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传播路径(中国茶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7 22:16   点击:22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国茶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我是芸品茶舍老张,可能习惯了喝老茶,也就习惯了大家这样的称呼。

说到茶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很多人认为是唐朝,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仅仅是因为国立强大,让茶与茶文化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所以,不能简单认为茶开始的年代就是唐朝。对于茶叶从哪个朝代开始,学术界一直有着一定的争议。

追溯历史

要说茶从哪个朝代开始,就一定要先去了解,茶从什么开始让我们认知,大家普遍的观点是从《神农百草经》也让我们对茶有了认知,而那个时候并没有茶这个字,而是荼。于是,一些人认为这不能算作茶的定义。

那么,不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以及茶文化的发祥地。你知道最早的茶树在哪里吗?哪里有最早的培植性茶树吗?

中国最早的茶树在我国云南省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这棵茶树距今已经有3200年的历史了。而最早出现栽培型的茶树同样位于云南省宁洱县,距今有2700年的历史。从茶树的起源上,似乎我们能够找到一些踪迹。

时间考证

从茶树的年龄中可以初步判断,从西周、东周,也就是距今3000年前,茶叶就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不过那个时候茶叶的作用主要用于食品,并没有发挥饮品的作用。

秦朝距今2300年的历史,从那时起,茶叶不仅是药用的价值,大范围栽培型茶园的种植,茶叶真正作为饮品进入日常的范围。

汉代,清朝赫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茶文化的最初面貌,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2000年以前,茶叶开始了商业化的发展,最早的茶叶交易中心在我国的成都。

唐朝距今1200年前,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处在鼎盛时期,茶叶更是成为朝野,乃至广大民众的生活必须。也就在这个时候,别奉为茶圣的陆羽,写下了奠定茶叶基础的鸿篇巨著《茶经》,也在此书中,真正第一次将“荼”改为了“茶”。这也是茶叶在我国历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宋朝在延续唐代的基础上,对于茶叶冲泡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再次的升级,同时,也因为茶文化的盛行,在此时出现斗茶的现象。

元朝与明朝,在之前的工艺基础上,制茶工艺再次改良,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黄茶、黑茶和花茶。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清朝,茶叶已经风靡全世界。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现有六大茶类的雏形,此时,贡茶之中也有了很多品种,其中普洱茶作为皇宫的挚爱,首次得到的发展,也就在这时形成了茶马古道的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我们精神的必需品。

能饮一杯茶,喝好一杯茶,就是一种清福。

申明:此文是【芸品茶舍老张】的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一杯地道好茶,传播茶叶文化。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让你的评论,给文章再次添彩,让你的转发,使文章更有活力。期待你的关注!

2. 中国茶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意思

通过出口贸易方式。

中国茶叶究竟最早是何时传入英国,其传播途径如何,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出现在英国的茶叶是由荷兰传入的。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陈椽的《茶业通史》一书指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开始与中国通商。翌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东方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自爪哇来澳门运载绿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转运回欧洲。这是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开始。”

书中还提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兰输入的中国茶叶……。”由此茶叶初入欧州应归功于荷兰人,庄国土教授也认为“第一批茶叶输入欧洲,系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中国澳门运到爪哇,再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运抵荷兰阿姆斯特丹。”还有一些中国学者认同这种观点。此外,简·佩蒂格鲁的《茶叶社会史》、刘鉴唐、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公元3世纪一1760年)》等书都有类似的论述以及胡赤军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一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由此得知,荷兰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带到欧洲的国家,而后将其转售西欧其他国家。它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时第一次将少量的茶叶卖给了英国。

3. 茶在中国国内的传播已基本完成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是野生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茶,始于神农时代,与中华文化相伴已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中国茶为地球人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茶茶祖是神农,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健康,增进快乐,增进身心和谐,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

4. 我国茶叶对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师:提起古代的商业贸易,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著名的丝绸之路,它作为一条商业路线,连结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可以知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国外输送的是什么?

生: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

师:那么,国外通过丝绸之路又向中国输入什么呢?

生: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

过渡: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所谓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为丝绸之路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然后被广泛接受。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总结: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如 阿拉伯数字1、2、3、4&&,其实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西方人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这是文化的错位,这也是商人的一大贡献。由此可见,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民工潮是否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

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因此我们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过渡:

以上我们共同探究商人的贸易活动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面我们学过,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教育通过教师把文化、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师:我们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牛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日本遣唐使参观大明宫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羡慕,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1)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

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5. 中国茶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茶:是茶树或茶树新梢芽叶加工品的统称。茶树为山茶科,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的古称其多。如萘、诧、槚、苦萘、茗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树,有的指不同的成品茶。至唐代开元用间(公元8世纪),始由“萘”字逐渐简化而成“茶”字,统一了茶的名称。

现在世界各国“茶”字的读音大多由“茶”、“槚”、“诧”以及“萘”等的音韵转变而来。 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百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

并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傍时浸俗,盛于周朝。”,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吃茶养生记》中记载有:“茶也,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也……”。

东汉《桐君录》中:“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在《封氏闻见记》中:“开元太山有僧大兴禅教,人人煮茶驱睡,致使人人相仿效,逐成风俗。”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宋王安石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茶叶开始作为饮料是摘鲜叶煮饮,到南北朝时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后来唐代又创制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

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

1664年输入沙俄。17世纪输入美洲,1674年输入纽约。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传朝鲜;1618年到俄国;1780到印度;1828年传印尼,1834年斯里兰卡;1914年马来西亚,作为商品传到这些国家当然更早许多。

被封为世界4大饮料的是茶,咖啡,可乐、豆浆。

6.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途径

泰国有很多潮汕华侨,是通过潮汕人

7. 中国茶在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

茶树在国内的传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物种一般是顺着江河的流向而扩展、传播的。即从云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此外,通过茶马古道传播至西藏等边缘地区。————红魅茶叶

8. 茶叶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不仅有海上贸易路线,陆上传播的也非常远

要得“空”,则心必须“静”,皎然对此颇有感触:“静,并非如松风不动…谓之意中之静”。“静的要求在于心静而非物静,只有心静才能万物归于一心,才能悟空。皎然曾在太湖附近寻访陆羽,却未能遇到,心情惆怅之余看到姑苏城郊的绿水青山、鸿雁翩翩,于是便自我开解道:好友或许是去品茶了吧?还是去赏春泉了呢?或许,他正悠闲自得的在垂钓吧?诗中描述的“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翻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钧船”。景是幽静空旷的,而“春茗”、“春泉”、“悠悠钧船”又是禅的境界,于是,在空灵之中,读到了皎然对于陆羽的那份淳朴思念之情,更是赞扬了陆羽为人处世的淳朴、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正是佛家所赞颂的宗旨。

在清幽的自然环境和空灵的内心中,静心品悟,皎然终于体会到了“茶道”的意境,其所写的“三饮便得到”就很好的表达了茶道的精神:茶饮喝过之后,提神醒脑,只觉心中舒畅、如此之美妙;再饮便能洗涤内心繁杂,从而使自己拥有一颗空灵之心;三饮之后,心中烦闷便烟消云散,心胸开阔,体会出了茶中所蕴含的深刻佛法。茶道的意境与证悟诸法的境界是相通的,只有进入了无人、无我的状态,才能达到样和安静、万物空无的精神境界。

除了“静”、“空”外,还有“照”。“照”有观照之意,即时时刻刻都保持自省的状态。譬如当六根接触六尘时,难免会起妄念,此时在心中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就是观照。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需修行之人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世间万物。若明白了“照”的精神本能的作用,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进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中。香岩禅师就曾将这种内心境界形容为“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可他将“照”区分为“本来照”、“寂照”、“常照”,“本来照”即非主观作用的、本能的、自然之照,“寂照”是它的功用表现之一,真如佛性、禅心、道实际都是一个概念,真如就是如如,心境是平静的,一切的荣辱得失、是非厉害都烟消云散,的确是一种“万事休”的心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寂照并不是说把人的内心引向极端的死寂,禅的寂,是淡泊名利、解脱烦恼、枯淡闲寂之情,既不是对于神秘宗教的信仰,也不是对世间万物灭生灭死的感叹,而是对自然界、人生本质的感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是“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体验。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茶也如此,当一杯清茶入口之时,内心便瞬间清净下来,不执着于世间万物,不迷惑于一念感知。这这是修禅之人所谓的大死之后的大活!

随着“禅茶一味”之说的应运而生,饮茶之风逐渐在寺庙和民间推广开来,唐宋以来,茶叶已经成为商品在国内广泛流通,至宋代开始,已成为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路。一路为海路,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当时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起点,出口的主要是丝绸、瓷器、铜器和茶叶四大宗商品:在唐朝,日本著名最澄禅师来华学习禅法,将中国的茶籽带去了日本;1784年,美国“皇后号”商船抵达中国,以采购茶叶为主。至此而言,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许多外国国家都开始种植茶叶,并有了饮茶的习惯。

有海路则必然也由陆路,北经蒙古国传播至苏俄地区,西北经新疆传播至中亚、西亚以及东欧,与当时的“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中国茶叶以陆路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蒙古国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愈发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开始通过茶马交易的方式远销西亚、北亚以及欧洲各国,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将茶马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就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形容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景象

9. 茶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 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影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影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

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因此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实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缅甸较为突出。公元14世纪初,元朝军队深入缅甸,驻防达20年之久。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旅居缅甸,给当地人的饮食生活带来很大的变革。由于这些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所以缅语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词,不少是用福建方言来拼写的,像筷子、豆腐、荔枝、油炸桧?油条 等等。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日常饮食则离不开米粉、面干、豆干、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煎平锅。菲律宾人特别爱吃粽子,他们不但端午节吃,圣诞节也吃,平时还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粽子,造型依照中国古制,呈长条形,而味道则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是来自我国云南一带种植水稻的民族,马来人的某些食俗同这些先民大有关系。例如,马来人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礼仪。马来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国菜相似。马来语中称作“塔夫”的中国豆腐,在当地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地方还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传统的咖喱菜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历史悠久。历代来到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移民,向当地人提供了酿酒、制茶、制糖、榨油、水田养鱼等技术,并把中国的大豆、扁豆、绿豆、花生、豆腐、豆芽、酱油、粉丝、米粉、面条等引入印度尼西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生活。

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最大。各国语言中的“茶”和“茶叶”这两个词的发音,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中国的茶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饮食习俗,例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日本人则由于中国的茶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10. 论述中国茶的传播

中国古人好咏物言志,借物抒情。在繁荣开放的大唐有豪放的诗酒文化,其他历朝文士有借梅,松,竹等事物表达个人情操情怀,分别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化。但是在北宋时期,首推一指的当属茶文化。

北宋时期推行科举取士,形成了广大的士绅阶层。另外,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形成了北宋文士忧国忧民,理性,节制的精神特色。茶这样一种饮品,以其提神清心的作用恰恰符合了当时文士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士大夫文人,乃至市井之间广泛传播,形成了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茶与诗构成了北宋文士意象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喜茶品茶,以诗颂茶,也以茶事自况,自省。大量的茶诗作品中展示了北宋文士各个方面的情怀,追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