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卖茶你要这么说书籍
1、千里江山出茗流,高山流水觅知音。 2、人品春秋七子,茶品中正白茶。 3、一茶一书香,伴你走四方。 4、沏一盏茶,品五千年华夏文明。 5、好书配好茶,天地觅知音。 6、古色茶香定高端,四大名著写情谊。 7、书山有茗,伴“礼”而行。 8、书读名篇典籍,茶品礼道飘香。 9、苦口出良师,书香出真知。 10、书为友,茶为媒;一书一茶,益达人生。 11、茗流千里江山,品悦高山流水。
2. 卖茶你要这么说书籍在线阅读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3. 关于写茶的书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4. 卖茶叶说的话
找卖茶叶的地方代卖,或者发朋友圈,或者上108发贴,或者用淘宝的闲鱼,很多方法
5. 卖茶你要这么说在线阅读
你去买茶叶的时候可以这么砍价,就说:老板,价格给我便宜点,喝的好的话,以后买茶叶就认准你家了。
6. 卖茶应该怎么说
客户如果说茶气不足,我们回复大叔,我们重新给你再加工一下,让它的茶气非常的足,具体的方法就是把茶再端到炉子上面,加入一把茶叶,让它再煮一会儿就行了
7. 茶叶应该这样卖书籍
大概是9元 书亦烧仙草,一杯奶茶的毛利润大约是60%左右,也就是说制作一杯奶茶的本钱(配料、杯子、吸管以及包装等)的零售价的60%。通俗的来讲,也就是说你卖出去15块钱的奶茶,毛利润是9元钱
8. 写茶的书籍
茶是古人的一种上佳饮品,但品茶赋诗更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而茶诗是文人墨客在品茶后对茶的赞誉和有感之言。她也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至今脍炙人口。唐宋时期是茶诗创作的巅峰期,一些名人大咖纷纷亮相,把茶诗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笔者选几首经典的茶诗之作与大家共享。
第一首是唐·皎然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诗人皎然在这首诗里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把饮茶上升到“道”的意义上,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也开创了中国“茶道”之纪元。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第二首是唐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还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文学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一个品茶行家。原因就是他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 赠的茶叶。在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他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 是别茶人”说出了他是一个品茶的行家。诗人懂茶,让茶更有了一种文化的依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是诗对茶的作用。
第三首是唐朝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人》
《茶中杂咏·茶人》
唐·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这首诗说的大致意思为:茶人出生在这顾渚山上,也在这漫石坞中慢慢老去。与茶人们聊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季节的茶叶,茶叶闻起来还是很清新,香气很重,茶人们的衣服上也散发出阵阵茶香。颖子树已经把茶人们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内叫个不停。茶人们要天色很晚的时候才从茶园中归来,脸上挂满了微笑,腰间挂着轻轻的茶篓。
诗人在与茶人的闲聊中体会到了茶人长时间在茶院中劳作的辛苦,茶与人都融合到一起了,才有了看见的和闻到的“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第四首是唐陆龟蒙的茶具十咏·茶灶》
《茶具十咏·茶灶》
唐·陆龟蒙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为:山中被雾气环抱着,如烟的雾气映射着早晨的太阳。锅中那甘甜清澈的泉水已经沸腾了,整个甑里的茶芽都已经熏蒸完毕。
高扬特殊的香气熏染着美丽的春色,茶叶鲜嫩的颜色已经接近于菊花版的黄色。灶下烧火的人如同我的门徒,每一年都会见到他。
陆龟蒙与皮日休,都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且两人在茶与诗上的造诣都非常高。两人在苏州偶然相识后,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让人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懂茶、知茶才能让茶在诗文里升华,笔者介绍的这几位都是唐朝种茶、懂茶、知茶的高人,有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文化旗手,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茶诗不一般,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2019年8月31日于艾墨轩
9. 有没有讲茶的书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10. 如果你读了书你会说这茶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至少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看书,二是听音乐,第三就算是品茶了。
茶,书,音乐其实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若在某个黄昏,沏上一杯清茶,放上一段喜爱的音乐,再看上一本好书……在那样氤氲的氛围里,悠闲,满足,享受,真是妙不可言。
好的书让你时时体验着生活的意义,摆脱世事的纷扰。
好的音乐让你保持一种好的心境,走进音乐的旋律,陶冶性情,也催你奋进,活得年轻、豁达。
如果再有一壶好茶在手,那就更美了,疲惫的心身就彻底放轻了,飘溢的清香沁入心田,不由你不感慨:茶乃水中君子也。
我不是读书人,但我喜欢读书,愉悦也好,烦恼也罢,书就是生活的调味品。在没有书的日子里,一门心思地想着村庄的麻雀、树林的鸟窝、溪水中的青蛙、奔跑的松鼠和牛群,以至那移动的村庄和飘渺的城市。
看书的人是快乐的。一本书、一把椅、一杯茶,在阳台上沐浴着残阳,品着茶的宽厚、淡雅,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只有一个"静"字,渐渐地融入另一片天地——书的世界。
不读书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心情,我就喜欢听音乐。如果心里有一丝淡淡的忧愁,这时候有一支熟悉而优美的旋转不知不觉地潜入耳畔,亲切而又温柔,抚慰着无端的忧伤,宛如一剂灵丹妙药,听着听着,忧愁消散了,生活又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对于音乐,我懂得太少,但能找到自已喜欢的曲子和歌。听着这些音乐,人很容易入迷,精神也为之振奋,无端地开心起来。
我之所以喜欢听音乐,是因喜欢音乐带来的那种宁静与悠远,音乐是心灵的轻抚、沟通与交流。音乐对我来说是寂寞中的愉悦,是孤独中的惬意,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根弦。
有书可读,有音乐陪伴,生活就是这样美好。
人生如歌,其实,人生更如茶。
人生如茶也是人们品茶感悟出的真谛。茶有其文化,于是人们就把书和茶又联在一起了,读书之人也是品茗君子。
泡茶修身,喝茶养性,茶者,实为自在之物,宁静之物,清纯轻松之物。一身劳累之后,捧上一杯清香在手,慢慢地啜饮,细细地品味,就把充满喧嚣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门外了。疲倦的心身呢,也会渐次地轻下来,静下来,一直到轻静得如同一池秋水。这不是品茶,是品人生。
有人说中年如茶,我想何止是中年,整个人生又何尝不若茶呢?人到中年,恰如茶冲数道,此时世事盈虚,红尘凉炎都品过了。沧海人世,沧桑人生,你我区区个人都宛若一片片茶叶,攘攘社会也不宛如浩浩汪洋么?或迟早人人都有会如同茶叶一样融于水一样,溶于纷纭变化的这个大千世界。
世上纷扰,人间沧桑;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我们何不抽点时间喝一两杯茶,静静脑袋,静静心灵。茶是淡泊之物。唯有淡泊,才有宁静;唯有宁静,才能致远。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喧嚣里,繁杂中,我们需要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也需要一杯好茶。
任时光飞逝,任岁月流转,在这样的黄昏,喝茶、看书、听音乐,物我两相忘,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