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之路的时代价值(茶叶之路的发展)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1 08:33   点击:29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之路的发展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分四个贸易时期。

中国茶叶的早期输出外销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唐代,於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与论准备。

2. 茶叶之路的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

一、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

二、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三、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3. 茶叶之路的形成

万里茶道经过恰克图。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7省(自治区),经库伦(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4. 茶叶发展思路

六堡茶价格的变动虽然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但茶叶的品质依然是其价值的基础,价值提升了,价格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堡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原料、工艺、仓储以及陈化年份。前两者决定品质的基础,后两者决定品质转化的方向。

对于那些选用优质原料,经过成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如果后期能在良好的仓储环境下长期陈化,随着时间推移,茶叶品质将越来越好,价值也越来越高。

5. 茶叶之路的发展趋势

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6. 茶叶的发展战略

北方的游牧民族离不开中原的茶叶,这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决定的,

中国的游牧民族多集中于西北地区,其日常饮食基本上以牛羊肉为主,辅以青棵奶酪饮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牛羊肉是高热量不易消化食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茶叶有着不可忽视的药理作用。西北地区的人民多居住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上,气候干燥寒冷,通常容易发生机体缺氧症和低压症。而饮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的作用,可以防治因血压升高而引起的头痛、缺氧等症,亦可防治思睡倦怠、精神不适等低压症。游牧民族的脂肪食品较多,油腻不易消化,而马背上的民族不事生产,很少种植蔬菜,极度缺乏各种人体急需的维生素。而茶叶刚好可以解决这两大问题。茶叶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分解食物,去除油腻,有助于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维生素和氨基酸,正好弥补了西北地区饮食中蔬菜少的缺憾。

中国藏族有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这正是茶叶对西北游牧民族重要性的生动写照。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喜爱饮茶,曾在《论茶》一文中写道:“除烦去腻,不可缺茶”。古籍《滴露漫录》上说:“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热,非茶不解”。可见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认识到了茶叶巨大的药理价值。

由于茶叶对游牧民族的饮食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于是茶叶也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控制西北少数民族的战略武器。

北宋后期,宰相葵京立“茶引法”,设立专门管理茶叶的机构“茶马司”,商人经营茶叶必须到官方领“引”,凭“引”卖茶,运销数量和地点都有限制,政府则按“引”收税。而茶马司的职责主要掌管四川边茶与少效民族交换马匹事务。自此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开创性的以茶制边政策也为后世王朝所继承。

至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旧茶制度始行废止,并着意改善边茶生产条件,扩大边茶生产。满足西北各族人民需要,边民千年为茶所苦的现状才彻底得以改善。

7. 目前茶叶的发展

高扬“绿色、生态、高效”的茶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率先打造生态茶业大省,推动开展首批生态茶园认证,目前已有24家茶企进入首批生态茶园认定名单。不断加快良种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了26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为茶叶品牌唱响全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注重培育茶品牌,加快发展茶叶产业“三品一标”认证和保护,不断拓展和提升品牌市场价值。目前,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达29个,获得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茶叶产品9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举办各种茶叶会展为企业搭建展销与宣传平台,进一步提升好茶影响力,提高茶农收入,实现产业振兴。

8. 茶叶之路的发展历史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政府对它的维护和管理十分重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使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政时期,丝绸之路完全中断。

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以后,在其统治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丝绸之路曾几经中断,史称为丝路的“三通三绝”。123年,丝绸之路第三次复通以后,东汉政府对丝绸之路加强管理:修筑道路、大办屯田、设置邮亭、烽燧等,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

到隋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西方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在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对丝绸之路的贸易,由中原地区政府的支持、维护,而变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隋唐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水路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外交往中,水路交通已经达到能与丝路相媲美的地位。但是,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联系的一条陆路通道,仍然存在并发展着。

到南宋和元代初年,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当时,欧、亚许多国家有大量人口经西域进入中原,这时中西方的交往已经不是丝绸之路这一条交通线所能容纳得了。到元末明初,由于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欧洲、西亚许多国家、地区的联系,大部分通过水路。再加上元朝政权的崩溃,西域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使得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降低。以后,这条通道虽未中断,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9. 茶叶的发展方向

在清朝中后期,由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也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率和军事能力增强。

他们掠夺廉价的茶叶,用机器代替手工加工生产茶叶,使成本大幅度降低,冲击着中国的国内市场与中国的海外市场,使得茶叶的销量大幅度降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