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广州茶楼文化茶居何时开始出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食在广州史话》有另一种说法,“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茶居。”《广州美食》的笔者认为后说有资料可证,美国人约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广州漫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游玩广州全城之所见所闻。他说在广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铺,走过茶居的大厅可以看到后面的古坟”。可见光绪初年不仅有“二厘馆”,还存在茶居,“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一说是没有根据的。光绪年间,广州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手工的名牌产品“京广杂货”继续远销海内外,盛誉不衰,外贸出口有更大增长。新兴的制造业,造火柴、造纸、造船相继兴起,这一切表明广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社会阶层结构起了新的变化,新兴工商阶层日益扩大,而洋货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居向茶楼过渡的进程。广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挂牌的茶楼,一般认为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内装饰以古代风格为主,家具采用高级木料制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带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极为繁华,广州最早茶楼出现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茶居演变为茶楼是一个飞跃。精明的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商人,在名镇佛山逐渐衰落以后,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广州,纷纷在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建起三层以上的高楼,比同行们要高出一层以上的楼房,称为茶楼。起初开业的有著名的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楼,以楼高望远,地方宽敞,座位舒适,水沸茶靓,食品精美,价格适中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光绪前后兴办的茶楼为后人较熟悉的有惠如楼(1874年)、荣华楼(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莲香楼(1889年)、云香楼(1904年)等,这些茶楼创建时都不是三层以上的高楼,而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例如惠如楼最初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陈惠如对小偷“林大贵”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惩罚他,反而资助他。以后,“林大贵”去南洋经商致富,三年后,“林大贵”为感恩,一连几年的除夕都寄给陈惠如200块银元,陈就是用此钱在原地扩建惠如楼,还陆续兴建了三如、多如、大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宝如九家“如”字号茶楼。创建时的惠如楼其七米高的招牌与众不同,一般是红底金字,而它的却是黑底金字,盖因开业不久适逢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招牌不能挂红之故,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挂了110多年,后来装修时才改掉。改建后的惠如楼楼高四层,每层有四五米高,采用南北落地窗设计,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立面二楼采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圆形阳台,有西方巴罗洛的风韵。各厅堂均挂有名人字画。品茗之处挂名人字画,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有云,“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在京师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广州的许多茶楼都沿袭了这一传统风格。广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楼,表里都展现出广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广州茶楼的外观,或偏于民族传统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结构,从而形成岭南特有形式,为广州市井风情增加风采,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1933年改建后的陶陶居,是在广州茶楼中最具传统特色者之一,它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三层高楼。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风格,各层楼各具特色。如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别具匠心,室内装修精美典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楼顶临街处加盖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甚浓。广州饮茶特色,名扬四海,吸引许多名人上茶楼饮茶。毛泽东在广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顺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饮茶,故其《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忆在妙奇香和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夫人许广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饮茶吃饭。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出国去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曾到北园饮早茶,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牛力在《试论近代中国茶馆的社会功能》文中说,茶馆远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场所,其社会职能包括休闲娱乐、经济交往、调解纠纷、信息传播、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我这有个目录 你看了有兴趣再说
禅 茶 馆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第一节 项目产品的起源于发展茶的起源、中国茶道的历史
禅、茶、茶艺茶道、“禅茶一味”
第二节 中国茶叶市场的特点
☻总述
☻各类茶叶市场特点
附:中国名茶手册
第三节 现代茶叶行业市场分析(市场细分)
☻茶厂
☻茶商
☻茶楼
茶礼
☻茶周边产品
第二章 项目背景
第一节 现代茶楼的发展现状(不同类型<文化型、商务型等多类型的茶馆>茶楼发展情况)
第二节 禅茶馆的宏观市场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禅茶馆需求人群分析
第四节 禅茶馆的市场前景预测
第三章 项目定位
第一节 禅茶馆市场定位分析
☻产品定位 (普洱、龙井、乌龙、绿茶等)
☻店内文化定位 (禅文化)
☻竞争定位(市场还较为空白 竞争相对不大)
☻价格定位(中低)
☻消费者定位 (中低)
第二节 禅茶馆市场定位方法策略
☻避强定位(同商圈有明显更高端的我让)
☻迎头定位 (用同水平或没有同样店的我上)
☻创新定位 (要有特色)
第三节 禅茶馆产品定位(分清主次)
☻茶水(不同种类茶水;同种不同档次茶水)
☻茶叶(同上)
☻禅、茶周边产品(禅饰、茶具、茶画、茶点、茶工艺制品等)
第四章 项目技术配套
第一节 “禅道”的基础知识、
外在体现;
第二节 茶叶的冲泡方法:
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类茶的不同冲泡方法;
第三节 茶具的选择(根据不同茶叶特点选择不同质地茶具)
第四节 茶叶的鉴别
第五节 茶叶的储存
第六节 茶艺和茶艺表演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一节 禅茶馆选址与调研
☻口岸存在的两种可能性
☻场地选择标准
1、区域市场条件
2、竞争条件
3、客源条件
4、物理条件
5、配套条件
6、识别性条件
7、成本费用条件
8、发展性条件
☻禅茶馆的选址技巧
☺位置优劣
☺店铺范围大小
☺地势的好坏
☻禅茶馆实地调查用表格
(1)营业形式和状态
(2)经营项目及其收费情况(主营项目是什幺?)
(3)茶楼面积的大小;
(4)顾客层的分析;
(5)营业日与营业时间;
(6)员工人数、待遇及其对客的服务态度;
(7)茶楼的总体格调;
(8)对竞争对手的整体评估。
第二节 禅茶馆的装修布局(“禅”主题)
☻外装饰:
☺外部造型
☺招牌
☺对联
☺橱窗
☺店门
☺外部灯光
☺店名
☻内装饰:
☺货架柜台
☺墙面
☺地面
☺灯光
☺点缀
☻商品陈列
禅茶馆商品陈列的原则与技巧
第三节 禅茶馆手续办理
☻办理个体工商户应当办理的证件
☻办理流程
☻关于税收
☻注意事项及说明
第四节 禅茶馆的管理与经营
1、禅茶馆的管理制度
☺卫生基础制度
☺标准卫生线路及清洁方法
☺食品安全卫生
☺员工个人卫生标准
☺标准着装、仪容、仪表
☺日常工作检查细则
☺标准礼貌用语
☺开店及打烊流程
☺销售步骤
☺员工基本管理手册
2、经营突发情况应对办法
☺处理顾客投诉
☺突遇停水、电等应对策略
☺火警应对
☺员工殆工应对
☺突发治安情况应对
☺突遇上级检查的应对
3、如何经营好禅茶馆
☺禅茶馆经营的基础
☺禅茶馆实用经营方法
☺客源的开发与维护
☺顾客纠纷与投诉的处理办法
第六章 经营辅助
第一节 禅茶馆产品成本和经营营费破析
☻产品成本
☺禅茶馆所需原料价格详表
☺具体产品生产成品分析
☻禅茶馆经营费用及盈亏分析
☺经营费用明细
☺盈亏分析
第二节 禅茶馆经营成功案例破析
三字禅茶院 清悟源禅茶馆
漫谈广州茶楼文化茶居何时开始出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食在广州史话》有另一种说法,“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茶居。”《广州美食》的笔者认为后说有资料可证,美国人约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广州漫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游玩广州全城之所见所闻。他说在广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铺,走过茶居的大厅可以看到后面的古坟”。可见光绪初年不仅有“二厘馆”,还存在茶居,“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一说是没有根据的。光绪年间,广州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手工的名牌产品“京广杂货”继续远销海内外,盛誉不衰,外贸出口有更大增长。新兴的制造业,造火柴、造纸、造船相继兴起,这一切表明广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社会阶层结构起了新的变化,新兴工商阶层日益扩大,而洋货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居向茶楼过渡的进程。广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挂牌的茶楼,一般认为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内装饰以古代风格为主,家具采用高级木料制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带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极为繁华,广州最早茶楼出现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茶居演变为茶楼是一个飞跃。精明的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商人,在名镇佛山逐渐衰落以后,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广州,纷纷在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建起三层以上的高楼,比同行们要高出一层以上的楼房,称为茶楼。起初开业的有著名的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楼,以楼高望远,地方宽敞,座位舒适,水沸茶靓,食品精美,价格适中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光绪前后兴办的茶楼为后人较熟悉的有惠如楼(1874年)、荣华楼(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莲香楼(1889年)、云香楼(1904年)等,这些茶楼创建时都不是三层以上的高楼,而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例如惠如楼最初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陈惠如对小偷“林大贵”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惩罚他,反而资助他。以后,“林大贵”去南洋经商致富,三年后,“林大贵”为感恩,一连几年的除夕都寄给陈惠如200块银元,陈就是用此钱在原地扩建惠如楼,还陆续兴建了三如、多如、大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宝如九家“如”字号茶楼。创建时的惠如楼其七米高的招牌与众不同,一般是红底金字,而它的却是黑底金字,盖因开业不久适逢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招牌不能挂红之故,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挂了110多年,后来装修时才改掉。改建后的惠如楼楼高四层,每层有四五米高,采用南北落地窗设计,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立面二楼采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圆形阳台,有西方巴罗洛的风韵。各厅堂均挂有名人字画。品茗之处挂名人字画,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有云,“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在京师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广州的许多茶楼都沿袭了这一传统风格。广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楼,表里都展现出广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广州茶楼的外观,或偏于民族传统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结构,从而形成岭南特有形式,为广州市井风情增加风采,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1933年改建后的陶陶居,是在广州茶楼中最具传统特色者之一,它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三层高楼。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风格,各层楼各具特色。如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别具匠心,室内装修精美典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楼顶临街处加盖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甚浓。广州饮茶特色,名扬四海,吸引许多名人上茶楼饮茶。毛泽东在广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顺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饮茶,故其《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忆在妙奇香和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夫人许广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饮茶吃饭。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出国去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曾到北园饮早茶,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牛力在《试论近代中国茶馆的社会功能》文中说,茶馆远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场所,其社会职能包括休闲娱乐、经济交往、调解纠纷、信息传播、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漫谈广州茶楼文化茶居何时开始出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食在广州史话》有另一种说法,“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茶居。”《广州美食》的笔者认为后说有资料可证,美国人约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广州漫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游玩广州全城之所见所闻。他说在广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铺,走过茶居的大厅可以看到后面的古坟”。可见光绪初年不仅有“二厘馆”,还存在茶居,“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一说是没有根据的。光绪年间,广州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手工的名牌产品“京广杂货”继续远销海内外,盛誉不衰,外贸出口有更大增长。新兴的制造业,造火柴、造纸、造船相继兴起,这一切表明广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社会阶层结构起了新的变化,新兴工商阶层日益扩大,而洋货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居向茶楼过渡的进程。广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挂牌的茶楼,一般认为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内装饰以古代风格为主,家具采用高级木料制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带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极为繁华,广州最早茶楼出现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茶居演变为茶楼是一个飞跃。精明的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商人,在名镇佛山逐渐衰落以后,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广州,纷纷在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建起三层以上的高楼,比同行们要高出一层以上的楼房,称为茶楼。起初开业的有著名的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楼,以楼高望远,地方宽敞,座位舒适,水沸茶靓,食品精美,价格适中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光绪前后兴办的茶楼为后人较熟悉的有惠如楼(1874年)、荣华楼(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莲香楼(1889年)、云香楼(1904年)等,这些茶楼创建时都不是三层以上的高楼,而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例如惠如楼最初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陈惠如对小偷“林大贵”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惩罚他,反而资助他。以后,“林大贵”去南洋经商致富,三年后,“林大贵”为感恩,一连几年的除夕都寄给陈惠如200块银元,陈就是用此钱在原地扩建惠如楼,还陆续兴建了三如、多如、大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宝如九家“如”字号茶楼。创建时的惠如楼其七米高的招牌与众不同,一般是红底金字,而它的却是黑底金字,盖因开业不久适逢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招牌不能挂红之故,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挂了110多年,后来装修时才改掉。改建后的惠如楼楼高四层,每层有四五米高,采用南北落地窗设计,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立面二楼采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圆形阳台,有西方巴罗洛的风韵。各厅堂均挂有名人字画。品茗之处挂名人字画,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有云,“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在京师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广州的许多茶楼都沿袭了这一传统风格。广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楼,表里都展现出广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广州茶楼的外观,或偏于民族传统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结构,从而形成岭南特有形式,为广州市井风情增加风采,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1933年改建后的陶陶居,是在广州茶楼中最具传统特色者之一,它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三层高楼。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风格,各层楼各具特色。如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别具匠心,室内装修精美典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楼顶临街处加盖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甚浓。广州饮茶特色,名扬四海,吸引许多名人上茶楼饮茶。毛泽东在广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顺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饮茶,故其《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忆在妙奇香和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夫人许广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饮茶吃饭。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出国去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曾到北园饮早茶,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牛力在《试论近代中国茶馆的社会功能》文中说,茶馆远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场所,其社会职能包括休闲娱乐、经济交往、调解纠纷、信息传播、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漫谈广州茶楼文化茶居何时开始出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初年还只有‘二厘馆’,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食在广州史话》有另一种说法,“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茶居。”《广州美食》的笔者认为后说有资料可证,美国人约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广州漫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游玩广州全城之所见所闻。他说在广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铺,走过茶居的大厅可以看到后面的古坟”。可见光绪初年不仅有“二厘馆”,还存在茶居,“光绪中期才出现茶居”一说是没有根据的。光绪年间,广州工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手工的名牌产品“京广杂货”继续远销海内外,盛誉不衰,外贸出口有更大增长。新兴的制造业,造火柴、造纸、造船相继兴起,这一切表明广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社会阶层结构起了新的变化,新兴工商阶层日益扩大,而洋货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居向茶楼过渡的进程。广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挂牌的茶楼,一般认为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内装饰以古代风格为主,家具采用高级木料制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带是当时商业贸易中心,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极为繁华,广州最早茶楼出现于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茶居演变为茶楼是一个飞跃。精明的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商人,在名镇佛山逐渐衰落以后,他们把资金转移到广州,纷纷在广州投资经营茶楼业,建起三层以上的高楼,比同行们要高出一层以上的楼房,称为茶楼。起初开业的有著名的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楼,以楼高望远,地方宽敞,座位舒适,水沸茶靓,食品精美,价格适中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光绪前后兴办的茶楼为后人较熟悉的有惠如楼(1874年)、荣华楼(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莲香楼(1889年)、云香楼(1904年)等,这些茶楼创建时都不是三层以上的高楼,而是后来改建或扩建的。例如惠如楼最初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陈惠如对小偷“林大贵”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惩罚他,反而资助他。以后,“林大贵”去南洋经商致富,三年后,“林大贵”为感恩,一连几年的除夕都寄给陈惠如200块银元,陈就是用此钱在原地扩建惠如楼,还陆续兴建了三如、多如、大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宝如九家“如”字号茶楼。创建时的惠如楼其七米高的招牌与众不同,一般是红底金字,而它的却是黑底金字,盖因开业不久适逢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招牌不能挂红之故,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挂了110多年,后来装修时才改掉。改建后的惠如楼楼高四层,每层有四五米高,采用南北落地窗设计,采光通风,空气对流,立面二楼采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圆形阳台,有西方巴罗洛的风韵。各厅堂均挂有名人字画。品茗之处挂名人字画,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梦游录》有云,“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在京师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广州的许多茶楼都沿袭了这一传统风格。广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楼,表里都展现出广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广州茶楼的外观,或偏于民族传统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风格,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结构,从而形成岭南特有形式,为广州市井风情增加风采,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体现。1933年改建后的陶陶居,是在广州茶楼中最具传统特色者之一,它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三层高楼。外观为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风格,各层楼各具特色。如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别具匠心,室内装修精美典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楼顶临街处加盖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传统韵味甚浓。广州饮茶特色,名扬四海,吸引许多名人上茶楼饮茶。毛泽东在广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顺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饮茶,故其《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忆在妙奇香和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夫人许广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饮茶吃饭。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出国去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曾到北园饮早茶,并即席挥毫,赠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牛力在《试论近代中国茶馆的社会功能》文中说,茶馆远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场所,其社会职能包括休闲娱乐、经济交往、调解纠纷、信息传播、行为规范等方面。而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