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茶戏起源于?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不同于咖啡拉花等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
历史渊源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分茶是什么意思?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云云,可以参观。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
三、宋代分茶和煎茶有什么不同?
茶叶作为饮品,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唐人好酒,宋人喜饮茶。宋人所称的煎茶和分茶究竟有何不同?且看:
从字面来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煎茶”二字大概了解这道饮茶工序。说白了,煎茶就是用热水冲泡嫩茶叶,但实际工序稍微复杂。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吃货,也颇为精通饮茶之道。今日来看,苏东坡的煎茶之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坡居士曾作《试院煎茶》,是宋代极负赞誉的茶诗。全诗较长,此处不摘录,但详述其煎茶之法:第一要有新鲜的泉水,注入铫中,先用文火慢慢烧,一面取出精琢的石碾来,将翠绿的茶饼放入碾船里,细细研磨,一面静听壶中水沸的声音。水有三沸,一沸太嫩,三沸太老,二沸是最佳火候,取此时的热水(古时称汤),将碾好的蒙茸新绿,放入茶瓯,将二沸的水冲入,则茶在瓯中,翠屑旋转,清香四溢,然后细细品味,尘俗顿消。当人,古人饮茶,用名贵的定窑花瓷作饮器,最好还有艳丽如花的姬妾侍茶。这里就不展开了。这就是煎茶。元代的张可九曾作元曲《人月圆·山中书事》,末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也道出了古人煎茶之乐。
再说分茶。如果说煎茶是普通的单纯饮茶,分茶则比煎茶具有娱乐气息了。还是从诗歌入手吧,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虽属豪放一派,但也曾作过清新隽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描绘了江南分茶之趣。从广义上看,分茶属于煎茶之法的一种,但分茶的特色在于:注入汤水之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看到这是不是立马有种熟悉的感觉?如果你对现代人的咖啡拉花有所了解,便很容易能够理解分茶了。高明的分茶技术,能够利用茶末与开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这有点像今日咖啡店玩的花样:利用咖啡与牛奶的颜色搭配,调配出有趣的图案。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
此外,“宋朝也流行“斗茶”,即几个热爱茶道的朋友,聚于一起,分别煮水分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不仅士大夫中盛行斗茶之风,平民也喜爱斗茶。这里就不展开了。
四、请你谈谈在宋代分茶和煎茶有什么区别?
宋代的煎茶应包括煎水和点茶两个步骤。煎水即煎茶汤,宋人对茶汤是十分讲究的。蔡襄《茶录》云:“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固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庞元英《盲汤、蟹眼、鱼眼》记载:“初滚为蟹眼,渐大曰鱼眼。” 从宋代诗词中关于“蟹眼”、“鱼眼”的描写,可推知他们对汤的重视。蔡襄《试茶》有:云:“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刘挚《煎茶》谓:“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且看苏轼诗词中对“蟹”眼的描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试院煎茶》),“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再看黄庭坚:“茶如鹰爪拳,汤作蟹眼煎。”(《次韵感春》),“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煮烹》),“兔褐金死玉碗,松风蟹眼新汤。”(《西江月·茶》),“藻涧蟾光动,松风蟹眼鸣。”(史浩《南歌子·熟水》)。“蟹眼”即熟汤,汤未熟,茶自然煎不好,对茶汤的重视,也足以说明宋人对品茗的爱好。宋代煎水一般不再用敞口的釜,而用细口的瓶,以目辩汤比较困难,所以当时又有人提出了辩别汤侯的第二个标准,即依靠水的沸腾来辩别汤侯的适度与否。这只有通过声音来辨别,宋代诗词中的有关煎水声就有不少精彩描述。丁谓《煎茶》云:“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梅尧臣《平山堂留题》谓:“陆羽井苔连瓦缸,煎铛泻鼎声淙淙。”
苏轼《吸江煎茶》:“茶雨以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王之道《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有云:“磨急锯霏琼屑,汤鸣车转羊肠。”吴文英《水龙吟·惠山酌泉》云:“煮银瓶、羊肠车转。”关于煎茶声最妙的描写莫过于黄庭坚的:“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把煎茶声比喻成小车过小道时车轮发出的摩擦声,实在时太恰当了。点茶是宋代饮茶之常用方式,先将茶饼碾碎放入碗中,以釜烧水,微沸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亦同一样要交融为一体。
一般以水乳交融,起沫饽为好。“发立各过,则拂之敛之,然后结雪凝霭,香气尽矣……乳点勃然……乳雾汹涌。” 达到雾乳境界时最高的了,有诗词为证:韦镶《又借前韵谢惠茶》谓:“点凝白雪盈瓯泛。”苏轼有关这方面的句子颇多:“烹茗僧夸瓯泛雪,练丹入化骨成仙。”(《安平泉》),“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送刘寺丞赴余姚》),“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次韵完夫再赠之仕》)。再看吕南公《和得茶杂韵》:“花乳清冷偏知味”朱公翼《玉乳泉》云:“荐客流霞胜,烹茶掇乳鲜”。
分茶,又名戏茶,系指在点茶时,使茶汤表面的经脉变幻,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象。且看杨万里的《澹庵作上观显上人分茶》为:“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水,隆欣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太空擘絮行,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尔任九高,注汤作势字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城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