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具的发展历史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2. 茶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朝代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茶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圣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就是这个时候茶文化开始发展盛行的。
3. 茶具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瓷器:白瓷、青瓷、黑瓷等
盖碗与建盏是最常见的瓷器茶具了,用瓷器泡茶,特点是时间快,便于上手,形状开放,便于观察叶形,不影响茶汤的细微表现,不会带来的水闷气。
玻璃: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价格低廉,用来泡茶观赏性强,但缺点是易烫手,易破碎。
陶土:紫砂、紫陶、粗陶等
保温性好,能更好的激发茶性,持久茶香,但容易因温度骤变而惊裂,同时会吸茶味,泡茶结束后需及时清洗,适合中级阶段茶友使用。
竹木:木罐、木碗、竹罐等
竹木茶具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古代多见,现代已很少使用,倒是用木罐、竹罐装茶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制山水图案,制作精细,别具一格。
铁质:
铁质茶具如铁壶的沸点高,保温时间长,煮出来的水含二价铁离子,可提升茶水口感,泡老茶更能体现陈韵,具有一定收藏和艺术价值,但缺点是容易生锈。
铜质:
在烧水过程中,达到一定温度后,铜质茶具如铜壶会析出微量铜元素,对身体有益,但是铜壶烧水比较耗电,同时也注重平时的保养。
银质:
银质茶具如银壶传热快,节省烧水时间,能软化水质,使茶汤更醇厚。同时,银壶析出的银离子具有杀菌的作用。不过,银质茶具的造价不低,并且真假难辨,购买时容易被坑。
4. 茶具的发展历史简介
这个问题有点大,几乎就是一部紫砂发展史,写一部专著能说明这个问题就不错了。
但是,对于当今“快餐化”的文化来说,即使写部专著又有谁看呢?粗线条整理个提纲,来“应付”(说不上回答)你的问题,也给自己今后写点什么理个头绪。
一,明代散茶的普及
散茶出现于元代。有人说是朱元璋的提倡才有了散茶,这是不对的;但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提倡恐怕普及不了这么快倒是事实。实际上明初时很多达官贵人骨子里是不接受散茶的。
散茶首先被文人接受。在明万历年间时大彬就是与文人交往才接受了散茶,并开始制作茶壶。在时大彬前已经有了紫砂壶,但没有紫砂茶壶,有的是水壶,比如著名的吴经提梁就是水壶,也叫汤壶。
文人影响了达官贵人,达官贵人又影响小民百姓,于是散茶得到普及,产生了大量的新需求,这是紫砂茶具能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基础。
(未完待续)
5. 茶具发展历史图片
建水陶瓷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