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祭祀用什么茶叶(为什么要做茶祭祀)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5 16:52   点击:25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为什么要做茶祭祀

先茶后酒。传统中华文化。

2. 祭祀为啥要用茶叶和米

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家谱国际亦认为这个环节归纳为:扫、擦、描、添四个字。扫,就是打扫除草不用多说了;擦,是擦试墓碑,您可以买点粗盐,用粗盐来认真的擦试可以让墓碑一新;描,是用红漆描碑文,如没有,可以用红色的油性记号笔来描,一定要自己做,因为据说谁描谁的功德大!添,就是给坟墓培增添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家谱国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也可献上一束菊花,白色菊花是最合适的,因为古人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

其次是祭祀顺序是:

1、先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后在坟堆前上三柱香。

2、给看坟的土地神摆好供品后,再烧一份黄纸,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坟神”。用以感谢他一年四季守护坟地,保护列祖列宗平安无事。

3、香烧至半柱时,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烧掉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和衣物。并留少许钱物,分别在其他坟堆上烧掉,唯恐别的鬼魂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坟堆上抢钱和衣物。

4、三柱香烧尽时,撤掉供品,并将供品向坟地四周抛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给那些人去上坟的远亲近邻抛撒吃的,不让他们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抢吃的。

3. 祭祀用什么茶

祭祀的时候摆放好祭品后,便是要向神明敬茶和敬酒。严格的祭拜顺序是先敬茶再敬酒。因而,在神案上,会排放两行杯子,每行三个。第一行杯子敬的是茶,第二行杯子敬酒。这在祭祀上称为“三茶三酒,先茶后酒”。

4. 祭茶是茶文化吗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序号:413;编号Ⅷ—63)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一因茶进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1315个项目向文化部申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媒体公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准确定518项,在这众多的项目中,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唯一茶类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世界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传承了绿茶、红茶制作的科学精华基础上出新,继承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武夷乌龙茶神韵,其制作工艺、技能具有科考、科研价值,主要分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步骤,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武夷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进一步保护.整合全市的茶叶科研机构,以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主,建立发展各种科研专业机构,为民办为主,在传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整合品牌,加速茶业产业化和与它相应的机械化制作,注重传统工艺技能和传承应用使之相得益彰,让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先进技术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延续.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5. 为什么要做茶祭祀呢

在古代,茶作为贡品时,只有在统治阶级或者上层官僚、名人士大夫们之间流传,品茶逐渐地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

两晋时期,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也作为祭祀物品被用于当时国礼制的丧礼,它可祭天、祭地、祭祖、祭佛。作为祭祀的茶,象征着祭祀者深深的祝愿。

当然还有更加美好的象征。明代许次纾《茶源考本》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发成树,不能移植,故而将茶视为忠贞不移的象征。后人称“茶性最洁”,茶树象征着爱情的冰清玉洁。又因为茶树长青,以茶行聘象征着爱情“永世常青”,新人“白头偕老”。当然关于婚礼的茶俗,也有地域之分,根据不同的地方风俗,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以及象征意义。

而在这和平时代里,茶已融入到生活之中,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象征着是平凡,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是连接家乡的生活饮品,寄托的是一份厚重的思念。

6. 茶作为祭品

茶叶能晒太阳,但不需要晒太长时间。

茶叶只要放在开放的环境中半个月就可以饮用了。茶叶最好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不需要经常拿来去晒太阳,晒太久会导致茶叶的营养物质流失。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7. 茶祭祀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始于中国,兴于亚州,传播于世界,因此,茶是中国的骄傲。茶饮不仅是亲朋团聚、传递祝福、表达感情的媒介,更演变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定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猜茶字谜底做茶字对联,清明以茶祭祀缅怀先人,端午以茶祝安康,七夕鹊桥以茶为媒,中秋月圆以茶怀乡,重阳佳节以茶益寿,春节欢庆以茶待客等。

元宵赏花灯猜茶谜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我们要吃汤圆,赏花灯,民间还有舞狮子、踩高跷的技艺表演,当然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猜字谜。字谜中有很多关于茶的谜语,叫茶谜。

茶谜是谜语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人在草木中”就是谜面为茶的字谜。茶谜在民间,尤其在一些茶区广为流行,今天我们不妨来一个试试看。

8. 祭祀先茶后酒摆放对吗

下葬的话有墓碑,要买碑头花,就是假花一串的那种粘在碑头上,鲜花一束,贡品5样包括水果和糕点,酒,香一捆,烧纸元宝什么的不限数量,故人的配偶和子女带红手套,手或者脚系红绳最好,

9. 为什么要做茶祭祀祖先

最先是拿起桌上的香三支,点燃,切记一定三支都要点燃,然后吹灭香头上的火苗,插在香炉里 然后双膝跪地.然后拿起桌上准备的纸钱.烧化.然后端起桌上供着的酒和茶,往地上稍稍洒一点. 以上动作都是双膝跪地之后一气做完的. 然后磕三个头,然后起身。

作揖,就完事了

10. 以茶祭祀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茶6000年前余姚一带先民就开始种植了。

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昨联合在杭宣布,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