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讲述普通群众经历的苦难,有什么感受呢?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15 01:59   点击:217  编辑:admin   手机版

《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讲述普通群众经历的苦难,有什么感受呢?

该片改编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同名话剧。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至解放战争前夕普通群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崩溃的故事。

当年茶馆门可罗雀,来的多是清末当朝权臣。看客簇拥锦冠华服,就着三两故事吃茶,博得满堂喝彩,道尽的却是清末腐败的社会现状。

后来一声炮响,清朝大厦倒了,中华民国建立。王掌柜依旧做着他的茶馆生意,只是人去楼空,凉茶涩嘴。王掌柜依上面的命令对茶馆进行整改。在开业前夕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但是却并没有让冷清的茶馆热闹起来。

枪声时起,侵略的战火逐渐蔓延全国。最后,这场正义的战争胜了。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立于战火中挺过了黎明的破晓。只是,不知道何时,那茶馆外脱落了好几块墙皮,堆了好几处大土包。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坐在土堆上,脚趾里陷满了泥,皮肤皲裂。周围站了好大一圈同样的乞丐,听着他嘴里唱出的京曲。王掌柜抱着袖子倚着门,这么多年,他的茶馆依旧开着,只是更多的,这茶馆反而成了他的容身之所。此时他的儿媳妇在一旁念叨孙女想吃白面汤,可是如今的世道哪里来的白面?

《茶馆》中,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在茶馆内,茶馆就是这段故事的全部见证者。而偏偏是这样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室,却展现了那群人几十年的生活心酸,展示了几十年的社会巨变。四十年风雨嬗变,昔日盛景仿佛置身

梦中。四十年世事变迁,当年来茶馆吃茶的旧人也只剩得个二爷,四爷再来。三人再聚一堂,早已物是人非。四爷如今靠卖花生营生,来的路上拾了一篮纸钱。二爷提议不如就着这纸钱,提前给自己撒撒。话音刚落,三人却一齐笑起来,笑到老泪纵横,哭到掩面悲泣。

会感觉人间非常疾苦,同时也会庆幸,幸好自己没有生在当时的时代。

其实我看了之后真的觉得很伤心,为什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好人却得不到好报,坏人却总是能够得到非常好的生活。

我觉得普通民众活着真的是很难,因为他们需要克服很多人的打压,有的时候我都感觉他们活着是折磨,特别的难受。

怎样理解《茶馆》对三个时代的表现

《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着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作“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精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

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倍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