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4-02 08:25   点击:23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我们在电视剧之中常常看到闯荡江湖的大侠在饭馆吃饱喝足之后,将一锭子银元宝往桌子上一扔,大呼一声“店小二,不必找了!”这时候店小二定是喜滋滋来收银元宝,点头哈腰道“客官慢走。”饭馆之中的伙计们也算是看过世面,见过有头有脸的人物的,一元宝银子会让他如此巴结吗?

那是当然!像银锭这样的大银,过去普通人家几辈子都没见过是正常的。这些银锭子不在世面流通,属于官银,刚开始是由州道府枣肆从民间收凳陪轿集白银,统一熔化浇筑之后成为银锭,然后打上官方的印鉴,由地方交由朝廷交税、交付军饷之类。除了官银,也有做生意往来所浇筑成银铤、银元宝之类的,做朝廷生意的大商号才能收到官银,普通老百姓一般生活所用都是碎银两。

在中国古代,金银这等硬通货重金属是比较稀少的,一直到了明朝中后期和清朝,银子才成为流通的货币。我们现在在博物馆之中可以看到小船形状的元宝、块状的银锭以及条状的银铤,上面都会明确标识重量。

银锭通常分4种:第一种是大锭,就是“元宝”,重约50两,又叫“宝银”。宝银有多种形状,元朝以后基本定型,即我们印象中两头翘像小篮子一样的元宝形。铸成马蹄状的宝银叫“马蹄银”。敦煌公案里,乱喊斯坦因换王道士的经卷就是用的马蹄银。第二种是中锭,10两重,秤锤形居多,又称小元宝。第三种就是银锞子,一到五两不等,馒头形居多。第四种叫“福珠”,又叫“滴珠”或“粒银”,状似珠,重一两以下。梁山好汉常用“碎银子”买酒,“碎银子”即“福珠”。

如果有个有钱人家带着五十两的银元宝去吃饭,只需要一两银子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店家就会拿出一个剪刀,将元宝的边上剪下一个小条,如果剪得少了就再剪一次。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老百姓随身都会带着一个叫做戥子的小称,可以准确称量。碎银子就是这样在民间交易之中慢慢剪出来的。

不过这样子也会出现问题,因为浇筑工艺不尽相同,银子的纯度和成色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到一个统一的地方去换算一下。这就出现了倾银铺。他们能将碎银子兑换成大银锭,也能将大银锭剪成碎银子。当然,浇筑的耗损还是有人们自己来承担的。

红楼梦之中就有好几次提到剪碎银子。当银子成为了货币之后,但凡是银子做的东西都可以用质量来换算价值。鲁智深曾经把李忠的银酒杯,银酒碗,银酒壶,都踏扁了装了一包带走,就是为了当银两花的。姑娘家陪嫁带来的银首饰之类的,在关键时候也能抵钱用。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古代剧或者武侠剧之中,才子佳人们进了一个馆子,左右环视一圈拿出一块银锭子,一脸傲慢的样子。老板一时间十分为难:“哎呀,鄙店找不开。”我想,可能编剧对“找不开”真的有什么误解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