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是丝绸之路
丝路文冠茶是采摘白银市文冠树嫩叶和嫩芽作为原材料,经由蒙药炮制工艺炮制而成的茶叶。丝路文冠茶是甘肃省白银市特产,也是富钾产品和保健茶饮。
丝路文冠出品的文冠茶含有的文冠果皂苷、黄酮和杨梅树皮苷等,具有显著地降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等功效;能加速尿酸排出,使沉积在骨关节部位的晶体状物质逐步的降解,让痛风症状消失。
2. 茶文化丝绸之路
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不仅有海上贸易路线,陆上传播的也非常远
要得“空”,则心必须“静”,皎然对此颇有感触:“静,并非如松风不动…谓之意中之静”。“静的要求在于心静而非物静,只有心静才能万物归于一心,才能悟空。皎然曾在太湖附近寻访陆羽,却未能遇到,心情惆怅之余看到姑苏城郊的绿水青山、鸿雁翩翩,于是便自我开解道:好友或许是去品茶了吧?还是去赏春泉了呢?或许,他正悠闲自得的在垂钓吧?诗中描述的“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翻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钧船”。景是幽静空旷的,而“春茗”、“春泉”、“悠悠钧船”又是禅的境界,于是,在空灵之中,读到了皎然对于陆羽的那份淳朴思念之情,更是赞扬了陆羽为人处世的淳朴、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正是佛家所赞颂的宗旨。
在清幽的自然环境和空灵的内心中,静心品悟,皎然终于体会到了“茶道”的意境,其所写的“三饮便得到”就很好的表达了茶道的精神:茶饮喝过之后,提神醒脑,只觉心中舒畅、如此之美妙;再饮便能洗涤内心繁杂,从而使自己拥有一颗空灵之心;三饮之后,心中烦闷便烟消云散,心胸开阔,体会出了茶中所蕴含的深刻佛法。茶道的意境与证悟诸法的境界是相通的,只有进入了无人、无我的状态,才能达到样和安静、万物空无的精神境界。
除了“静”、“空”外,还有“照”。“照”有观照之意,即时时刻刻都保持自省的状态。譬如当六根接触六尘时,难免会起妄念,此时在心中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就是观照。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需修行之人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世间万物。若明白了“照”的精神本能的作用,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进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中。香岩禅师就曾将这种内心境界形容为“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可他将“照”区分为“本来照”、“寂照”、“常照”,“本来照”即非主观作用的、本能的、自然之照,“寂照”是它的功用表现之一,真如佛性、禅心、道实际都是一个概念,真如就是如如,心境是平静的,一切的荣辱得失、是非厉害都烟消云散,的确是一种“万事休”的心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寂照并不是说把人的内心引向极端的死寂,禅的寂,是淡泊名利、解脱烦恼、枯淡闲寂之情,既不是对于神秘宗教的信仰,也不是对世间万物灭生灭死的感叹,而是对自然界、人生本质的感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是“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体验。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茶也如此,当一杯清茶入口之时,内心便瞬间清净下来,不执着于世间万物,不迷惑于一念感知。这这是修禅之人所谓的大死之后的大活!
随着“禅茶一味”之说的应运而生,饮茶之风逐渐在寺庙和民间推广开来,唐宋以来,茶叶已经成为商品在国内广泛流通,至宋代开始,已成为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路。一路为海路,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当时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起点,出口的主要是丝绸、瓷器、铜器和茶叶四大宗商品:在唐朝,日本著名最澄禅师来华学习禅法,将中国的茶籽带去了日本;1784年,美国“皇后号”商船抵达中国,以采购茶叶为主。至此而言,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许多外国国家都开始种植茶叶,并有了饮茶的习惯。
有海路则必然也由陆路,北经蒙古国传播至苏俄地区,西北经新疆传播至中亚、西亚以及东欧,与当时的“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中国茶叶以陆路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蒙古国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愈发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开始通过茶马交易的方式远销西亚、北亚以及欧洲各国,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将茶马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就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形容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景象
3. 丝绸之路关于茶的介绍
茶是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现代学者普遍同意是在1600年左右,也就是明代万历的下半叶。在这之前,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了篇游记,描述他在元朝中国的所见所闻,但这位自称曾到过杭州和福建、并在扬州当了三年官吏的波罗先生却对“茶”这中国特产只字不提。若说他大意遗漏了,这疏忽似乎太不合清理,难怪有专家提出质疑,说波罗也许未曾亲身踏足中土,他的游记,只是道听途说得来的资料。
葡萄人早在1535年到了澳门(也有说是1553年)。虽然他们没有染上喝茶的习惯,但起码注意到茶是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有个叫古鲁士的葡萄牙传教士,1556年到过广州,对当地人喝茶做过详细的描述。中国茶传至欧洲,功劳最大的是荷兰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1610年发出第一张购卖茶叶的订单。17世纪初正是欧洲航海家四处探险搜奇的时代,有关世界各地奇风异俗的游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意中为“茶”这异国产物作了义务宣传,茶便开始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在人们眼里不仅是上等、贵族的饮品,还具有医疗作用,这样,喝茶的习惯在荷兰、法国和英国生根植基,受欢迎的程度也日深一日。
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中国茶传入欧洲则在新航路开辟以后。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这是欧洲最早的有关茶的文献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从此,中国茶开始占领欧洲人的食谱。 妇女之友 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商品交流迅速发展,三大无酒精饮料类商品先后进入欧洲:1528年,西班牙人将可可输入到欧洲,荷兰人1610于年将茶输入到欧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将咖啡输入欧洲。 在所有饮品中,茶可谓真·妇女之友。首先酒精会使人昏昏沉沉,举止粗鲁,没有什么比酗酒的丈夫更让女性烦恼的了。而作为酒的替代品,茶却能提神醒脑,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点钟沏茶配上点心,和朋友们喝茶聊天——即 茶话会/下午茶,本身就是贵妇的发明。而茶馆和茶园更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场所。 无论酒馆还是咖啡馆,都是男人们消遣的地方,良家妇女不能去。但单身女子可以去茶馆会晤朋友,不会损伤名誉。到18世纪时,单是伦敦就有2000个茶馆,还有很多的茶园,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尔茶园就是典型代表。 茶园集英式园林、球场、茶室、音乐厅于一体,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园举办音乐会和舞会,是那个时代上流社会喜欢的会所。 从贵族到平民 一开始,茶叶是作为药物放在药店里出售的,主要用来治疗痛风、积食等富贵病。一开始欧洲的学者、医生、教士就饮茶是否有益这个问题争论不休。1625-1657年,整个荷兰还掀起了一场“饮茶大辩论”。最后因为法国大主教对茶叶的疗效背书,才结束了这场争论。不过参照欧洲长期以来的医疗水平,茶叶当然是比其它治疗方法(放血、切除不相干的器官什么的)要靠谱得多。 自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贸易,就开始实行价格垄断,茶价奇高。其实中国买到欧洲的茶叶价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课以重税,商家再随意加价,把茶叶变成一种非常昂贵的饮品。同一个时期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于是私运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轮运抵英国南岸。国内实际饮用量和官方统计的进口量差别非常。议会决定废除茶税。经过一个窗口期,英国的茶税从190%降到12.5%。此后英国茶叶正式进口量激增,饮茶人口和国家收入也大大增加。于是,17世纪初上流社会的奢享,在18世纪中期变成几乎所有英国家庭早餐的平民饮料。 茶(财)之路 中国茶对外的传播,海路和陆路并行。陆路沿丝铜之路向中亚、西亚、北亚、东欧传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欧、北欧传播。 从唐代开始,陆上的古丝绸之路同时也是茶之路。茶叶先从产茶地向长安集中,然后以新疆地区为中转站,经天山南北路通往东欧。而明、清时还开辟了一条经蒙古高原到达俄罗斯的茶叶之路。 海路则始于明清之际,从江西、浙江、福建茶区出发经宁波港、泉州港、广州港直接运往欧洲或先输往南洋诸国,再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从此,中国茶叶正式进军欧洲,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从中国茶开始销往欧洲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而茶叶出口最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工业大发展,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加上从印度转口的棉花以及鸦片,也才刚刚达到贸易平衡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和中国做生意的欧洲各国居然可以忍受贸易逆差?因为倒卖中国商品到其它国家的转口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超过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每年输入该掉的茶叶达4000万磅以上,转口数量很大,约占输入的35-50%, 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竟达到196%。1711年至1810年间,英国政府光是从茶叶上面就收到了7700万英镑的税,有记载1784年英国的茶税是190%。这么高的税也抵不过英国人民喝茶的热情。1793年,英国政府一年的茶税收入是60万英镑,到了1833年这个数字翻了五倍半,变成了330万英镑。 外国人怎样喝茶 英国 中国茶传入英国之前,英国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点钟起来都用啤酒来就着早饭吃。然后随时困了累了闲的没事干了,就喝酒玩。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茶水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类似,端给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柠檬。 俄国 俄国人煮茶不像中国人这样用泡的,他们是把茶叶和糖一起放进茶炊里,倒入开水,每个客人倒大半杯然后再加白开水接着煮。一边煮一边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 据说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搅梓后再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俄罗斯人在烧茶时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类的甜料,也常常会在茶里加入牛奶、柠檬,甚至果医和奶酪。甜茶还要伴着甜点吃。不过俄国地方冷,其实充当了正餐之余的加餐。 法国 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法国人是欧洲人里真正“会喝茶”的。法国人喜欢高品质的绿茶而不满足于袋泡茶,不少法国人也能分得清中国茶叶的不同种类。 他们也会像中国人一样不加奶和糖,只用开水泡清茶。法国人也有可能采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叶,放凉了做冷饮,类似于现在全球超市里售卖的加糖的瓶装茶。
资料: 中国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4. 茶叶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吗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分四个贸易时期。
中国茶叶的早期输出外销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唐代,於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与论准备。
5. 茶叶是丝绸之路发明的吗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那么“丝绸之路”这个说法难道自古以来就有吗?
其实不是,这个词最早是个德国人提出来的,后来翻译成英文,最终才成了中文的“丝绸之路”。
德意志处在丝绸之路的最西段,在19世纪的时候完成统一后,他们想恢复古代欧亚大商路,具体怎么做呢?据说是想修一条铁路,直接连接柏林和青岛,
然后就让一个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去考察具体怎么修,老李研究了一番,觉得就应该直接选择古代的商道,然后就去深入研究这条古代的商道,最后还出了本书——《中国》。
在书中,老李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6. 茶叶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传出去的有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西亚、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最初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称之为“丝绸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贸易的发展,后来除了输出中国的丝绸外,还输出了中国的瓷器、茶叶、铁器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由此路传过去的。
所以说,丝绸之路传出去的有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7. 茶叶丝绸之路的克数
20姆米真丝20mm厚。
一般我们买真丝面料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mm参数,其实mm是重量单位而不是厚度单位,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16mm=16m/m=16姆米=16mome。
姆米数的计算公式是:1平方米的克数/4.3056也就1姆米=4.3056克/平方米。如果是16姆米的面料,那么计算方法是16mm=16*4.3056=68.8克/平方米。
8. 茶叶丝绸之路的城市
万里茶路的起点为武夷山下梅村,全长达515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下梅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这是一条湮没已久的古代商路,是一段曾经辉煌的国际商业传奇。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道传遍世界各地的。
说到万里茶路的起源,不得不说到俄罗斯人对喝茶的爱好。俄罗斯人对喝茶的习俗要追溯三百多年前,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在遥远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17-18世纪,海路不畅通,丝绸之路不稳定,俄国对华贸易却因草原茶叶之路有了保障,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署,为武夷茶更好更快捷地运送到俄罗斯创造有利条件,南北两大家族晋商常家和下梅邹家在武夷山下梅共同打造财富神话。晋商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先经水路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在有南船北马之称的中原商业重镇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后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万里茶路大连通沙漠,最终抵达恰克图同俄罗斯商人进行国际交易。
9. 茶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有一种想穿过高山密林.幽幽而至.有一种味儿,通过时间甘泉绵绵留驻,昔归茶韵行走于一湖一盏之间,呈现出气象万千。
茶叶之路开辟时间要晚于丝绸之路,但是其经济意义.以及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17世纪的这条万里茶道.被誉为连同中俄两国商贸友谊,俄国人称其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10. 茶叶是丝绸之路发源地吗
经过。
在我国茶叶史册上,中国大地的圆点、陕西泾阳县与湖南安化县曾有着千百年来的交往史、情谊史、发展史。单说安化黑茶,源于当地,成就于泾阳,促使了我国黑茶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
西安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所说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延伸与补充,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路线,都可以堪称为古“丝绸之路”的姊妹道,从来都不能绕过长久治安的西安。
11. 为什么是丝绸之路而不是茶叶之路
中国四大发明,可谓声名远扬,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四大发明中有三大来源于丝绸。
首先,纸最早的出现就是,在制丝绵过程中的茸丝积淀在竹编的箔上形成的一层薄膜。熟悉或见过养蚕的人都知道,这只是蚕丝制作过程的一道工序。却无意带来纸的革命。
其次,印刷术的发明,却是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直接相关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之久。
最后说说指南针,古代叫司南。它是古人从发现地球磁体现象演化而来,说它与丝绸有直接关系,未免有点勉强。但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对指南针的实践与完善,却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