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托物言志和咏物言志
1、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
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4、托物言理类:
简单地说此类咏物诗是通过具体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宋代理学兴盛的时代,此类作品不少。
2. 托物言志和咏物言志有何区别
咏物言志的诗在表达上的特点有:
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3.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3. 托物言志和咏物言志的区别
又称“托物言志”及“借物喻人”一说。
这里的“咏”是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的意思,“志”指作者的意愿、情怀。咏物言志法,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志(或某种理想,或某种愿望,或某种要求),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写作方法。
咏物言志的手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和赋比兴中的“兴”就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按照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言他物的目的就是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所咏之词是借助于他物展示出来的;而谈到文学的产生,古人说“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学写作的目的就是言志。
4. 托物言志咏物言志的作文
使至塞上_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轻车简从踏上迢迢征途,像蓬草:归雁一样过居延,入胡天,到萧关,赴前线。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大谟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塞北将士们为国守边的战斗精神。
5. 托物言志和咏物一样吗
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情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具体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发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扩展资料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6. 咏物言志与托物言志
1、《墨梅》 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扩展资料: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7. 托物言志咏物言志有什么区别
咏物寄情指的是寓情于物,借助于对客观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咏物寄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8.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吗
雪梅不是托物言志诗,雪梅其一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雪梅其二主要写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两首都是说理的诗,第一首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另外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第二首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写诗是这样,对待其他事情也应如此。
9. 托物言志和咏物言志哪个好
1、《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文学家李白
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2、《乌牙寺》—文学家李白
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不取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奔亡道中其五》—文学家李白
淼淼望湖水。
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
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
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
连声向我啼。
4、《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文学家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尔随汉将出门去,
剪虏若草收奇功。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10. 托物言志和咏物言志是一个意思吗
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亦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 驳论”。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抒情,是指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