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臭豆腐这道小吃的起源是什么呢?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5-23 05:13   点击:164  编辑:仲以   手机版

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但因交通不便,盘缠也没有了,便想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可是距下科试期甚远,就只好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的家庭原本就不富有,他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和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工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可是,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他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想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用一口小缸,加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这事忘了。到了秋天,‘王致和’又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打开缸盖子,一股臭气扑鼻而出,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将其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后来‘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做起臭豆腐来。这东西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渐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自产自销,批零兼营。康熙十七年,‘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经多次改进,逐渐创造了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好,名声便高。到了清朝末叶,它便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了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便取名为“青方”。

青州府有赵生、田生二人,相交甚笃,互为知己。两人俱有怀民济物、兴国安邦的志向,十载寒窗奋发苦读,终于学业有成,遂相约共赴京师博取功名。赵生出身官宦之家,仆从众多,骑马行船不出一月即赶到京师。那田生却因家境贫寒,付不起昂贵的盘缠,只能自己背上书箱徒步赶考,一路迁延磨难,足足耗了一个半月工夫。赶到京师之时,科考已经结束。但见那同窗好友赵生,已然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而自己满腹经纶,竟然无从施展。一时间郁愤交加,悲怆难捺。但纵有再多无奈,田生也只能收拾行囊,只身回乡。想起挚友春风得意,而自己却是飘零沦落,田生一路上寝食难安。而田生的青州老家里,早就盼得望眼欲穿。两人倾尽家里所能,备好一桌酒菜,等着田生归来团聚。田生到家后,见此情形更觉无颜以对。一言不发,三天间茶饭不思水米不进。时节正是秋天,满桌的酒菜已然发了霉。田母心疼儿子,但家里实在找不出东西来帮田生补身子了。于是贤良聪慧的田氏,就将一份轻微变质的豆腐,用几种作料重新腌过,油炸之后端来给田生吃。田生吃过后,一时间若有所思。他暗忖,这豆腐看似已经腐败无用,但重新加工之后,居然成了此等美味,正是应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啊!第二日,他精神陡涨,心情大好起来,原来这田生在因缘际会之下,居然从中一盘臭豆腐中,彻悟到了“福祸相依、阴阳相生”的人生至理。从此,他弃文从商,挈妇将雏赶赴临清京杭大运河,从事漕运贸易。十年之后,竟然富甲一方。晚年后,田生每每训诫子孙,都引用臭豆腐的典故。而这臭豆腐的做法也不胫而走,居然被当地人当成了一种风味小吃。此地通衢南北,连贯东西,吃臭豆腐的人多了,各家都按自己的口味制作,可谓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后世竟然造就了“临清臭豆腐”这一名吃。且说那钦点状元的赵生,因为秉性刚直,得罪了朝中佞臣,晚年后被削职还乡。作为早年挚友,田生率子嗣去探望他。赵状元闻听田生这几十年的辛苦坎坷之后,大为触动。他说:“当初我兄弟二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正道。且不知入仕为官空谈妄议,亦难救苍生,拯黎民。似尊兄这般踏实为人实业兴邦,或许才是正道。”二人相拥恸哭许久 。田生请赵状元为臭豆腐立个名号。郑重说道:“北方金人为祸,而火能克金;四方豺虎并起,而龙为尊。我看你这臭豆腐,莫如叫火龙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