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代紫砂温酒壶(清末温酒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01 18:36   点击: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清末温酒壶

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写到“冻醴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明确说到温酒。《三国演义》中曾多次提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再喝。要想温酒,自然少不了一件器皿,那就是温酒器。对于温酒器,古人们也是费尽心思兼下足工夫。从温酒器的搭配上就可见一斑,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称得上是花样百出,但是最后统称为温酒壶或温酒杯。

  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有温酒蹲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例如在汉武帝茂陵东侧的陪葬坑中,就曾经出土过“阳信家”铭文杯炉配套青铜温酒器两套。

  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以大碗盛热水,将执壶置碗中温酒,风行一时。还有一种“自温壶”,为锡制扁形,可盛酒半斤,冬季出远门,将壶放在怀里,以体温保持酒的温度。还有一种温酒的器具,形如盏盘,中置一连体小杯,盘内有三个支点,使用的时候将酒倒入盏的小杯,点燃,再将盛酒的器具放在上面温酒,不过这种器具只能使用蒸馏酒。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吹壶,外形如茶炊,有炉膛,中有一空轴,四周注入酒,以碳基为燃料,微火温之形如火锅。

  唐宋以后,温酒器以陶瓷为主流。风行套壶、套杯,民间称为烫酒壶、烫酒杯。江西景德镇产品有青花、彩瓷制品,宜兴生产的紫砂套壶、套杯也颇具盛名。套壶与套杯以小壶小杯与外壳相配,外壳内可注入热水,用以温酒。这些器具工艺非常精湛,有圆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鼓形等,壶身纹饰图案秀丽雅致。尤其是紫砂器,均属能工巧匠之作,文人雅士刻绘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诗文于壶身四周,更显精美古朴。

  明清时期,温酒器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制繁多,有温碗、温酒壶、温酒炉、温酒罐,材质更是多种多样。清末民初,江西景德镇生产的温酒杯也非常别具一格,以外套、杯、盖结合,适宜一个人慢慢细品。

  历代文人曾多次在诗句中提到过温酒器,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严寒冬日的夜晚,取红泥小炉,盛上木炭,以小壶盛酒置于火上,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2. 清代温酒铜壶

最好不用,铜氧化后,铜离子在酒中,对人体有害。

3. 清代温酒器瓷的图片

瓷的好。

温酒壶用铜、铁、锡、陶瓷等的都有,它们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就算在高温加热下也不会和酒发生反应,其中陶瓷是从古至今使用最多、最环保的材料。铜虽然加热快,但散热也快。瓷器加热慢点,但保温效果比铜要好。

烫酒壶是一种可以使酒加热之后饮用的器皿,也被称为温酒壶,在冬天喝酒的时候是非常方便的。

4. 明代温酒壶

古人天气寒冷,喝凉酒伤身凉胃,口感不佳,于是发明了酒温着喝,烫着喝,有的地方称为喝烧酒。热酒的器皿根据东西南北,有的地方称呼烫酒壶,热酒壶,烧酒壶,总的称呼为温酒壶。

锡制热酒壶,始见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到民国。绍兴的冶锡技术早在春秋时就很发达。明清时期,锡箔业兴起,不少生活用具也开始用锡制作。锡制用具不透水,不受潮,易密封,可用作盛酒具,也可以作温酒器。当时的锡酒具有酒壶,还有烫酒壶,酒壶的造型有圆的,也有四方形的,造型颇为精巧、高贵。烫酒壶的形状有八角形、六角形以及圆形,在壶中心安放一个容积小于壶、口径略小于壶口的盅,约可放入半斤酒,壶内倒入开水,盖上盖,使盅内的酒受壶内开水的热量而变温。由于绍兴酒最好是热了喝,所以这种烫酒壶特别受人欢迎。

5. 民国时期的温酒壶

您的这一个物品,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锡制酒壶”;属于民俗用品,有一定存世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元左右;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6. 温酒壶的历史

您的问题,这样的品种,清代暗八仙六方温酒壶带梅花底款,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可以到本地的艺术品收藏市场,那里有专门收购的地方!

7. 晚清民国温酒壶

古代喝酒的器皿叫爵。爵可以说是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流行于夏,商,周,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属贵族阶层使用。

8. 清代温酒壶

清朝手提青铜酒壶值30000元左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