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武夷山茶叶做法(武夷山岩茶制作流程)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9 14:16   点击:9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武夷山岩茶制作流程

1、要弄碎大红袍茶饼,我们先要准备好撬茶的工具,一般用茶刀撬大红袍茶饼是非常合适的。先将大红袍茶饼平放在茶饼的包装棉纸上面,再将茶刀从茶饼的侧面轻轻插入,注意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弄伤茶叶的条索。

2、接下来,一般左右摇晃茶刀,一边轻轻用力将茶刀往茶饼里面推。注意力度不能太大,以免将茶叶弄碎了。接着将茶刀往上用力,将茶饼往上慢慢撬起并剥落。再按照同样的方法顺着茶饼的缝隙来将茶饼打开就行了。

2. 武夷山岩茶制作流程图

大红袍适合煮着喝,可以先将8克左右的茶叶投入茶壶当中,再加入1000毫升的水,这个是煮大红袍的基本比例,大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稍作增减。如果茶汤过淡,可在煮大红袍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投茶量,如果茶汤过浓,也可以适当加一些水。

大红袍产自福建武夷山,是岩茶的代表,是我国的特征名茶。大红袍条索紧结,色泽绿褐色,茶汤橙黄明亮,可以看到红绿相间的叶片。

泡大红袍先要润茶,这个步骤不可以省略,其次,要注意投茶量,一般是按照1:22的比例来投茶。

3. 武夷岩茶工艺制作流程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分布在武夷山市10个乡镇,面积达10万亩,其传统制作技艺及习俗主要分布在星村、武夷、兴田、洋庄、吴屯等乡镇。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4.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的栽种一般是无性繁殖的,9、10月就剪苗插,一天二次水,一年二次肥就可。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5.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

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6. 武夷岩茶独特的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岩茶的工艺一环扣一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1、“采青”

岩茶的开采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

2、“萎凋”(两晒两晾)

萎凋(两晒两晾):采取先日光萎凋后阴处摊晾,控制萎凋失水程度,控制水分,使之恰到好处。

3、“做青”

做青:是形成岩茶醇厚滋味、茶果香和“绿叶红镶边”的过程。

4、“双炒双揉”

5、“初焙”

初焙:俗称“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使茶叶中一些物质受热转化。

6、“扬簸、晾索、拣剔”

7、“复焙”

复焙:为了使茶叶焙至相应的程度,减少茶香丧失,复焙时,温度应比初焙时略低。

8、“炖火”

炖火:即低温久烘,使提高岩茶香气、滋味重要而独特技术措施。

7. 武夷岩茶的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1、温器

将器皿用开水予以温烫;盖碗温烫两遍更佳,一是洁具,二是增加盖碗温度,以利于茶性释放。

2、投茶

投茶量与个人的口感、喝茶的人数有关,不好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投茶量可参考:茶水比1:15左右,即110CC的盖碗放8克岩茶,然后根据口感做相应的调整,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茶量。

3、摇香

在盖碗温度最高时投茶,将茶叶投入高温烫过的盖碗中,盖上杯盖,左右轻轻摇动,让沉睡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轻闻干茶香,从而达到醒茶提香的效果。

4、冲泡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将沸水注入盖碗中,第一泡注后需刮沫或者洗茶倒掉。浸泡时间,第一泡10s、第二泡以10s~15s、第三泡以15s,第四泡以20s,以后每次递增5~10s。

好的岩茶可以冲泡7泡以上。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让人身心愉悦。

5.闻香

冲泡过程中可体验的挂杯香就是公道杯倒出后或品茗杯饮尽,余留的香气。拿至离鼻尖3-5厘米位置,保持只吸气而不呼气的状态感受香气的馥郁与持久性。

6、品茶

可分三口,茶汤每次入口,宜用啜茶法或含英咀华。让茶汤充分与口腔接触体会茶汤滋味后,再品下口。细细感受茶汤的纯正度、醇厚度、回甘度和持久度。

饮用武夷岩茶注意事项

2011年9月英国著名杂志《英国医学》刊登了一篇《饮用69℃以上茶可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的研究报道。虽然文章并没有明确指出最佳的饮茶温度是多少,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根据此篇报告深入研究,得到的大概温度都集中62℃、60℃、56℃这三个数值左右。

所以,饮饮用武夷岩茶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60℃以内最佳。

8. 武夷山岩茶制作流程图片

武夷山野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野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操作方法

01

采摘:开采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采摘过嫩,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9~14时之中。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

02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在日光下萎凋,用特制“水筛”干放在倾斜的以小竿组成的晒青架上,并用开筛的手法,根据日光(斜射)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在萎凋过程中并筛结合翻拌。操作要轻,以不损伤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分过多散发。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除日光外还可采用加温萎凋等方法。

03

做青: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即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种、萎凋程度和当时温湿度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而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即变,气候变即变,需要变则变,以此来塑造岩茶的特有风格和质量要求。

04

炒青与揉捻:岩茶炒青主要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三样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茶索更为美观。

05

烘焙:复揉叶经解散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水焙,各焙窑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完成水焙工序。下焙后过筛,置于筛中薄摊后,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在透晾并茶转色后,付初拣。剔除梗、片,再经巡茶者拣出成形不够好的茶条。拣完加焙炖火,在炖火后团包。团包后,还要最后复火,俗称坑火,以去纸中水分。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很明显的作用。炖火结束后,趁热装箱,对岩茶内含物质能起热处理的催化作用,以达到香气、滋味的提高。炖火过程的细致处理,为岩茶所独有,而为任何其它茶所不及。

9. 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10.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流程图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珍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产于武夷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等,岩茶中以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