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叫马帮茶(什么是马帮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8 20:17   点击:2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什么叫马帮茶

普洱茶在03年到05年,马帮骆茶分别进入北京,西安,广州之后,就开始有资金进场炒作,把价拉高后,大资金离场,套了好多藏家及商家,值到09年后,又有大资金入场,同时茶质也选用优质料,比06年前的口感好,炒作到现在

2. 什么是马帮茶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艰险的路,有些地段道路比较狭窄,马驮运着货物就无法通行,就得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背夫。

背夫,又称“背二哥”或”背子”。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筢子”和“墩拐子”,用来撑着茶包歇气,拐杖底部镶有铁杵,歇气之时深入硬土或石头,固定点位而不致打滑。因为负荷重,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拐子窝”。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木制的木架,用来架固茶包,称为“背架子”。除此之外,有时还要准备蓑衣和斗笠,遮蔽雨水和烈日,随手挂于茶包之上。绵延不绝于崇山峻岭和断壁悬崖之中的青石板路,清晰可见一个个的石窝子,讲述着艰辛的茶马之路。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着一位位背夫的艰难跋涉,从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后用牦牛皮再包装,分别沿南线、北线到达西藏。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待有平缓处,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会。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这些平凡的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这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们过险山,涉湍江,将川、藏地区息息相连。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

3. 马帮茶是什么意思

清)阮福著《普洱茶记》有雲:“普洱府将周边诸地所产的茶叶集中兴府地加工,各名族土司、头人为了便于统计和区分各茶山的茶叶,用当地的土著颜料将自己左手的掌纹印在茶厂的包装上。后用马帮运销兴蒙、康、藏各地,从此,普洱土司茶得名...普洱土司茶名扬天下,茶叶最醇,京师尤重之。”

滇·行吉土司普洱熟茶砖 大叶种古树粗枝大叶熟茶之巅——狂野 厚重 樟香 醇甜 红艳 润滑代名词,云普之真味,行吉土司。

4. 马帮茶的功效

       驼铃是挂在骆驼驮着的背囊上的铃铛,而且只有一只。只有在牵着驼队上路的时候,才会把驼铃挂在一串骆驼的最后一峰的背囊上。为的是能够知道骆驼是否有走失,驼队是否散了。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经过的都是崎岖险峻的山路,骡马间有一定距离,把铃铛挂在骡马的背囊上,起的是同样的作用。

5. 马帮茶属于什么茶

1、交易时约定俗成。

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茶饼用来上税。

2、马帮为便于统计取名。

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3、取谐音寓意取名。

古时“茶马古道”路途遥远,艰难险恶,运茶的人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七子饼”寓意与家人团员,思念妻子和孩子,所以也有这种说法“妻子饼”。

6. 马帮贡茶是什么茶

古代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最早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川藏的西南马市的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中原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修建茶马古道,从甘肃、河西走廊、沿长城下阴山,过陕西,渡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而以南从川藏、滇南深入南亚、泰国(历史上叫暹罗)等边疆地带,甚至发展到中亚、东非沿海。

而在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日渐成熟,它与西南地区古茶树文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不断发展,它至明清之后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和滇川的古茶树文化达到兴盛的高峰期。古茶树与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两者互为纽带,相互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树: 西南地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1.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茶马古道从西南边陲的川藏、滇桂地区到印度、尼泊尔、越南边境,茶马古道放射性地从四周延伸,然后辐射至中亚及西北陆上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原地区的王城为中心,茶叶、骆驼、马匹和商队为媒介,将中原的经济文化与西南、西域、中亚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相互影响。

用于商业的各式绿茶、发酵茶等、用于贵族及宫廷中的贡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叶……各种各样的西南古茶树及民族茶业、茶艺满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饮茶需求。

自隋文帝统一漠北、西南边疆后,由于北方人口开始陆续向江浙、西南地区迁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断提高,尤其制茶工艺,这为茶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两宋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在南方,而贵州四川一带因此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茶贸经济的中心。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种茶平原使得茶叶在长江下游远近闻名,云南的古茶树种植的覆盖面积已到澜沧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应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马古道在开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断在西南滇藏一带传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制茶的手工工厂最先在这里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国领先的工业技术促使滇藏、西南地区的茶商经济繁荣昌盛。

2.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滇藏贸易文化

西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性的茶马古道,川、贵地区的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完备齐全的道路基础建设工程、中原地区由于移民所带来的耕作技术、以及由于人口南迁和战争等因素从北方等地带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外,养蚕叶和采茶业等普及也促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农工业及经济商贸的发展。

盛产茶叶的滇南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日益成为古茶树文化的代表圈,这里是茶马古道区域的起始点。云南地区与川藏的古茶树成为滇藏茶叶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达乡的大茶树,这里出产有大批著名茶叶和传统贡茶,诸如云南普洱、茯砖茶、女儿环等。

在茶马古道、古居民茶叶种植区、茶贸重镇、伊斯兰教、佛教等古寺经文里,茶树文化在茶马古道延边区域的各个文学、宗教、中医药、传统日常饮食、商业经济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马帮”、“茶马驿站”、“古茶树”——滇藏茶树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早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被发现,茶在春秋鲁公时得以闻名。汉之后,随着茶叶和茶树的种植及马匹、丝绸、陶瓷与茶叶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古茶树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西南的茶叶在茶马古道的运输下走向中原。汉朝至唐宋时期,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隋唐时代社会民风较为开放,统治者注重国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宽松,随着乡村人口茶叶商贩的增多,市镇繁荣发展,以及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结合促进了西南地区茶叶贩运和茶业重镇、古茶树市坊村镇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对外进行商业活动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已经拥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茶马古道便已经萌芽,马帮和骆驼商队是茶叶运输的贸易载体,古茶树文化是维系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在滇藏周边茶树文化的优势发展区,中原陆路和河渠交通的发展和西南等地运河水渠的开凿促使西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更为便利,驿站及古道的建设缩短了西南区域的城乡之间的距离,各地贩卖茶叶的集市和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往来和物资交流得以加强。

而就在这茶马古道之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茶树。历史上,由于中原汉族政权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争不断,军队需要大量军费开支,而政府财政紧张使得朝廷支持茶马贸易的发展,因为茶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后,西南地区的黔茶树文化、川滇茶树产业、甘陕丝茶商贸迅速发展,十几万棵古茶树从茶马古道走上古代丝绸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西南古茶树文化的发展,也维持着这条茶马古道。

结语

中国古代的茶树文化和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见证与民族记号。

茶马古道起源和发展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与西南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商贸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树为文化符号,西南茶商、马商在向中原、南亚等地运送茶叶、特产品等过程中,在这个集民间、国际于一体的商贸通道上代代流传,使西南民族的茶马文化和茶树文化源远流长。

7. 马帮普洱茶介绍

市面上有很多形状各异的茶,沱茶,砖茶,饼茶,不过大家最常见的还是饼状的茶。说到饼状茶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每一饼茶的重量都是357克呢?这个数字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357克饼状普洱茶的缘由。

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纷争,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七子饼之名由此而来,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出口热销品种,畅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

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产销管理。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和万事兴。所以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

普洱茶早期时候,要远销边疆一带,主要依靠茶马古道和马帮运送出去,在此期间,一些常年行走于茶马古道的人家中已有妻女,但是为了生计,只能常年奔波于外,长路漫漫,路途险阻,甚是思念家中的妻女。

3+5+7=15,15这个数字在中国有着很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元宵节还是中秋节,都是当月的15。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于是把思想感情寄托在数字上,这些数字不再是冷冰冰的,反而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15这个数字代表着相聚,象征团圆,于是将普洱茶制作成357克,借此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说,3、5、7这三个数字都是阳数,阳为日,为火,阳数之合为25,这个数字是太阳的运行规律,在易经的天文历法中,取3、5、7为中阳,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许多传统文化依然受用于今,人们追寻的数字不只是字符,而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的一种崇敬,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茶道也亦然。

这三个数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3是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是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普洱茶的重量357克结合了龙阳之气、五行之力、天地人之精华,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融于普洱茶之中,缩小到茶文化来说,体现了茶道精神。

8. 马帮贡茶特点

不属于红茶,属于黑茶。

  首先它属于普洱茶,而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

9. 云南马帮茶是什么茶

丽人马帮普洱茶【特制生饼】云南七子饼是配合“2008年中国西部丽人马帮行文化活动组委会”限量发行出品,是精心选用优质春茶特别定制的纪念茶品,具有收藏价值的茗品,中国西部丽人马帮行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普洱茶在全国的知名度,通过西部马帮走马驼运贩茶历史场景的再现,推动了普洱茶在全国的认知和影响,形成涌遍全国的普洱茶品饮热潮,让云南这一特色产品走向全国普通百姓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10. 茶马古道马帮茶

是画师的接头人的父亲(即暗网茶马古道创始人),画师的接头人为了举报他父亲,被他父亲从楼顶推下去了。

《破云2吞海》淮上原著。

主角名字:吴雩,步重华

配角名字:严峫,江停,秦川,林炡,鲨鱼,廖刚,许祖新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

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

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 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

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