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茶叶市场动态,茶叶企业新闻,茶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nbmjn.com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一起来看看。

禅茶茶道的茶艺步骤 第一道:莲步净土(入场)

莲花生于污泥,开放于炎热夏天的水中。污泥,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佛经上说:莲花,能给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佛教信女的茶艺师,以莲步走向禅茶台,此道称:“莲步净土”。

第二道:焚香礼拜(静心)

在佛乐声中,以佛教礼仪的动作焚香礼拜,以表示对佛教及各位居士的尊敬、虔诚之意,与茶道的友善亲和、敬客以礼一脉相承。同时也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使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将把我们的心牵引到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第三道:轮回转世(洁具)

用水将茶杯洗干净,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亦如修佛,除却妄念,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只有布施修佛,行善积德,方能“善有善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因果报应”,此道称:“轮回转世”。

第四道:观音下凡(投茶)

茶即佛 ,佛即茶,投茶入壶 ,如观音菩萨下凡 ,福纳众生 。(我们今天用的茶是“怡清源野茶毛尖”,曾获第五届湖南(国际)农博会 “金奖”)。此道称“观音下凡”。

第五道:漫天法雨(洗茶)

“一壶茗茶道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用水冲洗滋润茶叶,也洗尽茶人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此道称“漫天法雨”。

第六道:菩萨点化(泡茶)

“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在泡茶中,我们以茶悟道,感悟到的是:茶清如露,心洁如佛。“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清洗茶叶后,再冲入第二道水,此道称:“菩萨点化”

第七道:普渡众生(敬茶)

茶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独一无二的天然保健饮料,称为“神奇之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能饱人口福,予人清福,正是慈悲为怀,功德无量。茶人在苦涩的茶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此乃大恩大德,大慈大悲。因此,敬茶给客人,称为“普渡众生”。

第八道:苦海无边(品茶)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经说“凡夫生存是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茶性亦苦,修佛悟茶,须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茶味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甘”。此道是品茶,称为“苦海无边”。

第九道:超凡脱俗(悟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人生苦短,品茶如品人生。放下苦恼烦忧,抛却功名利禄,超脱尘世之外;傍竹松听桃源洞,卧虹泉枕武陵岩。南岳伴云游,洞庭生月恋。蓬莱随处是,广寒一片天。此道称“超凡脱俗”。

第十道:功德圆满(谢茶)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佛教有五戒十善,四要十德。经过品茶论佛,品茶悟道,各位居士,您是否从中悟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禅茶茶道的茶具 1、茶盘(茶海)

两手轻轻抬起,于茶盘内侧正上方约10厘米处,然后交叉,随后慢慢打开,约于茶盘同宽时开始发音描述起。

2、茶壶(母壶)

右手轻轻抬起的同时翻掌,掌心向上,与茶盖同高,五指正对母壶10厘米处,然后由左至右轻轻滑过壶身至茶盘右侧,随后放回原位。

随即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握住母壶壶把,食指轻压壶盖,左手轻拖壶底,将壶移至左肩正前方,再由左至右平移至茶盘右侧,最后放回原位。

3、子壶(海壶)

动作与母壶展示动作相同。

4、杯拖

两手轻轻抬起,移至杯拖两端,拇指紧贴杯拖外壁,食指贴于杯拖内壁,然后将杯拖移至茶盘内侧正上方,再由左至右平滑至茶盘右侧,最后恢复原位。

5品茗杯

两手轻轻抬起,左手轻贴右手受壁手腕处,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提起最左端的品茗杯,同时由外向内绕左手翻转品茗杯,使杯口正对客人,高度与茶盘约20厘米,然后由左至右平滑到茶盘右侧,最后用相反方向翻转品茗杯,并放回原位。

6、闻香杯

动作与品茗杯展示动作相同。

7、滤网

两手轻轻抬起,右手食指、中指、轻握滤网 右端网把,左手轻拖左端网壁,将其移至茶盘左端正上方20厘米处,然后由左至右平滑滤网后,将其放回原位。

8、茶道组

两手接着上述动作,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提茶道组瓶颈,左手拖住茶道组底部,将茶道组移至茶盘左侧正上方约20厘米处。然后再一一介绍茶则、茶针、茶漏、茶拨、茶夹。动作都是由左至右平滑,再由右至左 放回茶道组。

 

禅茶历史与现实中禅茶的界定与意义在哪一面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在唐代以前叫观音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她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史称“古佛道场”、“畿内名刹”。同时,也是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公案诞生的地方、赵州禅茶文化的源头,被国际禅茶文化界尊为“禅茶一味”的故乡。

唐朝时,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寺院的管理者之一)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禅的滋味,别人说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三字。

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开启了“茶禅一味”的先河,禅茶之道深深融入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至今在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茶馆还悬挂着“吃茶去”的书法,供奉着赵州禅师的画像。

说到禅,人们就会想到青灯古佛、远离世事、读经打坐的佛门修持。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而茶则是禅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生活禅”概念的提出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可以用‘雅'字体现。‘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发表评论

条评论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