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风凉哩哩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17 09:15   点击:281  编辑:admin   手机版

冬,对仗夏。

总有一些夏的热度持续到冬。

今冬一档《我们的歌》,新老搭档,再卷《乐夏》高潮。

那期李克勤、周深重新演绎《大会堂演奏曲》,“潇潇飕飕悄悄夜静无人,伴我行是寂寥。丝丝点点细雨串串落下,迷离扑朔飘渺。冰冰冷冷滴着微微柔黄,是雾灯的苦笑。飘飘凉风,轻吻浪潮……”

深情款款处细数全曲,共使用了23处叠词,此情此景全在这别致的韵脚处,很难想象李克勤填词而就时,仅21岁。

如果说穿插小夜曲、即兴幻想曲作为《情非首尔》、《大会堂演奏厅》的引子,是编曲的创意。那么曾填词百首的李克勤,不仅是现场超赞的“零瑕疵歌手”,更是一位文人气质的吟诵者。

这份词赋功底的书卷气,和郑中基的莱卡摄影相似,崭露在外的是某一方面的才华,凝聚在内的则是岭南文化背景给予的支撑。

才华,是点的破壁;文化,是面的依托。

溯及岭南文化,广东潮汕地区是其重要支体。

有人说潮州城破,汕头城旧。老城厢走一走,生出了疑问:不是侨乡吗?不是经济特区吗?为何没有想象中现代化,不合逻辑!

穿过牌坊街的僧人,青布衣、黑布履,杂色一片中踏出沉寂。

卖水果的老妪,辛劳的五角钱。穿戴、表情、场景,老电影的画面令人追忆起吃粮用计划的年代。

小小的茶屋阁楼

踽踽独行

人类和生灵保持着常态化的一致――提防、戒备;迷茫、孤独。

期盼

这张照片或者可以为访客解开疑惑。

窄窄旧巷,浅浅背影――许是深夜加班结束,许是办事回还,许是……纵然没有了更夫的锣点、拉长的调子,长夜归人,终是往温暖的家的方向。

早年因贫困,大批潮汕人远涉重洋谋生,再以乡土为纽带,形成了庞大的“潮商”群体。无论境况如何,闲云野鹤总会思乡,倘若巢穴被连根拔起,城市面目全非,归家还有何意义?

街角的一个摊头;落座的一杯茶水;街坊的一句俚语;甚或被打闹的小孩撞一满怀,都让游子皈依在故园的怀抱里。

一杯解乡愁,那破楼残垣、旧里窄巷,正是地域文化的根基。

手艺人

国内共有“西湖“36处,也曾去过几个。潮州西湖公园小而静,更接近八零年代市立公园的感觉。

店铺

侄儿幼年寄居在奶奶家一段日子。有时想妈妈了哭闹,奶奶拿玩具和吃食哄他。侄儿不哭了,噙着泪坐在小板凳上。

“奶奶,我还是想妈妈。”

“那你在心里想。”

从前的娃娃都懂事,就这样坐着,心里想着妈妈。

牛丸、蚝烙,炸鱼豆腐……潮汕人爱吃的美食。小时候累了,饿了,受欺负了,只要吃上一口妈妈做的味道,就全解了。

揭阳、潮州、汕头共用一个机场,可见三城的区位关系,潮汕更如手足般密不可分,两城相隔不过百十公里。

汕头C石码头,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合出海处。

一处,一日,三时。

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干扰,迷失在洗脑与被洗脑、暗示与被暗示中的人们缺少思考的安静空间。那些煽情激励如劣质酒,会让人膨胀自我、麻痹神经。

碰到“醍醐灌顶”,谨慎绕行。

元旦放假,成批金山中学的寄宿生从C石搭轮渡返回市区,与惯娃成性的江浙沪不同,学生来往无人接送。

行李箱加一支烟是男生的标配。每一个分镜头都有特写,那是少年的你浪荡于江湖,乘风处泛起涟漪。

滨海长廊步道

青苔绿栏、黄门红窗。

老宅,掉了色的彩漆画。

C石和鼓浪屿有某种相似――与市区隔水相望,丘陵绿植,曾有大批西方人居住……

地方旧了,贵气依然。

博尚雅・狮泉,聚会中的老人,幸福的晚年时光。

南澳渔村

“文化”的命题太大,聊起来难免拘束。潮州载阳茶馆边呷茶、边听戏,让文化气息在一盏茶的汤色飘摇里,不经意地热乎开来。

从1958年的人艺,到1992年的北影,再到2019年的人艺,《茶馆》被三代演员搬上话剧舞台和银幕,年代跨度60年,演出场次700余场,成就了于是之、蓝天野、杨立新、濮存昕等知名表演艺术家。

九零年代初参观北影,正逢管老爷子(管宗祥)签名售书,听闻老爷子低沉沙哑又麻溜利索的北京官话,再往《茶馆》片场旧址里提溜一转,浑然有了就着大碗茶,观曲艺杂耍的代入感。

上述非题外话,因为这般感觉隔却几十年,在阡陌大地的另一端、暖阳普照的粤东小城得以重觅。

北京前门有“老舍茶馆”,潮州竹木门有“载阳茶馆”。

如此,北方,对仗南方。

一圈旧巷、几挂灯笼、两层小楼,载阳茶馆兼具民国骑楼与西式琉璃瓦建筑风格。

一楼天井搭成戏台和茶座,木制方桌配短椅,简单有质感。楼上三面围坐,设有包房,文玩字画齐整整点缀其间。

进得馆来,水壶茶盅、糖果小吃好生伺候。喝茶听戏,喝的是地产单枞,听的是乡音潮剧。

琵琶、二胡、扬琴等演奏着传统丝竹民乐。

广东音乐多为结构单一的小品,擅长于描摹自然景物和生活小境。曲调富有装饰音型,俗称“加花”,色彩明亮、华美,旋律跳跃、活泼,恰是应了南方明媚的天气。

清丽的民国倩影

潮州讲古,类似于南方的评话,尽管需要借助解说词才能略懂一二,但神韵和腔调完全领会。

边厅墙上的图片,记录着“载阳”从茶馆、客栈逐渐壮大为包含文化学堂、艺术团体在内的发展沿革。

偌大一个地方,把建筑文化、茶文化和戏曲文化糅合一体,成为潮州老城的一处文化地标。

好茶知味,好曲知韵,真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谁说茶馆只是喝茶而已?由北至南,茶水里流淌五调音律,茶香间夹杂百态人生。

说起功夫茶,想起深圳御姐家的公子,当年初入职场二十出头的小帅,泡起茶来已有几分老道。

“没事儿总和潮汕同事喝茶,看也看会了。”

早在唐代已有工夫茶,中原移民把它带到闽、潮一带,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道工艺。

潮汕人的日子浸润在茶汤里,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纵使经济发达,又是著名的侨乡,外来茶种围剿之下,本土的凤凰单丛亦从未失色。

茶馆、茶庄遍布老城,茶文化藏龙卧虎于坊间。

东门街韩阳元大茶庄,320平。

店家的特别之处是潮州唯一的体验式茶馆,免去了茶客不好意思只喝不买、或担心未经试喝不知购回何味的麻烦。

茶样,10元体验包,自泡自饮。

小老板种茶、制茶、卖茶。算是比较投缘,亲自泡茶与我们聊天。

单丛冲泡宜用朱泥、白瓷盖碗,每一泡都要洗茶,再用“韩信点兵”把茶汁沥尽。

凤凰单丛产自粤东第一高山潮州凤凰山,那里有一片古茶林,存3000多株珍稀古茶树。其中的茶王为“宋种”,植于四百年前,现存仅一棵,每年产量不过5斤。

问及价格,小伙儿抿嘴一乐――“无价”。

品尝了两款香型:蜜兰香和大乌叶。前者绵长,后者浓郁。

单丛极耐泡。

取6-7克,可泡40遍,5~20泡口感和纯度最佳。正常饮茶量一个月只需半斤,若以500-600元一斤折算,较之普洱等,是未经炒作、亲民又好喝的良心茶。

“韩阳元茶庄”在茶艺界美誉无数,小老板桌上搁着最近一次的收获――深圳第九届“中茶杯鼎承茶王赛”38个国家参赛人员中,单枞“鸡笼刊”夺得乌龙茶类金奖。

除了制茶工艺精湛,店家的用心之处还在于聘请专人设计茶标、茶罐、茶盒等一系列衍生品。

取之把玩,每件都可称之为养眼的工艺品,是嗅觉、味觉享受之外的手作之美。

最早接触单丛,喝的是“鸭屎香”。“鸭屎”二字虽不雅,却是乌龙茶里的佼佼者,也是大众接受度较高的香型。

关于名称的由来颇有些戏谑,一说生长在“鸭屎土”的茶园里;一说叶片形似鸭脚木;一说是茶农的小心机……至于何为正版,不费工夫探究了。

初访“韩阳元”,不觉聊了数小时,让人流连的不知是茶气的持久回甘,还是小伙的敦厚好客。

现今有种乱相,把茶从哲学层面推入玄境,似乎愈能把你听迷糊的,身价愈发金贵。其实茶不过是一片树叶,是自然之母给了它一点灵性。让茶跳出吹捧,回归无华,才是每一个爱茶人的养心之道。

公园、街头、居家,细碎的日子因了茶的纯粹,活出了真滋味。本是普通百姓,知晓一点通识性常识,不出笑话,足矣。

牌坊街老街客栈,店面再小也辟出一方茶室,为异乡人的短暂停留送去温情。

小老板口中的“无价”乃昂贵之意,而我理解的“无价”为天下奇珍不尽以价值衡量,就像老友常挂嘴边的那句“适口为珍”。

幽兰生于野岭,好物不问出处。

“适口为珍”,对仗“好茶无价”。

薄礼赠知己。老友置晒红入罐,摆于茶桌,装饰效果奇好。

谈到地域文化的厚重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积淀,潮州自古即是一座有底蕴的城,外地人对它的了解还不够。

和茶庄小老板聊天时,问过他“韩阳元”茶庄名称的由来,是祖上姓韩吗?经过介绍以及在韩文公祠的游览,算是补上了这档历史知识的空白。

当年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

潮人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如此话来,茶庄也可以说姓韩。出于膜拜,出于讨彩头,和祖宗姓氏全无干系。

韩文公祠

清末民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老城,与明、清遗留修葺的石牌坊共存,形成了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最盛时,潮州曾有牌坊91座,后历经岁月沧桑,保留修复22座,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牌坊街。

太平路、东门街一带的牌坊

下水门,旧时潮州府七座城门之一,引韩江水入城的水利设施。

老潮州人赞赏某处、某事很热闹,常常说“热过下水门”。

广济门,也称广济楼、韩江楼、东门楼,建于明代,是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