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梦华录》要是设定在平行世界,我就能安心接受了。
点茶,更通俗的说法叫“分茶”,又号称“水丹青”。咱也不知道电视剧为什么用了最不知名的说法,估计是因为不懂,可能打哪抄来的资料,导致具体操作离了个大谱,没眼看。
电视剧演的那个分茶的情节,那就是纯粹胡来,都是假的。
为什么“点茶”这个说法不出名?因为它指的是沏茶方式,而非那个花里胡哨的拉花。
分茶不是咖啡拉花。电视里那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点传统文化不作践个罄尽不罢休吗?宋代流行玩分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里说“矮低斜行闲作草,暗窗分乳戏分茶”,为什么能玩出分茶花样来?因为宋代那时候的茶是龙凤团饼。
电视剧里的,那个就不是龙凤团饼,电视剧里那玩意在我们村叫“油茶面”。
龙凤团饼为什么能拉花?因为那玩意本身就有图案的痕迹。分茶的人,是按照茶饼上的痕迹慢慢调整,用点茶法来沏茶,茶一点点膨胀,以茶饼原有的图案为基础,摆弄出图画来。
如果茶饼上图案痕迹像卤煮,这边分茶再厉害顶多也就画出炖吊子来,不可能画出一鸭架子熬白菜来。
前几天,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是非遗传承人,然后在那拿油茶面拉花。这花活也就蒙外行,都是假的。
——那么,宋以后分茶逐渐消失,也是由于后世都喝炒青散茶了,饮用方法随之而改,沏茶时不再用点茶法,改成了沸水冲泡茶,这叫泡茶法。方法变了,分茶也消失了。
分茶,是宋代上流社会玩的游戏,小茶坊就不应该出现。
这就好像,哪个小老百姓哼歌会哼大内祭天的古乐呀?那正常吗?
古代养生饮品有的是,这种茶却是最不受普通百姓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贵。
老百姓平时喝什么?你看《清明上河图》里那个“香饮子”,另一个叫法叫“熟水”。南宋民俗学家陈元靓著有一部《事林广记》,里边就收录了很多熟谁,什么香花熟水、沉香熟水、紫苏熟水、豆蔻熟水,一堆。
再者是花果饮料,也是《事林广记》里写的,干木瓜汤、水芝汤、莲实汤、无尘汤、荔枝汤、木犀汤、橙汤、香苏汤、乌梅汤,叫“凡四时之内所开之花,嗅之香、尝之甘者,皆可依法为之”,将花果拿过来晒干、磨粉,喝的时候一冲,这才是一般人喝的。老百姓其实也不太在乎养生不养生,顺时而行罢了。
再有,说为了养生而养生,人家喝调制的米酒或羹汤。宋代没有蒸馏酒,米酒度数特低,调制一下喝。今天南方有些地区还有这种饮料,比如湖南资兴、三都、蓼江一带就有白露米酒。
羹汤的话,像什么鲜藕蛋羹、百合藕羹等等。这才是大众饮料。
电视剧里,小茶坊里玩分茶,那都是头天晚上宿醉未醒产生的幻觉。还拿油茶面拉花冒充分茶,当真是欺负我们乡下人没见识不成?
宋代茶事相关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社评:大宋首例钓鱼执法之刘蟠监茶税,会来事的刘大人官运亨通
㈠官运亨通的秘诀:会讨好领导,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工作痕迹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心血来潮,决定到皇家染院走走看看。
大宋刘娥的服饰印染技术先进得知官家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典染作(染院负责人)刘蟠立即忙碌起来:往日里刘蟠衣着光鲜,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而且“专事苛刻,好设奇诈”。
大宋的染织技艺很高超今天却一反常态,穿了一身工作服,脚穿草鞋,混在一群工匠中滥竽充数。但见他工作服上沾着五颜六色的染料,头发散乱,额头全是汗水,一张五花蓝靛脸,比染匠还象一个染匠。
见到赵匡胤,刘蟠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后汇报工作:微臣正在督率工匠劳作,不知官家玉趾亲临,未能远迎,恕罪恕罪!
赵匡胤见状,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好官员,难得。刘蟠这孙子装逼满分,皇上除了点赞外,大手一挥赐钱二十万。
㈡钓鱼执法自我始,工作绩效很重要宋时茶叶属于专卖品,民间不得私自流通买卖。专卖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统治阶级增加财政的重要手段,历代统治者都会采用这一制度。
从唐末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却因此造成了冗兵、冗官的后果,再加上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岁币”数量也不少。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继承了李唐的茶叶专卖制度。
宋初在确定官府对茶叶的垄断经营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茶叶,规定“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十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人配为针工……”。
众所周知,凡属垄断专卖品都是利润惊人的商品。宋廷做的事情就是低价把茶叶从茶农手中收购上来,然后转手高价卖给茶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有关部门就发现,茶的产量不降,茶家上缴的茶叶却少了。
调查结果显示,厚利之下,必有刁民铤而走险,一些茶农私下把茶叶卖给了上门收购的走私茶贩。宋廷无奈,只好加大了督查力度,刘蟠被派往庐州、舒州就是负责调查茶农茶叶走私的事情。
刘蟠买来一匹老马,自己则一身商人装束深入产茶的山区走门窜户。他并不去暗查私访,而是逢茶农便神神秘秘地说自己是茶商,此次不请自来主动登门是专程来收购茶叶的。
繁忙的街市刘蟠憨厚的外表很具欺骗性,尤其是开出的价码令收入微薄的茶农怦然心动,一些善良质朴的茶农信以为真,将他待为上宾,把藏起来的茶叶取出卖给刘蟠。结局不问可知,许多茶农一脸懵逼间人赃并获,被送至官府依法处置。
㈢宋新社追评:刘蟠则因政绩显著,很快得到提拔重用,荣膺年度缉私先进个人。他儿子刘锴,也以父荫为大理评事。
钓鱼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公权力的滥用,是官民信息不对称下百姓贪图小利被执法者当场抓住,人证物证具在,不可辩驳。弱势的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也从侧面看出,刘蟠脑子活泛,工作能力强,会揣摩上意,是一个合格的宋代政客。他能在官场游刃有余是必然的,因为上司都喜欢这样一个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的下属。
亲爱的读者,你对大宋刘蟠的看法呢?钓鱼执法是对是错?
(文/公子权)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
宋代点茶的基本步骤,如果在闲暇时间中也可以来调一杯点茶来喝。步骤如下:
1. 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 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 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 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5. 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6. 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7. 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8. 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9. 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