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茶”字都是写为“荼”字的,后来是如何写为“茶”字的呢?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5-30 15:35   点击:100  编辑:苏蓉   手机版

展开全部


荼字在汉代时已经被人简写为茶字,但是荼作为正体字还是与茶并行存在的,一些正式的碑文文献之类还会写成荼字。后来唐朝的陆羽写《茶经》,采用了茶这个简写字,《茶经》的广泛流传使得茶字彻底取代了荼字。

最早的茶字是什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 “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陆 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望采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