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广州十三行茶叶董事长(广州十三行商会会长)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4 00:52   点击:1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广州十三行商会会长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2.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3.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gǔ ㄍㄨˇ)(商人)。商旅。

4.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5. 中国朝代名:商代。

6.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8. 姓。

2. 广州十三行商会会长要多少钱

唐廷枢(1832年-1892年),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经商,涉及棉花和茶叶,后任职于轮船招商局总办。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自营的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上厂、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乡人(今广东珠海北岭村)。徐润和唐廷枢等人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他先后和华商、外商合创了上海地丰公司、宝源祥房产公司、业广房产公司等,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开办了仁济和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过开平煤矿、平泉铜矿等矿产,曾创办格致书院、仁济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选派中国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和创办同文书局。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开平煤矿粤局总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陈启沅(1834-1903),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南海区)西樵简村人。是我国近代的爱国华侨、民族企业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氏还开设永生号机米厂和杂货店,还举办多项公益事业,还开设寿世堂药材店,延医免费诊病施药,开办克勤义学,修筑乡路和水利等。1881年,继昌隆缫丝厂被迫停办,陈启沅将厂迁至澳门。

薛广森(1865-1943年) 字湛禧,号公奋。广东省顺德龙江美里坊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民族工业家。他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薛广森在清末经营缫丝机械维修业,民国初年创办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并兴办粤海航运、十多家机器碾米厂、缫丝厂,在广州创办东洲电筒厂及接办绵远纸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拒绝日伪商会的笼络,所办企业屡遭打击,终至破产。

唐廷桂(1828-1897),字建安,号茂枝,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学界习称之“唐廷植”,曾被推选为旧金山华商公所总董。回国后充任江海关首席翻译。1862年,协助胞弟唐廷枢编撰《英语集全》。1871年任天津怡和洋行买办。1873年,任上海怡和洋行总买办之职,直至去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1897年7月6日,唐廷桂在上海病逝。

莫仕扬 (1820-1879年),名维俊,号彦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生,广东香山(今珠海市金鼎镇会同村)人。莫仕扬出身望族,是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买办,也是莫氏买办家族的开创者。早年在广州经商,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1860年后赴香港经商。1870年任香港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后,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断输资纳官,光耀门庭,先后获诰授奉政大夫候选海边军民府加一级、诰赠朝议大夫、诰赠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晋赠资政大夫等。

莫干生,(1882-1958),字履贤,名应才,号干生,香港绅商,来自莫仕扬家族,祖籍广东珠海会同村,曾任太古洋行末任买办,莫干生在担任买办期间,透过太古糖业囤积居奇获得巨额利润。曾任东华医院和保良局总理,莫干生除了是香港大学终身校董外,也是九龙塘民生书院创办人之一,并曾慷慨捐助圣保罗男校、圣士提反书院和母校皇仁书院等校。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创办“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马应彪(1864~1944),汉族广府人,生于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1914年,在广州长堤建立先施粤行,并附设东亚大酒店,取得巨大成功。1921年,与蔡兴等创办了香港国民商业储蓄银行。1944年病逝于香港。马应彪一生扶贫倡教兴福利,还捐资建成“香山城世光女子高等小学”,兴办岐光医院、中山市平民医院,在华侨、港澳同胞中传为佳话。

3. 广州十三行的老板

很多人不知道十三行是做什么的,很多十三行附近的广州本地人也不知道十三行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那里每天人山人海。据有关数字显示,十三行每天正常的人流量在10万左右。这些人流来自时间各地,当然90%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广州十三行女装批发市场目前来说应该是有限的几个一批市场之一。全国90%的中高档女装来自这个市场。当然一批市场要求的单款的量就是很大的啦,一般的单个零售店主是很难拿到货的!十三行商圈附近住的都是常年打货的二级批发商,从这打货回去批给批发商或者零售店主!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十三行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一、单款的量要求大,价位低!(大部分都是工厂自供,少部分是下单生产,一手货源一手价格)

二、最早传播国内时尚元素。(十三行的老板大部分都有世界各地的买手买版选款)

三、上新款的速度。(正常换季时,十三行的新款每天达到5万款以上,其他时间最少也有3万款左右,要是包括档口内的款的话,十三行总体款式会达到100万款以上,然后以一个3万款左右的频率上新和下架)

4. 广州十三行商会会长及副会长

关于大澳名称的由来,原来还有一段民间的传说。

  

  大澳位于东平镇东南方,是当年广东大港之一,史称“六澳之首”。我国古代南“海上丝绸这路”从始发港广州至出口港徐闻,大澳是中途的一个必经的重要港口。

  

  大澳港水深池宽,水上交通方便。当年往广州、香港海上贸易的商埠。港内商贾云集,商务繁华,设有商会。

  

  明清大澳鼎盛时期,这里的店铺达数十间,热闹非常,繁华富庶的景象胜似都市。大澳当时名闻四方,与广州“十三行”并称“十三行尾”。

  

  大澳原来叫做小澳,据说后来是乾隆重皇帝改的名。传说当年乾隆重皇化名高天赐,与他的契仔周日清微服下江南,在一间客栈与来自广东的的捕快方魁相遇。那方魁不知眼前的是万岁低频,二两黄汤下肚后借着酒意,把家乡东平的小澳港大大吹嘘了一番。

  

  当方魁说到十三行尾时,随行的周日清甚感举,问道:何谓十三行尾?方魁其实对之所以谓的十三行尾也是一知半解,酒酣耳热之际便信口开河说:那是在阳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叫澳仔(当时小澳港也称澳仔)的小港口,你可别小看这么个名字,那可是一个好地方呀!

  

  一旁正竖起耳朵细听的乾隆皇甚感失望,随口说道,我还以为是一个什么繁华之地,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小港口而已。方魁接口道:兄台有所不知,这小澳港可历来是海上丝绸这路的必经这港,列为广东六澳之首,商贾云集,可是一片繁华啊,你不去看一看可真是可惜了。

  

  乾隆问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难道小澳港胜过苏杭?方魁哈哈一笑,兄台看来真是有所不知了,难道你没听说过“小澳赚钱小澳花,未到小澳莫归家”这句话吗?那小澳的繁华可想而知了。

  

  当晚乾隆皇在客栈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心里想:这小澳究竟有什么好,那方魁竟说可以苏杭?第二天,乾隆便带着周日清直奔小澳而去,决定一睹真面貌。

  

  一路奔波,到了小澳一看,只见它背山面海,绿树成荫,海水碧蓝,景象别致,港内帆船云集,岸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好一派江南的繁华富庶景象。乾隆皇赞道:果然是一个好地方呀,当下找了一间全澳位置最好的客栈“广客隆”放好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带上周日清在澳内到处游转,发现这小澳果真是十分繁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到了晚上,在酒楼里大啖海鲜,酒足饭饱之余,乾隆皇便考起周日清来了:清儿,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做十三行尾?周日清挠了挠头,答道:乾隆皇答道:你看看这澳内渔栏、杉木、桐油、盐店、造船、海味、绳缆、苏杭铺 、万生堂、酒米铺、饭店、客栈、日杂齐全,刚好是十三个行业,这就是十三行了。周日清问:那十三行尾又是什么意思?乾隆皇笑着指了指酒楼旁边:这尾嘛,就是指这些青楼岐院和赌坊了。乾隆皇说着说着不觉叹道:这分明是大澳嘛,为什么要叫小澳呢?

  

  “广客隆”客栈的老板是读书人出身。这几天来,见乾隆皇两人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知道不是一般客人,所以照顾得特别周到。一晚送水到客房时,请求乾隆皇留个墨宝。那乾隆皇正在兴头上,便一口答应:“好吧,你明天来拿。”那老板听了,连连道谢。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亲自来扫打房间时,发现两位客人早已离,探头一看,只见桌面上果然留下龙飞凤舞的“大澳”两字,再仔细一看那落款,不由得浑身打哆嗦,原来题字的是当今的皇帝老爷呀!当下连忙跪地谢恩。之后又连忙跑到当地衙门禀告,当地官员这才知道当今皇上曾亲自驾到,就在澳头建了个牌楼,上面镶上乾隆皇所题的 “大澳”两字。从此,当日的“小澳”便给御赐名成为“大澳”了。

5. 广州十三行创始人

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像。 “王老吉”由王泽邦创始在1828年(道光9年),这一年世界上没什么特别大事,玛嘎尔尼和亚美士德来访已是十几年前乃至更早的事,印象最深的就是托尔斯泰是在这一年诞生。 传说“王老吉”中药源是一位广西道土“不语山人”传给王泽帮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信仰,这似乎暗示“王老吉”完全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结晶,而不同于洪秀全受西洋传教士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我对洪秀全赴考时靠饮用“王老吉”救命的说法也不置可否。 比较有意思的是林则徐的故事。1839年,文忠公到广州来禁烟,患了风热感冒,随行医生也无良方。

文忠公听闻此间有一“王老吉”治风热有效,便微服来到十三行王泽帮药铺,仅一包感冒便愈,自此“王老吉”名头大起。且不说名人效应对品牌传播有如何影响,这里“鸦片”与“凉茶”形成有意思的对立:前者使人上瘾,毒害身体和心灵,还有“银荒兵弱”;后者良药苦口,难怪成为南粤居民的最爱。

在广州最早的凉茶铺旧址上,现在屹立的却是“新中国大厦”了。 下午4点,我站在靖远街新中国大厦前的阳光中,背后的车流仿佛很遥远。

我知道这里曾存在过“王老吉”最早的凉茶铺,1938年广州会战中毁于日本人的炮火。

这真令人神伤,日本人杀我民众,占我土地,又复绝我文化命脉。

我想起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在凇沪会战中毁于日本人之手时的悲愤和苍凉,老人对儿子张树年说“勿忘此仇”。国运家运如此,夫复何言? 新中国大厦巍然伫立,周边的人和车熙熙攘攘。

我小心翼翼地向几位路人问起,可否知道这里以前的历史,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不知道!我的反应,也是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我又来到人民南路,一家门面狭窄、装潢却极有岭南特色的“王老吉”凉茶铺,擦得铮亮的大铜壶前,几个垂髫之年的小孩围着服务员,一个稍大的孩子小手攥着一张10元币,用清亮的童音说话,广州白话我听不太懂,应该是“请”几位同伴喝七星茶吧,看着壶里面汨汨流出的黄褐色液体,小孩欢欣鼓舞。

此情此景,却又让我想到我们小时用难得的白糖泡茶喝时的那种快乐。 今天的凉茶铺仍然是“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毒祛暑湿”。 于我而言,认识广州与凉茶同步,因此五羊新城一条丁字路口上的“王老吉”凉茶铺,是我最爱去的一家。采访回来,在这里要上一杯癍痧或者外感平安茶,仔细看看门楣上“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毒祛暑湿”的字样,感觉上这与海外华人对联中最常用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传统文化的温暖。在广州,温暖中少不了清凉。 王老吉一直坐看云起 尊重广州务实和开放的传统,但却一直认为这座城市缺乏自我总结和言说的习惯。所以当羊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祁茂林对我谈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企业生存战略的关系时,不难想象我的惊愕。 在广州众多的老字号保健品中,“王老吉”配方是唯一得到《中国药典》认可的产品。从1828年问世起,其凉茶铺最多时还是在光绪4年(1878年),在广州市内达到100多家,但现在全省也只有的多家凉茶铺。原因很简单,现在基本上采取在药店上架销售的经营模式。

6. 广州市十三行商会

有东平大澳渔家文化村。

东平大澳渔村是一个古老的渔港,是中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这里渔村民风朴实,渔风郁郁,具有深厚的渔家文化特色,是广东省较为完整保存明原始渔家小屋风貌的渔村。昔日港口商贸繁盛,与广州的十三行相并列,史称十三行尾。

大澳渔村至今仍然保持古渔村风貌,遗迹众多,古色古香,为渔家民俗文化之珍品。有全国首家渔家民俗风情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渔民民居群、大 澳万人坟、海上日出、葛洲帆影、疍家棚居、 古商会旧址、海角琼楼、古炮楼等景点。

东平渔港,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是一个浅海渔港。

最大水深5.5米以上,可泊1万吨级货轮,同时还可以容纳3000艘船只,成为省内集规划及设施建设两者俱佳的先进典型,融停泊、避风、补给功能于一体的渔业后勤服务基地。

港边有东平大澳渔家文化村,村中有许多清代古建筑,是仿古爱好者和美食爱好者的好去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