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婆子碧螺春的来历?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
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茶树的来历?
说到碧螺春,还有一番来历。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每年一到时候,当地人便持筐前来采摘,多少年来一直如此,并不见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康熙年间,这些茶树上的茶叶渐多,所带之筐往往贮装不下。有人因置怀,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人争喊:“吓杀人香。”吓杀人,是吴忠方言。于是,这种茶叶便叫“吓杀人香”。此后,每值采茶时分,当地男女老幼一定要淋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相传不用火焙,“采后一薄纸裹着女郎胸前,俟干取出,故虽纤芽细粒,而无焦卷之患。”为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此茶制作考究,却是无疑。当地人朱正元掌握了 一套独特的 精制方法,所以他家所出之茶,尤称妙品,每斤可卖到三两白银,供不应求。后康熙帝巡视太湖,地方官员购此茶进呈。康熙品之,色味香清绝,只以为其名不雅,遂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来办。”为此碧螺春茶名由来一说。碧螺春,与杭州龙井,并为江南名茶,有人评说“碧螺春色味不减龙井,而鲜嫩过之”。因其数量有限,除充贡品,余存不多,佳者尤属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