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和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主要原因。概括而言,茶本身特性是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佛教禅宗重茶让茶文化得以确立,皇室朝廷崇茶为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贵族士人扬茶让茶文化得以推广,文人墨客誉茶让茶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而唐朝经济制度变革则让茶文化的发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唐代茶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了较大改进。唐代饮茶蔚然成风,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为改善茶叶舍涩味,开始加人薄荷、盐、红枣调味。
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饮茶由唐以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这一变化应 归功于“茶圣”陆羽。陆羽和他的《茶经》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 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 境界。《茶经》并非只是述茶,还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 中,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 度。
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茶经》的问世是唐代茶文化形 成的标志。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 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 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 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
三、茶文化的萌茅时期是什么时候?
茶由药用、菜食而发展到喝饮是在秦汉。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里说:“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饮。”古代有关茶的文献,到汉代已见增多。除了记述茶的药用功效之外,已有把茶当作饮品的记载。大约作于东汉的《桐君录》说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又巴东别有真茗,煎饮令人不眠……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笔辈。”茶叶在汉代已经逐步推广为饮品,还有一则重要的文献可以佐证,就是西汉王褒《僮约》(汉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作),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两处提到茶。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四川一带种茶、饮茶已日趋普遍,在官吏富有之家,茶已成为日常饮品,而且茶已商品化。
依山傍水的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早在2000年以前已经似一个闻名的茶叶贸易市场了。还有,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一个写《凡将篇》,一个作《方言》,分别从药物和文学语言角度记述了茶。西汉的吴理真,公元前53年在四川雅安蒙顶山手植茶树。《天下大蒙山》碑有记:“祖师吴姓,法理真。
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表岭来,随携灵茗之种。”吴理真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工植茶第一人。汉时,江南饮茶也已相当普遍,虽然见之于文献的记载不多,但浙江湖州在一汉代墓葬中出土过一只瓷瓮,瓮颈部有一“茶”字,说明这是一件藏茶叶的专用器具,这很值得作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