台西矿”、“降坡泥”等

5. 紫砂泥白泥属于什么泥

是一种陶器,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俗称“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绿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