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洗净晾干;
2,用刀在果蒂稍下割下一片(果皮盖);
3,用钳子将果肉钳出来;
4,洗干净晾干;
5,放入散装特级普洱茶叶(不能用压成茶饼的);
6,压实后,盖上果皮盖子
7,放进恒温烘箱烘干
8,用食品包装薄膜密封后保存,保存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有谁告诉我花鼓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啊?急!!!!!!!!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多是以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改编的。 花鼓戏在清末曾被禁演。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部分老艺人组建民爱花鼓戏小组,共12人。1959年12月,桐乡县文教局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有人员 30人。此后剧团屡有变更,或停或演,演员也有改行的,有回到农村的。1980年春,部分花鼓戏老艺人自愿结合组成民间性质的桐乡花鼓戏剧团,在农闲时节演出于桐乡、海宁、余杭、德清等地。1988年5月,受现代娱乐形式冲击,剧团停止演出。 今天,在乌镇修真观戏台演出的部分花鼓戏艺人就是当时“桐乡花鼓戏剧团”的艺人。游客在游完古街和老屋之后,不妨驻足感受一下花鼓戏的魅力。
开门七事的由来。
民间统称居家饮食主要的必需品为“开门七事”。
最早提出此说的人为元代剧作家武汉臣,其作品《玉壶春》第一折词称:“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后广为民众所习用。相传明代唐伯虎曾戏作《除夕口占》诗云:“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末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诉说了大年之夜清贫凄楚的状况,但诗人的洒脱性格同时也跃然纸上。皖南民间有才女曾讽刺丈夫纳妾诗道:
“恭喜郎君又有她,奴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其诗妙在七件事只交了六件,惟独留下一“醋”字不提,其意已在不言中。民国年间,安庆有位老教师苦于薪水不多,物价飞涨的时运,即景作七事诗云:“开门七件愁煞她,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在三味不需买,肚中尽是苦酸辣”。辛酸之言,尽在“七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