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泡茶用哪只手
这是传统等我敬茶礼数。
正常情况下,首先为客人准备一个干净的茶杯,并且要询问客人对于饮茶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以及口感轻重的爱好。
敬茶的时候茶杯要放在客人的右手前方,请人喝茶的时候用手端着茶托盘,并且使用双手送出茶,自己的手指不要碰到茶杯的边沿。
2. 泡茶哪只手注水
小罐茶在泡的适合需要选择沸水来冲泡,冲泡时需要使用温杯,之后投茶将沸水注入茶叶壶当中,控制冲泡的时间。
1、沸水:
新鲜的冷水注入煮水壶里煮沸。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新鲜的水包含了空气,可以将红茶的香气充分导引出来,而隔夜水、二度煮沸的水、保温瓶内的热水都不适合用来冲泡红茶。
2、温器:
将滚沸的开水注入茶壶和茶杯,提高茶壶和茶杯自身的温度,利于一会儿泡茶时香气的散发。注水方式以渐歇的方式最好,可以避免水温变化太大。
3、投茶:
如果要冲泡浓茶,每人用1茶匙(约2.5克的茶叶量)。但想要冲泡出好红茶,建议最好以2杯的红茶量(约5克)来冲泡成2杯,较能充分发挥出红茶香醇的原味,也能享受到续杯的乐趣。
4、泡茶:
将滚水注入盛有茶叶的壶里。一般在水沸腾之后约30秒,待水花形成一元硬币大小的圆形,此时是冲泡红茶最佳时机。
5、冲泡时间:
在专业的茶罐上会标有茶叶的浓度,可以根据浓度大小来决定冲泡时间的长短,浓度分为1∽4级,相应时间则是2分钟至3分半钟。
6、出汤:
将冲泡好的茶汤倒入喜爱的茶杯中,最好选择底浅杯口较宽的茶杯,这样能够让人充分享受到红茶的芳香,同时欣赏到它迷人的茶色。
小罐茶的功效比较多,还能够消炎杀菌。
3. 泡茶用哪只手好
茶艺师——一个专门泡茶的艺人。他们用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来诠释茶的品质、个性、风味及道。在此我们并不敢言道,道之境太高,我们还不及。茶道是每个茶艺人毕生的追求。茶艺人,知其茶性、茶理,尊重每款茶的个性和天赋。他们用艺术的手法去展现茶身本之韵美,茶本身就具有天地之精气神韵,再通过茶艺师运用艺术的手法将之展现给大家,就是大家所见的茶艺之美。
茶的风味,这是喝茶人最为看重的一点,香高、味长。但是每个爱茶人士对茶之风味定义都会不同,对好喝与不好喝的看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如果是一对一的冲泡,我相信多数有经验的茶艺师都能把握得好在冲泡过程中的手法运用。如果是三五人同喝一泡茶可能对茶艺师就是一种考验了,我想这种情况也只能取其中,大家都往中间走吧,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不代表专业性和职业性。
今天我们就关于冲泡茶叶时的手法做一点简单的分享,因为,我个人并不是取得职业认证的茶艺师。只是以一个爱喝的人来分享一下,虽然我也是咖啡师,但平时更多的时间是在喝茶嘛。可能我是调酒师中喝酒最少的那个。
同一款茶,在冲泡过程中,由于投茶量、水质、水温、气温、品饮对象乃至心情等等因素的变化,滋味时时改变(特别是老茶),这时高水准的茶艺师,就会随时改变各种冲泡手法和条件,以将最美的一口茶汤奉献给客人,也对得起历经千辛万苦到你手上的每一颗茶。
茶艺师的冲泡手法,是茶在作为饮品之前的最后一步,这最后一个变量,至关重要,这也是茶艺师的价值所在。茶艺师除了让人赏心悦目以外,会不会泡茶,其实才是根本。
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冲泡手法
几个基本原则:
1、刚的茶
用刚的手法,高注水,带入更多氧气,使茶的内含物质加速氧化。冲击茶叶,使其翻滚,逼出茶气,酣畅淋漓。
2、柔的茶
用柔的手法,低注水,沿壁定点或圈注冲泡,尽量不使茶叶翻滚磨擦,出汤轻柔,如怕惊醒梦中之人。
3、新茶
特别是毫多的新茶,用柔的冲泡手法,不然毫落混浊。新茶火气重,也需要柔的手法来中和。
4、老茶
洗茶时尽量用柔的手法,慢慢唤醒,正式冲泡时,可用刚的手法,激发老茶底气。
不同的客人,不同的冲泡手法。如果一泡茶开始冲泡,在不能换茶的情况下,要注意察言观色,看客人的反应。如果客人觉得偏苦涩了,可降低水温,用轻柔的手法,改变茶汤滋味,以适应客人。反之客人如果觉得不够霸气,你就要用刚的手法注水和出汤。毕竟茶要品饮者觉得好才是服务的关键(品鉴除外)。最高境界,随性而为。
4. 泡茶用哪只手拿盖碗
盖碗适合冲泡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花茶。另外,除了绿茶是最适合使用玻璃杯冲泡外,其他的茶类基本上都是适合用盖碗冲泡的。
一、盖碗的构造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二、盖碗的使用
1.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2.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
3.饮用时,手拿碗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4.在闽南一些地区常以盖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区通常用盖碗泡茶后就直接饮用。
5. 泡茶用哪只手比较好
1、炒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准备无油无水的铁锅,平时家中炒菜已经沾过油的锅是不能用来炒茶叶的,因为如果锅中有油脂残留,就会影响茶叶的质量。把锅放在火上,火开到最大,把锅加热到200度左右,再把准备好的茶叶放到锅中快速的翻炒。
2、新鲜茶叶入锅后能听到呲呲啦啦的声音,在翻炒过程中要让每一个茶叶都用高温煸炒一下,翻炒时可以用木制的锅铲,也可以在手上带上棉线的手套,用手快速翻动,这样炒出的茶叶口感才会好。
3、茶叶在锅中翻炒2-3分钟以后就要直接出锅,这时茶叶就会变软,而且茶香十分浓郁,出锅后的茶叶要尽快摊量,防止因高温把茶叶焖到变色。出锅以后的茶叶还要尽快用手揉捏,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中的汁液揉捏出来。
4、揉脸完成以后要让茶叶重新入过,这时铁锅的温度要控制在80-90度之间,然后把茶叶入锅慢慢翻炒,大约三四十分钟就能把茶叶炒干这时鲜嫩的茶叶就已经炒出锅以后降温就能用来泡水喝。
6. 泡茶用哪只手拿茶壶
侧把壶的使用方法是用食指中指圈住壶把,用拇指按住壶钮,也可以用拇指中指握紧圈把,无名指与小指借力顶住壶把,食指按住壶钮,将茶水缓缓倾倒出,用这种手法,注意不要把壶钮上的透气孔按住,否则会出水不畅。
手法比较适用于中大品的壶或是手娇小的人,执壶时,用拇指按住壶盖,防止壶盖掉落,不过注意添水时不要添太满,以免壶盖烫手。
7. 泡茶用手拿茶叶吗?
古法泡茶有以下方式:
1、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
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泡茶法
此法时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
8. 用茶水泡手有什么用
用脚揉茶是大岭山云雾茶:
揉茶是制茶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揉茶时需要揉捻有度
为保证发酵后茶叶条形整洁
在揉茶的过程中
除了用手揉之外
还有一种已有百年历史的绝活
——脚揉茶
而厚街本土种植的一款茶
同样延续着这古法制作
云雾缭绕,正是茶叶采摘时!
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叫做“清明茶”,这是新春的第一出茶,茶香味醇,是茶叶一年之中的佳品。
而厚街本土种植的云雾茶,同样需要在这个时节采摘。清明时节,李乐坤守着天气预报,等待着采茶的最好时机。清晨5点多,云雾缭绕,正是最好的采摘时期。
采摘茶叶时,需要按照“两叶一芯”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茶叶样子会比较好看,而且茶的质量会比较好。”茶农李乐坤说。
这片不到20亩的茶田,只有李乐坤和他丈母娘两个人一块打理。清明时节,是他们最忙的时期。
采摘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第二个步骤——杀青。在李乐坤茶田上方,有块硕大的石头,这块石头平整,是个天然的“晒茶场”。李乐坤将刚刚采摘的茶叶放在太阳底下晒软萎凋。
古法制茶
阳光充足的时候,茶叶晾晒两个小时即可进行第三个步骤——揉捻。
棉布袋裹住茶叶,山泉水洗净双脚,就可以开始揉捻茶叶了。
在揉捻过程中,需要利用技巧将茶叶踩软,踩出茶汁。力道需适宜,用力过猛,容易将茶叶踩碎,过柔,则不易踩出茶汁
这技能,李乐坤是在二十多年前,从一名制茶老师傅那里学来的。据了解,还有不少大迳社区、新围社区的村民自制茶叶时,依旧保留着这一制茶的传统。资料记载,自古以来,中国茶农是用脚揉茶。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的雅安长沙村村民,依旧保留着以脚揉茶的传统。
9. 泡茶用哪只手最好
用瓷器茶具泡茶的优点:
1.造型美观
用瓷器茶具泡茶,第一个优点就肯定是赏心悦目,如果是选用白瓷来泡茶,白瓷具有的独特的半透明度,对于观赏茶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环保健康
在瓷器茶具的整个烧制过程,长时间而且也非常高温,所以在瓷器茶具中不会发现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环保健康是用瓷器茶具泡茶的特点,而且不像其他的重金属茶具,还有可能释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3.不易渗污
瓷器茶具具有致密度高,不容易渗污的优点,加上瓷器茶具的质地是比较的坚硬,因此用瓷器茶具泡茶,如果及时清洗,或者是用优质的瓷器茶具泡茶,是不会那么容易有难以清洁的茶渍的,清洁茶具时很省心。
用瓷器茶具泡茶的缺点:
1.容易烫手
瓷器的导热性好,因此如果是用沸水泡茶,用手直接碰触瓷器茶具的表面,很容易会被烫伤,容易烫手是用瓷器茶具泡茶的缺点之一。
2.容易摔破
瓷器茶具是属于易碎品,如果是品质不好的瓷器茶具,在泡茶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忽热忽冷的情况,很有可能就会直接爆裂,平日也会因为瓷器的性质,很有可能就会摔破,保存瓷器茶具需要小心谨慎。
10. 泡茶手怎么放
1.茶具的摆放方法通常于茶具的摆放要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注重层次感,有线条的变化。
2.摆放茶具的过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尽量不要有遮挡。
3.如果有遮挡,则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摆放,将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视线的最前方。
4.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而茶具上的图案要正向客人,摆放整齐。
扩展知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功夫茶茶具
功夫茶茶具盖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闻香杯,茶杯, 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功夫茶具是最讲究的一种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 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具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与广东等地,随着后来慢慢传播到各地区。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以小壶为妙。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
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如今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道配件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的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5.茶夹:又称茶筷,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8.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动电炉。
10.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11.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2.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3.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精美茶具装点空间
对许多人来说,茶与咖啡不只是简单的解渴饮料,它更是生活中一个美丽的衔接。注重居室生活品位的人们,对咖啡杯和各种茶具的收藏也是另一种装点空间的方法。一般而言,杯器可因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款式。
如意大利的专用咖啡杯较为小巧,杯口亦较窄,这样才能留存浓醇的咖啡口感。而红茶杯的杯缘较宽,以使茶叶有舒展的空间,同时也能观赏茶叶舒展的美感。一般的咖啡杯容量约在200-230毫升之间,而欧美家庭用早餐的咖啡、牛奶杯,形如马克杯,容量较大些。
咖啡杯的内壁最好选择简单的淡色系,杯子才能映衬出咖啡的色泽。杯器的材质可分为陶及瓷,两者保温效果相差不多,市场上的骨瓷杯则含有动物的骨灰,保温效果极好,但一般家庭很少使用。
用杯器装点居室,不仅可将杯子单摆在餐桌、茶几上,成套地摆放在透明的橱柜里,或是几组不同的杯器结合使用,利用不同的色彩与质感对比,再搭配新鲜的水果,娇艳的鲜花、绚丽的台布,让你有个品茶、喝咖啡的好心情。
11. 双手泡茶叫什么
功夫茶的泡茶步骤
功夫茶的步骤可依茶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里以普洱茶为例,步骤有:
1、沸水温壶
将纯净水烧至沸腾,徐徐倒入紫砂壶中,注意冬天时要用温水先冲泡紫砂壶,避免温差过大引起的壶裂。烫壶后将茶漏、茶杯、茶宠统统用沸水烫一次。
2、加入茶饼
将普洱茶饼用茶刀分成均匀的小块,取2-3块加入烫好的茶壶,注意不要放太多,否则会出现泡不开或者太浓不适饮用的问题出现。
3、头茶洗茶
泡功夫茶的第一道茶水是不能饮用的,比如普洱,陈年普洱中会有一些灰尘、纸屑等杂质,因此需要进行洗茶。将已加入茶饼的紫砂壶注入沸水,盖好壶盖,端起慢慢顺时针摇晃,10-15秒后由茶漏过滤倒入公道杯。
4、养护茶宠
喜爱喝功夫茶的朋友都会选择几只美观的茶宠来增添喝茶的情趣,将公道杯中洗茶的茶水缓缓淋在紫砂壶和茶宠身上,喂养茶宠,温和茶壶。
5、首道闻香
将首道茶水倒入闻香杯,捧杯闻香。普洱茶的茶香味会让你完全放松,如临仙境。
6、泡茶品茶
以上五道工序都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品茶了。将沸水倒入紫砂壶,加盖泡制20秒,倒出后即可品尝第一道普洱茶,第一道喝完后,以后每道逐渐加长泡制的时间,一般饮用8-9次后换茶饼,继续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