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红茶是用酵母菌发酵的?
红茶是属于全发酵茶类,而在红茶的发酵工序上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红茶的发酵,也称为红茶的“发汗”,而发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红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下,产生氧化反应,让本来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通过完美的发酵,大大提升红茶茶叶的色香味,让一款红茶冲泡之后,更具醇厚的滋味。
为了适应更多人饮用红茶的需求,大批量生产红茶的时候,没办法像传统的手工制红茶一样,整个发酵的过程比较慢,但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酵的红茶,品质同样是极好的,将揉捻好的红茶茶叶放在发酵框还有发酵车里面,或者是进入发酵室发酵,智能温控整个空间的湿度、温度以及氧气量,达到完美的红茶发酵效果,让一款红茶的品质更高。
红茶有多种不同的发酵方式,方式不同,自然原理也不同,最终制成的一款红茶的口感也会有所区别。
二、红茶发酵原理
红茶发酵原理: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各种红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口感区别。红茶的发酵工艺是内源性酶促氧化发酵工艺。
红茶的发酵,也就是茶叶本身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酶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的儿茶素的催化、氧化而形成邻醌,邻锟是中间产物,再由邻锟进一步聚合成为茶黄素和茶红素,这就是红茶发酵的机制。 也就是说,红茶发酵从鲜叶揉切开始,叶组织遭受损伤,细胞揉破,茶汁外溢,使底物与酶充分接触,儿茶素氧化大大加速产生邻醌,在正常的情况下,邻醌碰到水份,又会还原变成儿茶素,只是水源一旦被截断,发酵就进行。邻醌产生剧度增加而不能及时还原,邻醌便聚合成有色物质,这是红茶发酵中引起叶色变红的主要原因。
红茶发酵中茶色素的形成主要是以儿茶素的二聚物和低聚合物为主体。红茶色素的成分主要的是茶红素和茶黄素。茶红素是主体组分,其含量占茶色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类酚性氧化聚合的异质类群,从中已检出儿茶素二聚物、低聚合物和少量聚合体。
茶红素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再聚合成联苯酚醌,联苯酚醌经歧化作用产生了茶黄素和双黄烷醇,茶黄素与双黄烷醇再由过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形成茶红素。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过氧化酶也可以将儿茶素直接氧化聚合成茶红素,只是必须要有水分。
三、红茶暖胃离不开发酵是为什么
红茶为全发酵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了―系列的酶促化学变化,茶多酚被氧化、聚合形成分子量巨大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鲜叶经过加工形成红茶后,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各类儿茶素减少80%以上,形成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成为红茶中最为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茶黄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1%-2%.茶红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9%-20%,两者在红茶水浸出物中约占40%-60%。发酵是以多酚类化合物酶促氧化为主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特色的关键工序,只有处于30-40度的温度下,多酚氧化酶活化的最佳温度,温度过低氧化反应缓慢,发酵难以进行。温度过高,氧化过于强烈,红茶的香气低、滋味淡、颜色发暗。
从中医的角度上说,红茶性温,绿茶性凉。因此,红茶品质特征和保健作用也有其独特性。
红茶性温,擅温中驱寒,温胃驱寒,能化痰、消食、开胃。可见,红茶宜脾胃虚弱者饮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脾胃不好的消费者宜选用红茶进行品饮,喝红茶对健康有明显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