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石老寨普洱茶(石头老寨普洱)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23 21:48   点击:29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石头老寨普洱

“班章”二字源自傣语:“巴渣”,意为:“一条鱼”。汉语音译为:“班章”

 

俗话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班章即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班章村委会下辖的老班章、新班章两个村寨所产的云南普洱茶。

 

地理上的区别

在行政区划上,老班章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管辖。朗山布朗族乡下辖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五个自然村落,地理位置上,老班章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分别距离布朗山乡政府约35公里、勐海县城约60公里、景洪市约100公里。自分界处,有两条道路可通往外面,一条是往新班章方向,经布朗山乡政府到勐混,行程约80公里;另一条途经广别老寨、广别新寨到勐海,行程约30公里。2010年,政府为老班章开通了从班盆经贺开到勐混镇的新路。

 

油腻中年男人最爱

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种类之一,其名称是根据其产地名称得来。其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受到很大多“油腻中年男人”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老班章有“一泡一克金”的说法,没有几个“屌丝”能喝的起,而且屌丝们多数爱喝咖啡,懂的品茗的很少。还有第二点,“老班章”号称茶王,讲究所谓的茶气,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其特点是老班章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因此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很少有其他茶区的茶有如此壮的条索、芽头的,油腻中年男人就是喜好这口茶气!

 

老班章、班章、新班章?

不了解普洱茶的您一定知道班章茶有新老之分,那么老班章和班章有什么区别?班章茶有老新之分。新班章是1988年后,勐海茶厂在班章建设茶叶基地之后生产的茶品。从2001年起,市场上出现了勐海班章茶。

 

班章是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班章村委会的简称,下辖六个寨子三个民族。此地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

2. 石头山普洱

肾结石患者如果想要喝茶的话,其实像红茶绿茶都没有问题,还有菊花茶,茉莉花茶,普洱茶,银耳茶都可以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肾结石患者需要排石的药物来治疗,比较常规的就是金钱草或者是排石颗粒,还有就是通过体外碎石的手段去治疗。

3. 阿克老寨普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西双版纳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一说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二说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女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瑶族自称“尤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靛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纳龙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皆穿长裤。据寨中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小组长吴桂才介绍,听老人说2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入勐腊,相继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时间后,迁入尚勇边境沿线,后有部分苗族迁往老挝,部分逐渐搬迁到现址。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双版纳州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勐海县回傣主要由滇西迁入,州内其余回族主要来自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佤族自称“佤”。据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寨44岁的岩很说,祖上是从澜沧、西盟迁来的。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72岁的达翁老人说,佤族是两兄弟由勐养班上领着来到勐海的,曾在离现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过“拥红”大寨,人口达到150户,因寨子遭瘟疫,人们四处分散,后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3 个寨子的佤族来源不一。据寨中66岁的魏成忠老人说,他的祖辈是从泰国来的,他祖爷爷那代就来了,当时来了三家。65岁的陈老二说他的爷爷那一代就过来了,是从澜沧逃难来的。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这里时,这里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曼养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来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称作“浓岛”。魏成忠还明确地说,佤族到这里已有288年的时间,并在经书里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据曼里寨60岁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岁的波玉香介绍,听老人说壮族是200多年前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一支进入老挝乌德县,一支迁到勐养。后因战乱,老挝境内的一些壮族迁到勐腊境内建立了曼里寨,之后勐养的壮族也迁到曼里寨。三年后,从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两任叭雅后,西双版纳解放了,到现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蚌寨分出约60年后,从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有15个边境乡镇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跨境而居,彝族、瑶族、苗族、壮族与老挝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跨境而居。  四、西双版纳州已确定归属的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的情况  (一)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  1、曼咪人  曼咪人过去自称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戈龙村委会的小曼咪、大曼咪、江头、曼迈村委会曼咪寨,共219户904人。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一样,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2、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忽”, 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 ,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二)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  1、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寨,约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阿克人住房为杆栏式,语言与哈尼语相似,能与哈尼族进行交流。男子服饰也与哈尼族相似,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妇女上穿无领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辫缝在上面。下着自制青布长裙(勐腊的也穿长裤),上半截织有红、白、绿各色横条花纹,小腿缠有花纹装饰的护腿布。阿克人12月过“窝托节”(舂粑粑节)、2月过“耶列节”(汤圆节),有上新房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后,我州阿克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2、补过人  补过人集中居住在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委会的曼帕村、补过村、曼龙代村委会曼回村、勐捧镇温泉村委会南泥小组,共有181户883人,其中曼帕村74户373人,补过村58户267人,曼回村15户61人,南泥小组34户182人。补过人自称“龙比”,补过是傣族对龙比的称呼。补过人的住房为杆栏式,妇女穿傣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为僧。补过人无文字,学习傣文书写佛经,男子也纹身,与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补过男子名字为岩××。女子名字为玉××,结婚后男子叫波××,女子叫咪××。1990年后,我州补过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3、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汉族对出说的称呼,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门、过新米节。过去行父子联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族名字、傣族名字。一个排角人一般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现我州排角人归为哈尼族。  五、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情况  我州未识别民族有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人口4236人。  (一)克木人  克木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自称克木、克米,又因来源不同分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腊县,两县共有18个寨子2897人。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镇曼迈村委会的曼罗金、曼香班、曼回龙,嘎洒镇曼达村委会的曼播南嘎1队、2队、3队,6个寨子共有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服饰和住房与傣族一样,信仰佛教,使用傣文,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也出家当和尚,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勐腊县有12个克木人寨子,即勐腊镇南亮村委会的曼岗村,勐捧镇曼种村委会的曼种、回结、回伞,勐满镇勐满村委会的曼暖远、曼赛村委会的曼蚌索,尚勇镇尚岗村委会的南西、王四龙,曼庄村委会的东阳、南欠,勐伴镇会落村委会的克米寨,勐腊县热作实业公司的曼迈,共有人口2208人。  勐腊县克木人分为克木、克米。克木为西双版纳土著,历史悠久,曾在勐腊尚勇广补法(天峰山)一带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现东南亚一带。后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统治,部分迁入老挝。克米仅有南欠、克米两个寨子,大约在1939年从老挝迁入。传说克木、克米曾是兄弟,因打猎分配不均而反目分开。  勐腊县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克米能听懂克木的语言,但克木听不懂克米的语言。克木人住房为干栏式建筑,妇女着傣装,男子着汉装。  克木人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主要节日有丰收节、新米节和祭花节。克米人的节日有新米节、红花节和“跌木龙节”。  (二)老品人  老品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老品寨,全寨共52户233人。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  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三)八甲人  八甲人为我州未识别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少部份散居在机关单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称“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4. 石头老寨普洱茶怎么样

茶饼大多数都是普洱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普洱茶最大的特点就是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特别是各个知名山头的春茶茶青加工的茶饼,比如老班章、冰岛老寨、曼松、邦崴山、倚邦,蛮砖和老曼峨等,存储的时间越长,后期转化效果越好,口感综合协调度也会越来越好,收藏价值会逐步增高。

5. 普洱小石头

石头茶:

黑色像小石子一样的茶,这也被称之为是石头茶,它的外形和石头是很相似的,它属于普洱茶,口感很不错。石头茶的起源:据说云南白族人制作石头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前,黑色像小石子一样的茶,这也被称之为是石头茶,它的外形和石头是很相似的,它属于普洱茶,口感很不错。

碎银子本质上也是老茶头的一种,但更为精细,可以说是由老茶头进化而来的。由于外形坚实黑亮,犹如一颗颗小石头,同时,又借用了在古代茶马古道上可以代替银两交易的散碎茶,故名“碎银子”。

从外形来看,两种茶很相似,而且石头茶和碎银子同是普洱熟茶,但石头茶是专业经过添加中草药加工制成,碎银子是普洱熟茶渥堆时产生的茶疙瘩。

6. 石头新寨普洱茶怎么样

广别老寨自然村隶属于勐混镇曼蚌村委会,地处山区。位于勐混镇东面。布朗山系普洱茶口感上普遍偏重,苦显涩弱,以“苦”而霸气著称,属于阳刚型。但广别老寨所产的普洱茶却是其中的例外,广别茶的滋味清爽偏甜,有一种近似甘蔗的淡淡清甜,属于口感相对柔和的甜系类型。因此有茶友称广别为布朗山系中的“妖茶”。

广别老寨古树茶特点

  

布朗山作为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天然、绿色的生态茶特点备受茶友的喜爱,众多普洱茶商正是看准了布朗山的优质自然与生态条件,汲取其精华,才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

  

广别老寨地里位置虽说属于布朗山系,但是在茶友界得以称之为妖茶,是指它香甜的滋味,丰富多变的口感;布朗系的茶口感偏重,而广别例外,广别老寨的茶汤色蜜黄透亮,是属于香甜类型,第3泡以后回甘不断,是一款香甜味比较强的茶叶,回甘生津效果绝佳,但气韵很足,饱满度也非常好,是生茶中值得一品的好茶。

  

重点是它的醇甘甜润,是可以渗透到舌底、舌面,满口滋润,过喉不挂不疑,入胃温和不寒,令喝茶人彻底享受到满足与喜悦。洗茶后冲泡入口,喝下去后空腔上下清凉感非常强,水不显厚,感觉比较甘醇。

  

后面几道,口腔感非常干净清爽,然后起甘甜,这个甜让人觉得非常舒服。香气沉致。总得来说是一款不错的茶,“清爽甘甜,舒缓匀致”。叶底感觉厚实饱满。

7. 石头老寨普洱茶

“冰岛”是由石雨益昌号创始人陈林生先生亲自去到勐库冰岛村中,走访茶山中的每户茶农,收集冰岛村:地界、糯伍、坝歪、南迫、冰岛的稀有原生古树茶原料,其鲜叶均采摘自树龄相仿的古树茶上生长位置相似、阳光照射范围一致的小片嫩叶,于明前雨后的清晨赶在雾褪去之前将鲜叶采摘,茶农们相信,唯有此刻初醒的鲜叶,才蕴藏着自然界最纯粹的精华和能量,这样的茶品质最好,而在露水消失之后,将不再采摘鲜叶,因此每一片鲜叶都弥足珍贵!

冰岛茶被追捧,向来是因为它的甘韵鲜爽和浓郁高昂的香气,冰岛具有独特的山韵,水质细滑。而“冰岛”选用的茶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冰岛茶区的深山野涧之中,人工的痕迹从未抵达于此,这里的茶树千百年来都沐浴着纯净的阳光雨露,吸收的是纯生的自然精华,内质丰富,其山野之韵浓郁,饱满富足,堪称是冰岛茶中的不世之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