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扎成一束的茶叶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2. 扎成一束的茶叶图片
1、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2、愿你贪吃不胖,愿你懒惰不丑,愿你深情不被辜负。
3、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洒满大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苍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安宁。
4、插花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呀,尤其是自己动手尝试呢,让我想起来一啵王炸,花艺师的快乐,你不懂
5、真的很美,但好想保留最美的瞬间啊!这次教大家一个折纸教程,自己动手制作几枝小清新的纸折插花吧,摆在桌上超好看
6、用一首花开的时间,述说我对你颠沛流离的思念。
7、带领社区老人学习插花技术,感受自己动手动脑带来的快乐!
8、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笔盈盈地竞相怒放。
9、迎春花,它的色彩没有玫瑰娇艳,它的芳香没有牡丹浓郁,可它不畏严寒,第一个用生命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来临。
10、节日礼物提前3天就买了,还需要我自己动手剪枝插花还是很开心哦
11、有植物的日子让我心情美好,以后也要多多种花。
12、去奔跑,谁都不知道你的真实感受,就像谁都不能代替你去生活一样。
13、往后的岁月里,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鲜花,有音乐,更有诗,有茶,有远方。
14、高处,木兰花轻轻地摇曳着它的花蕾,宛若一只只象牙香炉,散发出一阵阵比教堂里焚点的植香更为优雅的芬芳来。
15、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16、自己动手插花心情句子 晒自己插花朋友圈说说
17、一瓶,一花,一室阳光,一室芬芳,一心欢愉。
18、有一种勇气叫放弃,放弃一个无缘相守的人,放弃一份爱,一段情。也许选择放弃是一种无悔的美丽。
19、恋爱像是地震,不可预测,有点吓人,可一旦他们安全度过,又会觉得自己竟是那么地幸运。
20、看这朵小花两片天蓝色的花瓣舒展。两根细细的花蕊高高地翘起。淡黄色的蕊头微微晃动。多像翩翩起舞的小蝴蝶。
21、花儿凋谢了,那是因为没有雨水与阳光的陪伴,我凋谢了,那是因为你不在我的身边。
22、你来过一下子,我却要想念一辈子。不要认为他爱你便不会离开你。在你的一再伤害下,他也是会离开,那因为你不懂得珍惜,不值得他去爱。你要懂得珍惜,才能够懂得爱情。
23、不要轻易挥霍一份看似易得的情,不要轻易伤害一颗默默付出的心,人生没有重来,生命无法倒带,且行且珍惜。
24、读书、插花赏花、品茶享受慢生活。
25、岁月如花,笑看花开,静赏花落是人生的一种极致。
26、一曲云水一闲茶,一树菩提一烟霞。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27、自己也要给自己仪式感,买两束花回来自己动手插花同时一个人也去吃了饱饱的狗粮,该洗洗睡了,毕竟是为了过节才回来的
28、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温婉的子女,喝一杯茶,插一盆花,好惬意。
29、自己动手插花,成就感满满 ,自己动手插花,有层次感,效果还不错。 顺便祝自己二十八岁生快!
30、笑看花开是一种欣喜;静赏花落是一种内心静的回归。
31、插花可以让我的心变得更加安静。
关于插花的优美句子
32、花开静谧无声,但是它的芳菲会使我们伫足停留;花落悄然无息,或许它的那份飘逸使我们凝眉深思。
33、姹紫嫣红的花在纤纤素指下舒展着自己柔媚的腰肢,同是一种花,它们可以说是相同的但也是不同的,相同的是它们的名字,不同的是所表达的意向。
34、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35、绽放的昙花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36、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有的菊花半开着,像位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美。
37、我成功把一个不懂浪漫的直男带成了一个愿意自己动手插花的直男
38、你喝你的清茶,我尝我的烈酒,从此你我殊途一生不再相遇。
3. 扎成一束的茶叶是什么茶
开间茶馆吧。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有一些古旧,有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还有那么,那么一个客人。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多年前,我便说过要在江南某个临水的地方,开一间叫茶缘过客的茶坊。所为的是众生可以在一壶茶水中,洗去浮尘,得以安宁地栖息,筑一个优雅的梦。之后,我结缘过几家茶舍,亦讨过别人的茶,总能喝出不同的世味,或暖或凉,或悲或喜,又到底无法入心。
尘世知音少,我要的那盏茶,能给得起的人,真的不多。茅檐听雨,玉壶买春,仿佛是我一生最美的梦。其实我的茶馆,它一直在,在临水的居所,在幽清的梅庄。只是不被人知,非我没有大爱,流年匆急,我竟忘了该如何与世人从容相处。
当年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心恬淡安静,对众生虽怀悲悯,却薄弱如风,纵是一盏茶,亦等候有缘人共品。若无,宁可一人静坐花影下,焚香煮茶,与光阴相望相 安。
人言黛玉孤僻,妙玉胜之。妙玉在栊翠庵修行,素日打坐喝茶,诵经听禅,简单清净。大观园里吟诗结社,吃酒行令,皆不见其身影。只是偶尔与惜春下棋,此外再少与谁有交集。可以推心置腹的,也只是栊翠庵里的几株红梅。
那日,贾母带了刘姥姥等众人去栊翠庵喝茶。妙玉是品茗的行家,对茶之水,茶之器,皆有讲究。她心性高洁,刘姥姥喝过的成窑茶杯,她弃之不用。又煮茶酬知音,取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得的梅花香雪,共得鬼脸青的花瓮一瓮,不舍独尝,趁此良机与人共享。
惟雪水冬月芷之,入夏用乃绝佳。
妙玉爱茶,爱煮茶之水,爱品茶的器皿,更爱与之饮茶的人。她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这样一个女子,如诗如茶,其心,其情,其性,远胜高人雅士。
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这些,皆源于陆羽所著的《茶经》。陆羽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神、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于草木中参禅,在茶汤中出尘。
陆羽自幼被遗弃,为龙盖寺住持收养,在庙宇识字煮茶。后不愿皈依佛法,落发为僧,便远离寺院,去了戏班子,做了个伶人。因其貌不扬,又有口吃,于梨园戏班难以安身。之后,便出游江南各地,品茶鉴水,吟诗论文,钻研茶事,悠然自得。
“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
他不羡王侯,隐居山间,寄情山水,独行乡野,采茶觅泉,闭门著述《茶经》。他因茶而隐,因茶而雅,亦因茶而闲,更因茶而静。
千年前,某个清秋时日,诗僧,亦为茶僧的皎然,去寻访好友陆羽。皎然,唐朝高僧,为南朝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十世孙。他年长陆羽十余岁,二人却因茶结缘,时常聚集一处,品茗参禅,吟咏山水。皎然对佛法修为造诣很高,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尝饮千江之水,惯看世事风云。
也许,对茶的研习,皎然不及陆羽深刻,但他杯盏里的茶,更多几分空灵,几许禅意。月下读经,窗下煮茗,他将修行所悟出的茶理、茶道,与陆羽交流,使陆羽的《茶经》不仅蕴含山水之情趣,更深藏禅之意境。茶让人清醒,消解尘世烦恼,如坐云端,如临水岸,知天下所有事,亦可忘一切忧。
陆羽新隐的居所,离城不远,却也是幽静难寻。走过一片乡野小径,于桑麻丛中方能看到简净的农家小园。篱畔种满了菊花,许是因新迁而种,虽已秋至,却尚未开花。他轻叩门扉,无人应答,连犬吠之声亦无。
驻足片刻,于院外赏景,似闻茅舍里飘荡悠悠茶香,转而淡去。诗人眷念不舍,转身去询问屋侧的邻居,邻人回答:“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邻人似对陆羽的行踪捉摸不定,只道他每日寻山问水,采茶制茶,徘徊于山野陌上,日黑兴尽,方肯归家。
这就是陆羽,不以尘事为念,不慕虚名浮利,有着隐士超脱的情怀和风度。而皎然对佛学、茶事之心,亦不输于他。他们亦僧亦佛,亦茶亦诗,亦游亦隐,在风流洒逸的大唐,甘愿淡泊出世,高蹈尘外,令人钦 慕。
世人眼中遥不可及的名利场,高深莫测的禅,不过是篱院小径的一丛桑麻,檐角下的一束菊花,是一壶乡野的茶,几声犬吠,几户农家。有人用一生心血去攀附名利,有人则耗尽一生还一段情债,也有人辗转在烟火红尘不知所以,有人于古刹庙堂修行坐禅,更有人用一世辰光,只为细品一壶茶。
一盏茶,在商人眼中是利,在政客眼中是权,在文人眼中是闲,在僧者眼中是禅,在情人眼中是爱。万物众生,千古之事,皆落在一杯茶中。茶可以让玄妙转为朴素,将繁复转至简约,令相离的再次重逢。
秋风日暮,不知后来皎然是否在门庭外等候流连山水的陆羽?想来是等的,不为彼此间深厚的情意,也该为灯火下那一盏久违的佳茗。当年伯牙子期弦上遇知己,而皎然和陆羽则是于茶盏中推心置腹。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茶,南方嘉木,宛若佳人,清淡且沉静,香气熏人,四时皆宜。
也许有一天,那间叫茶缘过客的茶坊,会落在江南江北许多有水的街巷,或是云深林幽的山间。又或者,此一生都在无人得见之所,独自煮一壶寂寞却安静的茶。
若可以,愿用一世修行,换取一段与你共饮一盏清茗的缘分。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亦如茶,简单美好,一期一会,一茶一诗,自当珍惜。
4. 扎成一朵花的红茶
、准备好一个能装2-5斤水的玻璃瓶和一双筷子,用开水消毒后备用。
2、用水壶装上干净水(按一件红茶菌菌种用一斤水的比例计算)然后用干净纱布包一点茶叶、包一点白糖(任何茶叶均可,红茶更好,掌握茶的浓度比平时喝的茶水要淡一些,有一点颜色即可;一般按一斤水放2.5克左右的茶叶、一两左右的白糖,掌握甜度不宜太淡,也不宜太甜,可口为佳。茶叶、白糖分别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将包好的茶叶、白糖放入水壶中,再将水烧开,直到白糖完全熔化在水中。
3、将烧开的茶糖水离火降温,等茶糖水降至40℃以下时,取出包茶叶、白糖的纱布袋,将茶糖水倒入玻璃瓶中,不能倒满,要留点空隙,以利空气流通。
4、将红茶菌菌种(包括菌母和菌液)全部倒入上述玻璃瓶中,然后用干净纱布盖住瓶口并用绳子扎好,放在光线好的地方,以便于观察,尽量不要摇动。温度在25-30℃之间,4天左右就成;温度在15-25℃之间,6天左右就成;15℃以下8天左右就成。检验红茶菌是否成功的最好办法是:只要培养的新红茶菌液面上开始长有一层透明的胶状质皮膜,就算成功。当老的菌种变黄发黑后,可丢弃它,以便让新菌种生长更快。
5、当你培养的红茶菌液面变厚增多时,按照上述方法分成多块,移至其他玻璃瓶中去,加上茶糖水,让其继续发酵。只要你制作中掌握得法,注意一切培菌用具都用开水消毒,不染油盐酒,一件红茶菌菌种就可世代相传。
6、红茶菌培养成功后就可直接饮用,想饮用时,就将培养成功的红茶菌液倒入口杯中或碗中,如同平时喝茶,想喝多少就倒多少,不受限制,一天可喝无数次。当你培养的红茶菌液因时间长了变酸时,可随时加入白糖水,调到你认为酸甜可口时为止。
7、红茶菌在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可培植
5. 卷成一团的茶叶
1、采摘,春茶采摘时以不超过三叶为佳,并要把嫩叶从茶树上折下来,进行分类;2、烘焙,将茶叶放入干净的热锅中,开大火,把茶叶炒软,之后盛出来开始揉捻;3、揉捻,趁茶还是热的时候,用揉面的手法反复揉搓茶叶,总共重复5遍。
1、采摘
春茶采摘时,以不超过三叶为佳,并且在采摘时勿用指甲掐嫩叶,而是把嫩叶从茶树上折下来,并用竹篮装好。随后把采摘好的茶叶均摊在竹匾上,并对茶叶按品质进行分类。
2、烘焙
接着将茶叶放入干净的热锅中,开大火,倒入将要烘焙炒制的茶叶,用竹筷反复翻动,直到将茶叶炒软,等茶叶炒好后盛出来,装入簸箕中,并把锅清洗干净。
3、揉捻
趁茶还是热的时候,用揉面的手法反复揉搓茶叶,当茶叶揉搓成一团,感觉茶叶也凉了后,将揉成团的茶叶散开,冷却后再放回锅中炒热,总共重复5遍,最后关火利用余温烘干茶叶。
6. 把茶叶扎成花什么茶
就是这种茉莉花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学名为Jasmine officinale,科名是木犀科,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
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
茉莉花茶使用的茶叶称茶坯,一般以绿茶为多,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
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
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
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
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毛茶充分吸收茉莉花花的香味。
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
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之花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应香气犹存。
正规茶行所售茉莉花茶之中一般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干花,因为厂家加工完成后是需要专人挑拣去干花,特别是高档花茶,但有个别品种,如以闽北茶为毛茶加工的碧潭飘雪,会撒上些许新鲜茉莉花烘成的花瓣加以点缀。
而低档的花茶因成本所限窨制的次数较少,为增加香气的浓度会加以少量玉兰花,称之为打底。
只有少许无良商贩会以废花渣拌入茶叶,或者加以香精(废花加工的花茶通常香气怪异,饮之令人作呕,有人形象的称之为菜帮子味。
加香精的茶叶通常未泡时香气扑鼻,冲泡后没有香气)。
所以,消费者购买茶叶时最好不要贪图一时便宜到一些小商小贩处购买,最好选择比较正规信誉比较好的茶行。
7. 一捆捆的是什么茶叶
唐朝的四大发明:印刷术与火药
长庆四年,也即公元824年,熙熙攘攘的长安街还是一片繁华,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在店铺中,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在其中,一个很响亮的小贩 叫卖却是显得很不一般。原来他的商品竟然全是等当朝大诗人作品的写本和印本,字迹清晰,包装精美。
且看当初平民能够看到白居易等大诗人诗作的机会并 不是很多,而有人能将他们的诗作刻印出来,确实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此时,在京城各个大大小小的酒店里,竟还有人拿着白诗来换酒或者茶,一来二去,竟 然相当于货币而在坊间流行起来。由此可见,当时的雕版印刷已经开始在民间普及起来。 >有关雕版印刷,在民间的应运还有这样一条有趣的史 料。
《旧唐书》记载,大和九年(835),唐文宗忽然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每年颁发新历的事 情应该由朝廷的司天台管辖。然而,最近在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在朝廷颁发新历之前已经有民间私印的历书出卖。因此,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 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
但这道禁令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四川地区成效却不是很大,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十分风行。可笑的是,当时 民间印刷历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根本就不能完全禁止。等到黄巢起义围攻京城,唐僖宗慌张逃到四川。皇帝出逃,朝廷岌岌可危,当然更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 的事了,由此一度,民间私印历书得到更大发展。
据记载,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江东地区有两家不同的书社刻印历书,可是不知为何,这两个版本的历书在 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两家为给自己的历书正名,就闹到地方官衙门,于是这个地方官相当不屑地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 关系呢?”一时被传为笑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私印历书已经不在官府的禁止范围,而且民间雕版印刷已经成为一种正当职业,并且有一定竞争的存在,雕版 印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刻印的书籍,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这个时段,距离 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关于这本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的保存,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早在的时候,在今甘肃省墩煌东南的鸣沙山,有一些佛教徒即在这里凿开山 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
1900年,有一位王姓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 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堆满了一捆捆已经泛黄的纸卷,而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这部《金 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7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首有一幅画,是关于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人物形态非常逼真。
画面的后 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注明这卷书册乃是咸通九年刻印的。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 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而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在《梦溪笔谈》中说,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熟练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同时,雕版印刷技术也已逐步传到国外,唐朝时期,朝鲜和日本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许多工艺技术,包括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唐朝大量刻印书籍的出现,即已充分表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已经开始盛行。
与印刷术一同出现的,还有火药的发明。火药最初起源于我国乐此不疲的炼丹术。在古代人持久不息的炼丹生涯中,终于有一日他们中的某人忽然就在火炉中发现 了明媚的火光和焰火。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与火药的发明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 品,如硫化汞等。
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当持续了近千年的炼丹术到了唐代以后,技术和材料的配置又有了新发 展。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将其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 内伏硫磺法”中记载:将硫磺、硝石各二两混合,并将其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再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 起烧焰火。
等焰火逐步熄灭,并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到了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伏火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 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
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们的炼丹技术已经一步步接近现代制作火药的技术水平。在 《太平广记》有这样一则记载,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忽然被一阵烧灼的味道给呛醒了,只见屋内炼丹炉 内有“紫烟穿屋上”。这说的即是炼丹过程中火药的偶然出现。
而这种技术到了军事家的手里,于是火药因此配置而成了。《九国志》记载, 唐哀帝时,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他们使用“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火药的 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
遗憾的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火药却并没有完全运用到军事之中,相反却广泛地被用作街头杂耍、爆仗的制作。相反,对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 略,我们却显得落后了几千年。可是,当初火药的最初发现,却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