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庐山瀑布写了什么的风光他们是我国的名山名川?
望庐山瀑布写的是江西庐山的瀑布。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二、云雾茶原产地?
云雾茶的产地
23:16:12 作者:茶人 来源: 浏览次数:614 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键字:云雾茶的产地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云:“庐山秀美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刻画得引人入胜。庐山的确是“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未的茶叶,因多白毫,其白胜于雪。看来宋时已有白毫茶是无疑的。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由此可见,庐山云雾茶至少已有300余年历史了。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庐山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异。现有茶园5000余亩,分布在整个庐山的汉阳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径、天桥、修静庵、中安、捉马岭、海会寺、帅家、化城山、青山、通远、八仙庵、马尾水、高垄、威家、莲花洞、龙门沟、赛阳、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因终日云雾不散,茶叶品质最好。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庐山云雾茶制作方法,不断改进。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为3厘米左右。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杀青:在铁锅中进行,锅温160―180℃,投入鲜叶量为0.5公斤左右,时间约3―5分钟;杀青叶出锅后即行抖散,防止芽叶黄变。
揉捻: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行抖散。
炒二青、理条和搓条均在锅中进行,边炒干,边成条,炒至茶叶八成干时,略加拣剔,即将茶叶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将茶和相互摩擦,使芽叶中的茸毛坚起,白毫显露,这个过程,叫作“提毫”。最后将茶叶烘干,待茶叶用手捻能成粉未,含水量达6%时下烘,稍经摊凉,装罐收藏。
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绿;香气芬芳、高长、锐鲜;汤色绿而透明;滋味爽快,浓醇鲜甘;叶底嫩绿微黄,鲜明,柔软舒展。
庐山云雾茶由于于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现除供应国内的庐山,九江、南昌、山东、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外,自1971年开始,还运销日本、德国、南朝鲜、美国、英国等国,深受各地的好评。
责任编辑:茶人本文引用地址:
上一篇:钻林茶
下一篇:庐山云雾茶是怎么来的
三、由茶圣陆羽的寻泉路可见其难忘庐山清泉的甘甜
一上午都是阴天,午后太阳却出来了,一个人在楼上的茶室,泡一壶红茶,迎着暖暖的阳光,再来一首老歌,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这样的日子刚刚好!
昨天去了庐山的栖贤寺橹断泉打的泉水,微甜,是最适合泡茶的好水!
从小在庐山脚下长大的我,对山泉水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喝着泉水长大的我们,总是忘不了这样的泉水!
所以尽管每次去打水,路途遥远,因为打水的人多,每次要等待的时间也不短了,然而还是有很多像我一样爱喝泉水的人!
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喜欢喝茶,记忆中第一次感受到茶好喝是在庐山的一个清茶吧,一杯普通的茶,却让我品味到了泉水的甘甜。
传说,茶圣陆羽为了品茶访遍天下名泉,亲自命名十大名泉,独独庐山就占了其中之三,可见庐山泉水之甘甜。
其中之三分别为:排名第十的是庐山天池峰顶的龙池山岭水,排名第六的是庐山观音桥风景区招隐泉之水,排名第一的是庐山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的谷帘泉之水。
其中招隐泉的名字与陆羽紧密相联。“招隐”两字的来历相传有二:一是陆羽曾隐居浙江苕溪――人称“苕隐”,由此演变而来;一是由当时的大官吏李季卿慕名召见隐居在此的陆羽而来,因“召”与“招”同音,故后人将此泉称作招隐泉。
招隐泉旁旧有陆羽亭,曾是陆羽隐居煮茶的地方。据传,经他在此反复品评,遂将此泉定为“天下第六泉”。
招隐泉为裂隙泉。泉水自基岩裂隙中流出,色清味甘,长流不竭。泉的四周砌石成井,以免水质遭受污染。据水样分析,招隐泉水含杂质极少,矿化度为0.13克/升,为优质的饮用泉水。
当然,茶圣爱茶成痴,寻一潭清泉或许是他毕生的执念,品茶之人怎能不守着清泉呢?传说,当年茶圣正是在陆羽亭写出的《茶经》。
遥想当年茶圣守在石亭旁,一边撰写《茶经》,一边饮用第六泉烹煮的庐山云雾茶,专心致志,如痴如醉,真是“翁在野亭醉,皆为泉入心”。
我也是喝了几年的招隐泉,后又发现橹断泉之水更甘甜,然橹断泉之历史及典故却不可寻。传说寺庙附近一般都有好水,却是不假。
有好事者将橹断泉之水与招隐泉之水分别进行检测,发现橹断泉水更优质,又因为橹断泉更便于车载,所以近两年橹断泉经常被打至几乎没水。然爱泉水之人仍甘愿等待,只为一汪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