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代茶叶筒(清代茶叶罐图片大全)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4 01:40   点击:6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清代茶叶罐图片大全

“紫砂挂釉器物结合了紫砂与瓷器两种工艺,凝聚了匠人与文人共同创作的智慧,其艺术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已开始被人们重视。”来自宜兴的紫砂收藏家朱银木激动地讲述着紫砂挂釉器物的独特魅力。

紫砂挂釉器物始于宋,盛于明清。上世纪50年代宜兴开办了陶业生产合作社时仿制了一批。宋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颜色单一,以酱釉为主。明代时紫砂挂釉器物多为豆青釉、月白釉、天蓝釉。清早期出现加彩挂釉紫砂。

“虽然有的宜兴紫砂壶挂了釉,但紫砂壶的底部是露胎的,不会把釉挂满。紫砂有透气性,不能全部封死。”朱银木指着手中明晚期的水呈说。这只水呈是白砂挂月白釉,古朴典雅,高十厘米,宽八厘米,精致小巧,拿在手中十分轻盈。它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光泽依旧。

一个巨型“大苹果”十分夺目,它是明晚期的一只紫砂冬瓜釉茶叶罐,名为“苹果尊”。在当时制作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器型是十分困难的,尤其从底部向上延伸的弧度要自然舒张。所挂之釉是采用原矿料调配而成,后世很难仿制。

宋朝时期紫砂挂釉器物的釉很薄,多采用过半挂,上面挂一半釉,底下露一半胎。到了明朝,挂的釉则更靠近底部。晚明时期的紫砂挂釉器物内基本不挂釉,无论是壶还是茶叶罐,都讲究保留紫砂透气的特质。紫砂挂釉器物一方面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加方便清洁护理。

清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更倾向于华丽。朱银木收藏的清中期四方倭角龙纹壶,艳丽多彩,尽显雍容华贵。壶身上的青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四爪的脚则说明这件器物在当时只有王公显贵才可使用。这类紫砂彩釉壶不惜工时、精工细作。为了使紫砂器绘上釉彩,需进行二次烧制,甚至三次,即使到了现在也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烧制。“这把壶虽然残缺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它是紫砂挂釉器物中难得的精品。”朱银木将这把龙纹提梁壶视若珍宝。

明清时,普通人家使用的紫砂挂釉器皿中,盘、碟、壶、罐最为常见。一只清代豆青釉高脚小果盘,做工考究,豆青釉均匀覆盖着白砂胎,盘底则有红绿相间的彩色花纹围成一圈。清代豆青釉四方茶叶罐,朴素庄重。四面雕刻窗花纹饰,仿佛茶叶放进去之后可以从这些“窗”中透出香气来……

2. 晚清茶叶罐图片

这是民窑的茶叶罐。清中期的,价格不会很高,2000元到4000元之间。

很漂亮的一对,建议好好收藏。祝贺你!

3. 清朝茶叶罐图片大全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一、陶土茶具

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二、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

3)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三、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四、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五、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六、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 民国茶叶罐图片片大全

子洋坛,也叫小洋坛,这个名字的起源是清末宜兴一带做的紫砂器或者紫砂胎瓷釉的一些容器的底款,专为出口日本、南洋等地。但后来,无论是否外销,在当地“子洋坛”成为了这种器型罐子的一个概称,一直到民国,很多这种罐子都做上了子洋坛字样。盖子是牛鼻孔的盖子。

类似的东西在民国时期在民间流转着很多,多用作摆饰、茶叶罐、泡药酒、甚至装杂物、淹咸菜。

5. 清朝时期的茶叶罐看图

紫砂罐目前来说,大部分是作为一种实用器皿来使用的,以实用价值为主。

罐子不比壶,茶壶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董紫砂罐也就清朝那会的,那时候都是零星的,不比现在大批量的走入市场。哎不扯那么多了直接说主题吧 您要闲着没事,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什么甘蔗呀豆腐呀还有什么其它玩意放锅里一起煮,本身就是玩么,说好听是静心养性。要是忙的话就别折腾那些了,洗洗擦擦充分晾干后就用。平时您也不可能像养壶那样去养罐子不是?壶您能不断的冲泡浇水来慢慢养,罐子只能放放茶叶,最多没事捧着把玩把玩吧。要实在讲究,那就先别放茶叶,先放茶几上当茶宠一样养个个把月再放茶叶,但茶水尽量别浇到里面啊,我怕后面放了不同茶叶会串味。像这种能让您养出来的罐子,基本可以确定是稍微好点罐子了,卖价怎么也得三五百吧。关于开罐这方面,还有两种罐子我得单独说说,一种就是那种带金属盖的罐子,那种罐子,尽量别煮,煮了盖子容易掉下来。另一个是贴花的罐子,不是手工泥绘的那种啊,是贴花的,那种也不能煮,煮了那个花就真的花了。。。

6. 清代茶叶罐图片大全集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纹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咸丰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清咸丰 粉彩八仙人物图双蝠耳瓶:圆口短颈,丰肩,肩饰双蝙蝠衔环耳,腹下渐收,圈足,器形新颖别致。瓶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一周,颈部及肩部以胭脂紫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间以绿彩连珠纹相隔,与腹部纹饰以变形回纹相隔,肩部以墨彩描金饰蝙蝠耳,腹部主题纹饰一面为福禄寿三星图,福星手持如意,面露微笑在侍女的陪伴下悠然自得,禄星手持书卷,寿星一手扶杖,一手捧寿桃,三星笑逐颜开,一小童双手持灵芝尽情玩耍。另一面绘八仙各自手持法器,齐聚一堂,空中仙鹤飞翔。整体寓意吉祥,色彩柔和典雅。底部松石绿地上书红彩“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咸丰一朝在位短暂,所烧官窑器更为稀少,粉彩瓷的烧造工艺,色彩运用虽已不及雍、干粉彩,但此件粉彩瓶绘工精湛,保存完好,尤显弥足珍贵。

清咸丰 仿官釉八卦瓶:咸丰朝为清代官窑瓷器史上,生产数量和品种最为稀少的时期。据《清文件》记载,咸丰帝即位后削减官窑瓷器生产数量和品种,前期仅生产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品种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仅有十二件,故咸丰官窑器物历来即被视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称“四方八卦瓶”,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质肥厚,开片自然交错,形如冰裂。器底书青花“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款字清秀工整。

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主题纹饰以青花绘芭蕉洞石、翠竹栏杆,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 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绘竹石芭蕉园景图的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咸丰官窑瓷器存世较少,此瓶造型优美,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秀丽,工艺不逊于前朝。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渐收,方足。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瓶颈与瓶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吉祥寓意纹样。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署矾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这样的方瓶成对制作,应当为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厚德堂藏品鉴赏:清咸丰款锦地开光粉彩仙女图长颈瓶,高48cm。

7. 大清乾隆年制茶叶罐图片

第一名:成化鸡缸杯

成交价:2.8124亿港元(约2.326亿元人民币)

鸡缸杯烧制于明成化年间,敞口收底,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隐曲。

第二名:顾景舟松鼠葡萄

成交价:9200万元人民币

第三名:北宋 汝窑天青釉茶盏

成交价:5635万港元(约4662万人民币

第四名:陈鸣远 传香壶

成交价:3450万元人民币第五名:清乾隆 粉青釉菊瓣壶连盖

成交价:2990万元人民币·

第六名:清雍正 蓝釉堆白鱼藻纹盉式盖碗第七名:清乾隆 白玉雕八吉祥纹盖碗连碧玉座·

第八名:建窑兔毫茶盏

第九名:清雍正 粉青釉茶叶罐

第十名:宋 影青花口茶盏与盏托

8. 清代茶叶罐图片大全及价格

这句话出自陆羽《茶经》一:茶之源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主要讲的茶的不同名称和称为,以及不同地域对茶的叫法.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茶的科属,是归在山茶科;它的外观、叶形呢,有常看到的椭圆形,也有松针那样的针形;它经过焙制后则为茶叶。其实,茶叶焙制的方法出现得较晚,最早我们的先民是把茶叶摘下来生吃,然后是拿来煮汤,再后拿来蒸,蒸青茶,最后才出现炒青茶。

第二个字特别少见:“槚”,是茶的别名。《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大家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把它煮成菜汤那样。

这里教大家认一个字,“荼毒生灵”的荼字,大家都会读。荼是一种苦菜,味道很苦的野菜,由此引申,凡是让我们很难过的,就是荼毒。我们今天看到有些茶楼里面“茶”写成“荼”字,荼是茶的古字,还得读茶音。宋代杨万里说:“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茶的苦味还没喝完,即回苦为甘,觉得滋味太美了。这话很形象地讲述了茶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清代顾炎武也曾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槚作为茶的别名,最早的茶叶罐就叫做槚笥(sì)。在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有槚笥,说明在汉代就有专门存放茶叶的器具。

再看“蔎”,这也是茶的别名。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不知道四川人今天是不是还有将茶读作蔎的。

我们再看“茗”字,大家经常在看到茶字的同时看到这个字。那么到底“茗茶”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说茗就是茶,茶就是茗,写什么茗茶不是多余吗?不过这在文法里是说得通的,因为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

最后一个字,“荈”。这是一个现在基本上不再用的字。我有一位在西安的朋友,喜欢茶,也喜欢写诗,基本上每一首诗里都会写到喝茶的事情。因为“茶”在音律里面是读平声的,要用到仄声字的时候,用“茶”就不行了,“茗”也不行,他就喜欢用这个荈字。宋代王安石《答冲卿》诗“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句,也是用这个字。荈一般指晚采的老茶。总之,槚,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茶。

9. 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茶叶罐图片

1.作炊器的鼎、罐、甑

2.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

3.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

4.(用更早的陶器)作古董

5.装饰品

众所周知,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是享誉世界。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至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但是,这份功劳与荣誉并不能独属康熙一人,在康熙的获奖感言当中,必定要感谢他的爸爸——顺治。

清代顺治朝历时仅十八年。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在战乱影响下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景德镇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

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

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清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背后承载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其中的出众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再看我公司征集到的这件清顺治青花小罐,为清顺治民窑作品,当时的用途应是用来装茶叶的茶叶罐,也可以作为装中药丸的药罐。

此罐直口,短颈,溜肩,腹下渐收,矮圈足,盖帽完整,底无款,器形秀丽灵巧。罐内外周身施满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