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擂茶的来源?
客家擂茶是赣南独特的茶饮料。据当地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盐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把它带到赣南,因其历史悠久,饮者众,故而独树一帜。 客家擂茶的制作工艺很是精湛,擂茶的主要原料为芝麻,再按一定的比例配上花生、黄豆、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盐、薄荷,放在客家人特有的擂钵中用擂棒捣之。擂棒也很讲究,得用山苍子树做君子臼。因山苍子树味辛辣,有顺气、驱寒、发散之功能,是治感冒良药,也是擂茶的好作料,制作者就用这种特殊木杵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先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等要喝时,把滚烫的开水往里一冲,用擂棒搅拌稍许便成了擂茶。此时,一股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充满屋宇。呷上一口,有茶叶的甘味,有芝麻、花生、豆子的混合香味,也有生姜的辣味。除此之外,细细品后,还会感觉到茴香、八角、薄荷等味道,可称得上是一种复合型的浓烈多味茶。要是您有机会去赣南,一定不要忘了品尝这种茶中佳品——客家擂茶。
二、擂茶的历史是什么?快说啊?
陆河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
历史传说
传说在神农时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叶生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间饮茶逐渐普及。饮茶有利于健康,已为世人所共知,擂茶不仅可以清饮,也可以配炒米而饮,而陆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礼节,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风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擂茶历史渊源
相传,建武23年(47年)盛夏,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病倒,马援卧病石室听取部将汇报战况,忽闻老百姓敬献汤药的禀报,病魔缠身的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觉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渐生,遂连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销微活动竟可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多日淤积的苦痛,仿佛也随汗水一流殆尽,于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马错、马援,也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记载: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花源毗邻的长茅岭南阳一带筑城,这是四川、贵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来的开始,民间以擂茶的老祖宗--苦羹的形式流传。康熙时所修《桃花源县志》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于是马援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现在普遍认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就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三、擂茶文化?
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流传已久。关于擂茶的起源,目前公认的说法为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老妇人何婆售卖的街边小吃。当时的南关城是潮汕和惠州经商的必经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决了往来客商的疲劳,因此名声远播。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四、将乐擂茶的历史典故?
将乐擂茶是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地方传统名点。该茶以普通茶叶为主,加入麻籽,放在一个特殊的大钵中,用一根长尺许的木棍擂动,擂动时发出"隆隆"的声音。
关于擂茶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常听到的故事版本是,东汉时期的大将军马援带兵途经武陵(现今湖南地区)时,队上士兵们突染瘟疫急病,幸好有当地的农户及时提供祖上相传数代的除瘟良方:取生茶、生姜、生米各十石,磨成糊状后以开水冲食。故事的结果是士兵们茶到病除,擂茶也由此流传开来。