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商品化
所谓“商品化趋势”,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有些文学艺术作品开始直接参与到商品交换之中;二是指文学艺术的创作开始遵循商品生产的法则,并反映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都市风情和都市意识。
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有文、诗和词。诗与文是传统体裁,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言志”、“明道”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商品化的趋势不太明显。不过,诗歌已被市井艺人所利用,变成了他们挣钱谋生的工具。
2. 茶叶商品化程度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 “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 。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 “ 土植五谷 …… 茶 ……” ,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己成为他们共识。茶性高洁情雅,是他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 “ 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 。
安禄山反唐,硝烟弥漫,饿夫遍野,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继六朝之后,继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 “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 ” , “ 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 ” 。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3. 茶叶标准化生产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2291—2008《白茶》。与GB/T 2229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调整部分引用标准;
一一增加术语和定义;
——产品中增加“寿眉”并规定相应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
一一理化指标中增加水浸出物指标。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质量计量检测所、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政和县白牡丹茶业有限公司、政和 县稻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昆、蔡良绥、潘德贵、林健、林有希、余步贵、黄礼灼、赵玉香、孙威江、张亚丽、 蔡清平、邹新武、朱仲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22291—2008。
白 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茶的产品与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innaeus.) O.Kuntze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 123 号
3术语和定义
GB/T 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毫银针 Baihaoyinzhen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2
白牡丹 Baimudan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3
贡眉 Gongmei
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4
寿眉 Shoumei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4产品与实物标准样
4.1白茶根据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种产品。
4.2每种产品的每一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5要求
5.1 基本要求
具有正常的色、香、味,不含有非茶类物质和添加剂,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
5.2感官品质
5.2.1白毫银针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
5.2.3贡眉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3的规定。
5.2.4寿眉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4的规定。
5.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5.4卫生指标
5.4.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5.4.2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5.5净含量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6试验方法
6.1感官品质
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
6.2理化指标
6.2.1 试样的制备按GB/T 8303的规定执行。
6.2.2 水分检验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6.2.3 总灰分检验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6.2.4 粉末检验按GB/T 8311的规定执行。
6.2.5 水浸出物检验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6.3卫生指标
6.3.1 污染物限量检验按GB 2762的规定执行。
6.3.2 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按GB 2763的规定执行。
6.4净含量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7检验规则
7.1取样
7.1.1取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
7.1.2取样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7.2检验
7.2.1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和净含量。
7.2.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要求中的全部项目,检验周期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如原料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b)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出入时;
c) 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型式检验时,应按第5章要求全部进行检验。
7.3判定规则
按第5章要求的项目,任一项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7.4复验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取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
8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 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的规定。
8.2包装
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8.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晒措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贮存
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产品可长期保存。
4. 茶叶品牌化
一线品牌。
宫明茶庄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吕风华老先生在云南西双版纳开设了第一间茶庄,开启了一段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普洱传奇。2014年云南宫明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旗下4家有四家子公司,主营原生态普洱茶,凤庆滇红茶等健康茶品,茶具和茶业周边文化产品,茶品均通过瑞士SGS等多达300项健康监测CE认证。2016年品牌继续签约6个核心契约古树茶园,保障核心古树春茶原料的供给。2017年宫明GUUMINN品牌与中国高端商业地产的领先企业——上海金茂大厦缔造者[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跨界合作 ,借助宫明品牌的高端人群影响力 ,以及金茂高端地产的定位 ,成功打造超级CP 。同年,宫明GUUMINN品牌联合上海和利通航,启动高端茶饮需求&商界精英定制化服务项目 ,成功策划飞行与茶2017主题活动。
2018年宫明品牌西双版纳勐海体验旗舰店开业 。2018年广州(国家)茶叶博览会 ,宫明品牌凭借两款优质普洱茶品,荣获茶博会双金牌 。2019年,宫明品牌中高端系列茶品【明巅星】,荣获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大会唯一指定纪念茶殊荣。2021年伊始,宫明品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联动,举办“知者不凡·宫明茶”大型活动,倡导“健康喝茶,健康迎新”。
5. 茶叶产业化
高扬“绿色、生态、高效”的茶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率先打造生态茶业大省,推动开展首批生态茶园认证,目前已有24家茶企进入首批生态茶园认定名单。不断加快良种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了26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为茶叶品牌唱响全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注重培育茶品牌,加快发展茶叶产业“三品一标”认证和保护,不断拓展和提升品牌市场价值。目前,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达29个,获得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茶叶产品9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举办各种茶叶会展为企业搭建展销与宣传平台,进一步提升好茶影响力,提高茶农收入,实现产业振兴。
6. 茶产业标准化
把握“生态特色高效”原则 推动茶业发展多元开花
现存的制约因素,成为了“拦路虎”,影响了大埔茶叶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也难以进一步提升。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问题。
操君喜认为,大埔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已逐步由量向质转变。实现品质提升,可以遵循“生态、特色、高效”六字原则。
“生态就是要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操君喜说,实现生态茶叶除了不使用化学农药,包括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还要注意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在茶园里不应只有茶,还应有其他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对病毒有自动调控能力。”
生态化的种植方式,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茶叶品质。唐劲驰认为,标准化、机械化的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茶园生态化发展。“许多地方已实现茶叶种植、生产管理信息化,这是大埔可以学习的地方。”唐劲驰说,茶叶在标准化种植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茶叶种植的原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检查,能够及时解决茶叶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操君喜认为大埔县可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推进。“可以先定个目标,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茶田实现生态化种植和生产。”
随着近年来大埔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务农,今年34岁的赖怡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赖怡科曾在广州工作了几年,2015年看到大埔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枫朗镇大王坑村成为茶农之一。如今,他家里种植了近50亩茶田,去年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我们村里有许多年轻人都回来种茶了,在家乡赚的可不比外面少。”
年轻人回到家乡种茶激活了大埔县茶叶产业的活力,但赖怡科等年轻人也发现,茶农们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依旧采取着传统的种植方式,成为了茶叶产业发展的隐患。
“技术上难以突破,品种上缺少创新,导致地方特色不明显。”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曹藩荣也注意到了大埔县茶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短板。
7. 茶叶数字化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咖啡文化的普及、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咖啡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咖啡品类逐渐扩展。
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817亿元,随着公众饮食观念的改变,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品牌崛起的速度更快,预计咖啡行业将保持27.2%增长率上升,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用户调研:消费占比、频次
数据显示,中国受访消费者中消费过咖啡的人群占比95%,每天消费咖啡的顾客占比达19.7%,每周消费咖啡的顾客占60.0%。艾媒咨询师认为,中国市场已具备一定的消费群体,且多数用户已经形成每周消费咖啡的习惯,咖啡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资本持续加码推动咖啡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10月份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累计投资达18次,累计投资金额达56.9亿元,较2019、2020年投资金额明显上涨,咖啡行业投融资整体向好。在资本的持续助推下,国内咖啡赛道热度居高不下,本土品牌正在发力成长,6月至7月份投资次数达到8次,不乏有腾讯投资、IDG、字节跳动等资本入局,其中咖啡新贵Manner品牌已完成今年以来第四次融资。随着资本持续的加码,咖啡赛道竞争力加剧、市场持续扩容。
消费多元化需求促使咖啡行业分化
随着咖啡逐渐普及,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多元化的咖啡需求产生,咖啡行业产生分化,不同类型的咖啡门店、品牌百花齐放。如按线上分及咖啡制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挂耳咖啡、速溶咖啡、冻干粉、冷萃液等。按线下分,有精品咖啡馆、连锁咖啡,其中包括7-11、便利蜂、全家等便利店咖啡品牌。
数字化助力咖啡行业发展
新时代下,企业的增长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数字化运营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咖啡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是当下咖啡行业发展趋势。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企业运营达到瓶颈,各企业内部缺乏高效的管理工具与执行机制,客户留存难、客户需求难以挖掘、店铺选址难等问题拖累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其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咖啡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更多先进的数字运营能力,从而提升管理和执行效率。
8. 推动茶叶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022年振兴农村的项目有: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项目
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
引导各地建设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种养基地。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仓储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
4、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
加快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落实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提升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水平,扶持创新型种业企业发展。推进重要粮食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联合攻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
5、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9. 茶叶工业化
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部门的无计划管理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QS认证在茶叶行业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4、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行业管理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选择的障碍,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消费者买茶都要先看、先尝后买的原因。
5、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6、 产品、服务同质化。
受到国八条的限制,高端礼茶市场受到了制约。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强,养生茶市场,不断发展同时,出现的各种互相仿效,从产品质量到产品包装都出现较为同质化的现象。服务也越来越同质化,都做茶叶送礼,都做传统茶文化,但是却没有作出特色和新意。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源养生茶整合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杜绝农残、重金属残留,给消费者提供放心的茶叶体验。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茶叶养生文化,整合整店输出的连锁模式,不断扩大销售的网络,给众多加盟商对经营茶叶树立了市场的信心,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
7、 产品过于单一
现在的不少茶叶品牌,产品结构都关于单一,比如八马的铁观音、大益的云南普洱茶等。由于简单化单一经营,投资者众多,造成恶性竞争,经营困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给本源养生茶多元化产品经营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遇。茶叶养生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
本源养生茶含有茶叶品种包括: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保健花茶等,产品款式达300多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8、 产销分离,过于重视产品包装。
在茶叶市场上,当前的一些茶叶品牌是产销分离得而,甚至一种产品从茶厂里生产出来,要经过多级代理,最后才流到终端,到达消费者手里。这样不仅会造成利润的环环折扣,降低了零售产品利润,却让消费者为高价茶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